巴赫十二平均律,巴赫三部创意曲难度排名?

2023-08-04 14:35:03 55阅读

巴赫十二平均律,巴赫三部创意曲难度排名?

巴赫一共写了3部创意曲,分别为:创意曲,二部创意曲,三部创意曲.按其次序难度越来越大.创意曲是一种复调音乐形式.

三部创意作为考级必须的复调作品一般收录在6到8级。 6级以下一般用二部创意,9到10级则用组曲或者十二平均律了。

巴赫十二平均律,巴赫三部创意曲难度排名?

电影沉静如海中那首急促的曲子?

高潮的曲子是巴赫平均律里第一本第二首的前奏曲。

一开始的那首是平均律里第一本第一首的前奏曲。

出现过类似达芬奇的大师或奇才吗?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式的人物,堪称是巨人中的巨人。当从多才多艺,全才角度出发,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人物可以媲美他。

比如明朝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朱载堉。

朱载堉在中国可谓是默默无闻,但在世界音乐史上却是高山一般的人物,惊艳了世界。

这种反差不得不令人唏嘘。

朱载堉是明朝宗室,生于嘉靖十四年(1536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他的父亲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朱载堉自幼受其影响, 喜欢音乐、数学。

为了学术研究,他在父亲去世之后,上疏万历皇帝,将爵位让于兄弟,在朝野之中引起了巨大震动。

朱载堉“笃学有至性”,即便是宗室子弟,他仍然以学问为主,专注著书,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著作。他一生著作多达百万字,共著有《乐律全书》四十卷、《嘉量算经》三卷、《律历融通》四卷、《音义》一卷、《万年历》一卷、《万年历备考》二卷、《历学新说》二卷等。

研究的内容涉及音乐、天文、历法、数学、舞蹈、文学等,绝对是一个重量级科学家,也是一位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音乐成就:

他的最大贡献便是音乐成就。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认为匀律音阶的音程可以取为二的十二次方根。

这个发现比欧洲人提前了数十年,是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现代乐器的制造都是用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

后来十二平均律理论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赫根据它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因此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因为十二平均律理论的流传,王子朱载堉的名字享誉欧洲,有个老外曾说“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朱载堉的这个成就后来因为英国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而在中国重新引起了国人的注意,这时候距他离世已经过去三百多年了。

数学成就:

十二平均律不是一个单项的科研成果,而是涉及古代计量科学、数学、物理学中的音乐声学等。

在数学上,要创建十二平均律,首先要找到计算十二平均律——“根号2开12次方”的数学方法。

于是朱载堉自制的八十一档双排大算盘,开平方、开立方求出十二平均律的参数,详尽程度超过我国古代的数学专著,计算结果精确程度达二十五位有效数字。

在朱载堉纪念馆里,有一个后人复制的八十一档双排大算盘。

后世学者曾评价:“开方的方法既非朱载堉所发明,精于打算盘也无所谓学术价值,但他开方开到有效数字达二十五位数,恐怕自古以来的数学家,也只有他是唯一最精确而有耐心的人。”

除了在数学上首创利用珠算进行开平方,他还研究出了数列等式,在世界上最早解答了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末项和项数等。

因此他还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当然这是为研究音乐而产生的副业。

天文历法

他在天文历法上开拓了新的领域。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精确计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北纬39°56′,东经116°20′)的人。

朱载堉经过仔细观测和计算,求出了计算回归年长度值的公式。1986年,专家们用现代高科技的测量手段对朱载堉关于1554年和1581年这两年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发现,朱载堉计算的1554年的长度值与今天计算的仅差17秒钟,1581年差21秒钟。这不能不令世人震惊,就连欧美的专家学者都啧啧称奇。

此外,他在乐器制造、计量学、文学散曲、舞学理论都有突出的贡献。

朱载堉是一位令世人惊叹的大师,他的研究成果在西方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却被中国默默无闻数百年。

正如李约瑟说的那样“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讽刺!”

这也正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诞生于西方的一个缩影。

音乐学院校考钢琴要几首曲子?

你好。按照上海音乐学院考试的要求,需要弹奏三首曲目,那么三首曲目要求为:

1.肖邦练习曲选一。

2.大型奏鸣曲三个乐章。

3.巴赫12平均律选一。

怎么样才算是懂音乐?

什么是音乐,怎么样才算是懂音乐?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什么是音乐,我认为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达就是,“声音”让人“快乐”,这就是“音乐”两字的字面解释。再深入解释就是,它反映了人类现实生命情感的一种“艺术”。它最早期应该产生于人们劳作间隙时,随意的吼叫再伴随劳作工具的打击附和。后来感觉这种方式能减轻疲劳调节情绪,甚至有情感交流的作用,随之慢慢演变为一种“艺术”。现在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从形式上又可分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原生态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当然再往下还能再细分。总而言之都是人为加以区别的。

音乐艺术是非常抽象的艺术,有人认为音乐是一切艺术的“终点”,“我认为一切艺术都通向音乐”(木心,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

“木心”之所以有这样的概述,可能和音乐的无形,它的“博大”有关。它不像诗词、文学、绘画、雕塑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有一定的“形而上”的局限性,在表现上都有载体的限制,受众群体也有范围。也许就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吧!它的“博大”体现在它的无处不在。

音乐学院教授们坐在维也纳歌剧院,聆听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让他们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如痴如醉。街头带着耳机,打满耳钉,穿着帽衫球鞋的年轻人,享受着耳机里传来的重低音摇滚乐,这让他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如痴如醉。在亚马孙雨林的原始部落里,一名男性成年猎人,突然听见,远处深林附近的村庄传来,一群成年女性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的合唱,这让他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如痴如醉。这三种声音只是传递方式不同,但它理论上都是音乐,都让它受众的群体热血沸腾、激动不已、如痴如醉。足见音乐艺术“博大”。

再说什么是音乐,谁知道?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存在,你说乐谱是能看见能摸到的,我认为它只是人们为用来记录他们的,远古时期人们劳作时口口相传的难道不是音乐吗?没有记录它还不是存在着。我等非音乐专业人士,只能凭个人理解感觉在此“磨牙”,就当打发午间无聊的时间。专业人士毋挑刺。

要说怎样才算懂音乐,我觉得看怎么回答,如果从大众认知的角度去理解,非音乐学院毕业的科班,都不能算懂音乐吧?也就是俗称的专业搞音乐的工作者,但我觉得这样回答可能太“狭隘”,也有把“音乐”给束缚和绑架了。

流行乐算不算音乐?原生态音乐算不算音乐?难道非要是少部分人坐在音乐厅里听的才算是音乐?

回到前面,应该是能给你带来听觉上“刺激”,能反应人们生活情感的,有序通过声乐或器乐表达出来的都是音乐,你自己喜欢的和你能产生“共鸣”,你能通过它抒发表达你个人情感的,就是你的音乐。也许你不懂交响乐,也许你不懂摇滚,但你能听懂流行乐,你也会吹牧童笛,你也算懂音乐。有些停留在学院里,小范围传播在五线谱上的,能听懂的人寥寥无几,或只流行于一小部分人群或文化背景相同的人群。如果只以这部分音乐作为音乐的代名词,只以能和这部分音乐产生共鸣的人群为懂音乐,我认为是对音乐的误读和亵渎。

天下音乐千千万,当然真正能堪称伟大而经典的音乐,一定是受广大人群推崇,能和广大人群产生共鸣的音乐,这是伟大而经典音乐的共性,它能跨越地理、民族、国家、人群、阶层,能穿越时间长河而流传。这样的音乐,又有多少人对它没感觉?

当你听到它时,你已情不自禁和它产生了互动,随着它情绪开始波动。难道这样不算你听懂了?难道你算不懂音乐?即使你可能叫不出他们的名字,这又何妨。就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也可叫《命运交响曲》,甚至你个人心里叫它别的。服务一小部分人的“艺术”不叫艺术。伟大的艺术都是来自最广泛的人群,否则它无法流传,无法流传推广只能算一小部分人的癖好罢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