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 公主,天山童姥和邀月宫主谁更厉害更强?

2023-08-21 18:10:04 127阅读

公主 公主,天山童姥和邀月宫主谁更厉害更强?

感谢悟空的邀请

天山童姥和邀月宫主谁更厉害更强?我们来分析一下。

公主 公主,天山童姥和邀月宫主谁更厉害更强?

天山童姥和邀月宫主的共同点有很多,比如都是一派之主,所统领的灵鹫宫/移花宫都是武林的禁地,两人都是武功绝高,都有很多手下,还都是女子,随便一个门人手下到了江湖上都横行无阻。我们来一个个的说……

天山童姥

她出身逍遥派,师从逍遥子,同门师弟是无崖子,西夏王后李秋水是她师妹,出场时已经96岁了。

逍遥派是一个非常神秘莫测的门派,武功也非常厉害,随便一种武功拿到江湖上都能引无数人争夺。

无崖子和李秋水随便练练剑,都能让无量派的人认成神仙剑法,还专门每十年比一次武决定谁有机会观摩仙剑。

北冥神功,凌波微步,小无相功,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阳掌,生死符等等都是逍遥派不秘之传。

而天山童姥所练的八荒六合唯我独尊功是整个《天龙八部》甚至金庸小说最神奇甚至玄幻的武功了。

传说练此功者不仅武功天下无双,还能返老还童长生不老。

御下的功夫也很高明,给每个人都中上生死符,不听话的保管让你生不如死。手下三十六洞、七十二岛见了一个灵鹫宫的使女都要下跪迎接。

可是因为李秋水的暗算,天山童姥练此功时出了岔子,导致每三十年返老还童一次,变成小女孩的模样。

就算这样,她的武功也是高的出奇。书中描写她不管杀什么人都是一招毙命,武功高到简直令人发指。

邀月宫主

绣玉谷移花宫,邀月和怜星两位宫主,神仙般的人物,美艳绝伦,普通人难得一见。

独门“移花接玉”,和“斗转星移”“乾坤大挪移”类似,能够借力打力,把对手的攻击再转移到对手身上,对手攻击的越狠反击力就越强。

何况还有内家正宗内功心法“明玉功”,明玉功练到第六层,已经是江湖一流高手,练至第九层基本上就无敌于天下了。

书中邀月宫主已经把明玉功练至第九层,虽然不敌燕南天的嫁衣神功,但是也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她的武功虽高,但是做人很失败,喜欢燕南天又不肯表明心迹,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还失手打死了自己的亲妹妹怜星宫主。

总之,要说天山童姥和邀月宫主哪个更厉害,我的意见是逍遥派神功小胜明玉功,也就是天山童姥比邀月宫主更厉害一点。

商鞅全家灭族包括莹玉公主吗?

不包括。

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但是他们的下场是被司马迁记下来的,他们都与商鞅一起被杀,商鞅是断子绝孙了。

嬴荧玉是孙皓晖先生的长篇小说《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中虚构的女主角,也是剧中商鞅的老婆。荧玉是秦献公的小女儿,秦孝公和公子虔的小妹。她是一个非常开朗阳光的美丽公主,不带一点娇气,颇有巾帼豪侠气概,且心怀家国,为了国家和爱人可以做任何事。

曾化名黑林,男装跟随景监去打探六国分秦之事。在安邑洞香春见到卫鞅,心生倾慕之意。

后来卫鞅迫于情势,与白雪分离而娶荧玉公主为妻。荧玉给与卫鞅最大的理解和包容,她用自己最真挚的爱和最全面的体贴,赢得了卫鞅的爱和敬重。荧玉还希望卫鞅把白雪接来一起生活。秦孝公病危时,荧玉为了完成兄长的心愿,不顾身孕飞马去接远在墨家的玄奇,为此她失去了孩子。

秦孝公死后,众元老陷害商鞅,秦惠文王也借此欲除商鞅这个权臣。

荧玉痛骂秦惠文王,又深恨自己救不了商鞅,怨愤悲痛之下竟一夜白头,衰弱将死。景监,车英,令狐送昏迷的荧玉去云阳国狱见商鞅。商鞅见了荧玉,悲痛万分。商鞅知道自己将死,而荧玉爱他甚于生命,为了让衰弱的荧玉可以好好的活下去,商鞅把她安排到玄奇的隐居地,希望玄奇能慢慢的为她疗伤。

小马宝莉月亮公主变成了梦魇之月宇宙公主为什么不把月亮公主杀了?

因为月亮公主是宇宙公主的妹妹,即使她变成了梦魇之月,她还是宇宙公主的妹妹。宇宙公主不消灭梦魇之月就是这个原因,况且她也没能力干掉梦魇之月(但是宇宙公主黑化后就有能力打败梦魇之月,在第153集),所以就用和谐之元把梦魇之月放逐到了月亮上。再说月亮公主因为妒忌姐姐而变成了梦魇之月,听上去是很傻,但也不是无缘无故(月亮公主是犯傻才会变成梦魇之月)

其实个人认为不能把梦魇之月杀了还有一个原因:你说世界上总得有太阳和月亮吧,如果月亮公主死了,宇宙公主还活着,那么就变成了只有太阳没有月亮的世界了,世界就不平衡了(我指的是动画片里)。月亮公主变成梦魇之月后,迟早有一天她还是会变回来的,不是吗?

金城公主有哪些传说?

本文六千余字,和《汉藏史料里的金城公主——汉史篇》是姊妹篇。如果您没看过,我建议您先看《汉史篇》,先比较系统的了解一下金城公主的情况。相比于藏史记载个人创作色彩浓烈,汉地史官的记载还是比较谨慎的,更容易窥探历史固有的面貌。同时,这两篇和金城公主有关的文章,也是《细读吐蕃》系列的内容之一。此系列的前几篇,《唐蕃战争的五个阶段与转折》、《吐蕃王朝为何猝然而亡?》、《吐蕃人究竟从何而来?》也可以在我的头条号找到!我争取在这个系列里,从各种角度来解析吐蕃王朝的方方面面,逐渐揭下它神秘的面纱!我们先来回溯一下《汉史篇》里的主要内容:

1、金城公主和其夫婿年龄相近,并不是嫁了一个“满面毛髯”老者;

2、金城公主解决不了唐蕃两国结构性的矛盾,两国依旧是打打和和的关系;

3、唐蕃两国之间的“舅甥关系”,由金城公主而始,并延续到吐蕃灭亡;

4、金城公主和其夫婿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琴瑟合璧,甚至一度几近破裂。

下面我们要来看看,藏文史料中是怎么描述她的。

既然提及了藏史,先说一下我个人对西藏“教法史料”的一点浅见。

与汉地多由专业史官撰写不同,藏史的书写着基本都是历代高僧。也难怪,古代西藏教育系统掌握在宗教势力手里,能够有机会读书识字的人,除了贵族就是僧伽。

因此,我们通常称其为“教法史料”。“教法”放在“史料”前面足以说明其书写内容的喜好偏重,对于与宗教有关的内容,教法史料不吝溢美之词,而对于研究历史更关注的政治、民生等方面则惜墨如金。

另外,用史料讲故事也是教法史料的一大特点。

再加上,千百年来民间的好恶扬抑,藏地逐渐形成了一套结构庞大、混杂传说故事的历史体系。这其中,有些可以通过汉地史料的记载来印证,有些则完全无从考证其良莠。因此,在阅读藏史时,需要有比较好的辨识能力。

例如,在藏地广为流传的,入藏途中文成公主与禄东赞私通产下一子云云。

但在《资治通鉴》里有如下记载:“春,正月,甲戌,以吐蕃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上嘉禄东赞善应对,以琅邪公主外孙段氏妻之;辞曰:“臣国中自有妇,父母所聘,不可弃也。且赞普未得谒公主,陪臣何敢先娶!”上益贤之,然欲抚以厚恩,竟不从其志。[22]”

也就是说,禄东赞完全可以皇帝赐婚明媒正娶,用不着偷偷摸摸的。这位琅邪公主就是之后的高密公主,太宗李渊第八女,李世民的亲姐姐,嫁与前隋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子段纶为妻。

段纶散尽家财,领万人随李渊起兵,有从龙之功,官至蜀郡太守、剑南道招慰大使,死后追封晋昌郡王。

以此身份来看,段氏之女的地位,并不比文成公主稍差,不过是宗室外眷而已。

而藏文史料里《西藏王统记》里又记载,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上路时,禄东赞被扣在长安为人质,住了五个月。

他用了好多计谋,给唐朝挖了好些坑以后才得以脱身。最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居然会相信禄东赞的话,用炒至半熟的小麦做种子播种,实在是太逗了[23]。

两相比较,便可以知其伪。当然,并不能由此便认为藏史全无价值,任何一张古代流传下来的纸条,只要上面有文字,都有其历史价值,区别仅限于多寡而已。

藏史虽玄幻色彩浓烈,其依旧能够深刻反映出当时藏区的历史环境,对研究者来说一样不可或缺。

关于金城公主入藏的经历,教法史料也有颇多记载,诸史记述大致相同。我们还以《西藏王统记》为主干,佐以其他教法史料,来展示一个藏史中的金城公主。

都松孟布吉(赤都松赞)之子赤德祖赞,别号麦阿葱者,于阳金龙年(680年)生于丹噶宫中,年十岁时即王位。

王妃姜摩赤尊生一王子,名江察拉温,容颜俊美,恍如天人。王子在藏,难觅其匹,有云“可效法王祖松赞干布之先例,遣使纳聘于唐室,请婚中宗之女金城公主。”

遣蕃使将觐仪聘礼献呈唐帝,帝询问公主:“往乎不往?”公主宿有一能示体咎之宝镜,遂念诵咒言,拂拭镜面而观之,乃知此生姻缘,固在吐蕃。

又见其王容颜妙好,极称心愿,遂允往适吐蕃和亲,帝乃厚其奁[lián]仪而赐之。帝颇钟念公主,……并改始平县为金城县。

复遣二大臣率兵护送公主,前往吐蕃。公主一行,方抵汉藏交界之处,适吐蕃臣僚为庆贺小王,迎请王子于月下驰马。王子为马抛掷,堕地身亡,比公主至时,闻王子已逝,咸皆陷于极其悲愉之境。

先是公主上下人等行至汉藏交界之处,公主之心忽如中断,生起剧痛,立拂拭宝镜观之,见昔容颜俊美之王子,忽失所在,而变为容颜丑随之老人,满面毛髯,心极悲伤,……掷镜碎地,抱头大哭。

于是,赞普遣使致书云:“汉女上下人等知悉,堪为汝夫之我子,虽美如天神。乃不幸逝世,今者尔等仍将返回汉土耶,抑来一瞻视于予?”如是致书去后,公主答曰:“女子从一而终,无论苦乐如何,仍当前来吐蕃也。”

及至藏地后,公主言“吾将往观余姑祖母之殿堂”,遂至绕木齐(小昭寺)。然觉阿像已不在此,又至神变殿(大昭寺)。

方知觉阿像(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暗藏于南明镜门,乃将门开启,迎出觉阿像,安置于殿后净香室中心,建立迎佛供祀之制。觉阿像往暗室中,已越三代,至汉公主时,始再重享供祀。

其后至秦浦,乃册立为麦阿葱之王妃焉。越一年.腹中有妊,时有大妃那囊萨,心怀妒嫉,声言“我身亦妊有王裔。”

汉公主于阳金马年(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生赞普赤松德赞。那囊萨至公主前,伪为亲昵,竟将公主之子夺去,诈言此乃我所生者。公主以乳示之,涕泣衰求,悲伤号呼,仍不授与其子。

招诸朝臣往诉于王,那囊萨乃敷药于其乳上,使如真乳,流出乳汁,以示诸臣,群臣虽疑,未识其诈。于是汉妃之子为正妃所夺,其权势颇大,不能强争,亦唯置之而已。

适小王已满一周岁,为设站立喜筵,那囊氏和汉家各招二妃戚党前来赴会。于是那囊人为引小王欢乐,携来各种珍玩,服饰花熨,届时,汉妃与那囊二家所招亲党均如约而至,会于王宫。

王坐中央黄金宝座,那囊人坐于右,汉人坐于左。王令为王子盛装华服,以满盛米酒之金杯,交与小王,王父语云:“二母所生唯一子,身躯虽小神变化,金杯满注此米酒,子可献与汝亲舅,熟为汝母凭此定。”

时王子略能举步,乃纵之。王子渐移步行,诸那囊人出其衣服装饰花鬘等炫摇而呼之,然未听受,竟赴汉人之前,以金杯付与汉人而语曰:“赤松我乃汉家甥,何求那囊为舅氏。”

语毕,投于汉人之怀。如是言已,众乃信其真为汉妃之子也,遂设广大欢宴为之庆贺。王子五岁时,母后即逝,王父麦阿葱寿六十三岁逝于羊卓巴泽堡。[24]

上述描写是《西藏王统记》中,有关金城公主的全部记述,我截去了几段与主干无关的内容。

如:赤德祖赞如何崇佛建寺以使其有子嗣;金城公主亲子被夺后,以法术报复使王无子、诸大臣缺弦儿、麻风病流行、破话吐蕃风水之类,太过玄幻的内容。

省略号隐去的内容,除了中宗送女与唐史的记载一致,前文已有不再赘述外,便是歌词,藏族是一个很喜欢歌唱的民族,藏史中屡见歌咏的内容,因与主干无太大关联,也一并隐去。

纵观全文,大致说了三件事:

1、赤德祖赞有一子,名叫江察拉温,最开始本是为此王子求婚,但王子意外而亡,金城公主嫁给其父。

这大概就是我们前文提及,传说她嫁给一位“满面毛髯”老者的由来;

2、金城公主从大昭寺密室中请出觉阿像(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并建立了迎佛供祀的制度;

3、金城公主生了下一代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并一度被抢走,最后结局皆大欢喜。

再说上述三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几个边缘性的问题。

第一个,《西藏王统记》记载的几位主角的生辰是有问题的。它记载赤德祖赞生于阳金龙年(680年),十岁即位。

而实际上,赤德祖赞前文已经提到了,根据保存在敦煌的藏文史料他生于704年,相差24年。

这问题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证其伪。如果他真是生于680年的话,其父704年去世时(有唐史旁证),他已经25岁了,又何用太皇太后赤玛伦摄政?

要知道,吐蕃历代赞普继位都很早,松赞干布继位时不过只有十二岁。

如果按照《王统记》的说法,赤德祖赞十岁继位的话。其父去世时,他为赞普已经十五年之久,赤玛伦出面遣使求婚,岂不是咄咄怪事?他自己派使臣不就得了?所以,这种说法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而他和“金城公主”的儿子赤松德赞,生于阳金马年(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也是一个错误的记载。

因为,同样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记载着,赤松德赞生于马年(742年,玄宗天宝元年),相差12年。

两个记错的年龄,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

一个12年,一个24年,都是12倍数。这就是藏文文献中,一个很让人头痛的问题,“天干地支”纪年方式不完整。

藏文史料最早的纪年方式,只有“地支”(十二生肖)没有“天干”(甲乙丙丁)。

大约在公元650左右,藏史便开始用地支方式纪年[26]。但这种纪年方式有个致命的弱点,十二年便会出现一个轮回,因此经常出现算错生卒年代的事情。

而目前能够看到,以“木、火、土、铁、水+阴阳”替代“天干”的最早案例,就是唐蕃会盟碑了。

两国会盟的时间是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藏历阴铁牛年。这时,吐蕃也有了自己的年号(唯一一个年号)“彝泰”,这一年是彝泰七年。

除此之外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敦煌藏文史料记载会被认为是“信史”?

因为,学界目前基本公认,吐蕃占领敦煌(沙州)的时间,不早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27]。而敦煌文献被封藏在藏经洞中的时间大约在公元1000年左右,直到公元1900年才被发现,之后九百年一直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因此,才会被称为“敦煌遗书”。

相比于普遍成书于十二世纪以后的教法史料,敦煌藏文文献不但时间早,也没有后世人为扰动,史料等级居于最高优先级的地位。

下面,我们开始分析《王臣记》讲述的三个故事。很遗憾,这三个故事都不是真的。

1、赤德祖赞确实有个儿子,名叫江察拉温,但他既不是生于公主入藏之前,也不是死于金城公主入藏期间。当时,赤德祖赞自己才七岁,怎么会有儿子呢?

这个名叫江察拉温的王子,死于兔年(739年)与金城公主同年亡故,依据来源于敦煌藏文文献《吐蕃大事纪年》的记载。

至于,赤德祖赞七岁娶亲的原因,上文已有分析,不再赘述了。

其次,金城公主交换大小昭寺佛像的故事,一直都是个传说,也就是个传说了。

关于秘藏等身像一事,藏地幻化出一个配套的传说。据说武则天时期,唐军攻入拉萨,火烧红山宫殿(布达拉宫前身)。为了不让唐军将等身像抢走,吐蕃民众将佛像藏于一间密室,用墙封住房门,画文殊菩萨像于墙上。

因为,武则天是文殊菩萨化身,所以唐军不敢拆墙,佛像得以保留。金城公主入藏后,命人从另一侧墙壁开门将佛像取出,恢复等身像的供奉。

唐军攻入拉萨火烧红山之事,是无数唐粉们最津津乐道的案例。我特意从《新红史》里给大家截了一张图,《贤者喜宴》与此大同小异,但记述的更为夸张,说有五十万唐军攻入拉萨。

虽然两本史料都说引述了汉地史料,但唐史却对此惊天战例却全无记载,不知道两位高僧的依据从何而来。

我这里倒是有一条汉地史料的旁证,可以证实此说法不实。

武后时期,曾有朝议征发梁(今陕西汉中)、凤(今陕西凤县)、巴(今四川巴中)三州民众,从雅州(今四川雅安)开山通道,出击西羌,讨伐吐蕃。

一开始,武后对这条唐朝版川藏公路还颇有些意动,蜀地诗人陈子昂得知后,直言上书力陈此事不可为,“雅州诸羌并未叛唐,现在无罪而伐,是逼其反叛投靠吐蕃”,“吐蕃屡次攻伐蜀地,均未有突破,皆赖蜀地山高地险,今国家乃开其险,役其人,若吐蕃趁机以诸羌为内应,则蜀地天险自破,蜀地必失。再者得西羌而不足已富天下,为此战却靡费甚多,届时国将因黩武而亡。[28]”

陈子昂上书后,“既而役不果兴”,武后也不再讨论,这一荒唐的计划。

结合上述两条汉藏史料的记载,禄东赞于667年(高宗,乾封二年)去世,唐朝廷议开掘川藏公路记载于687(睿宗,垂拱三年),相差整整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前,五十万唐军便已攻入拉萨火烧红山,又何必再有川藏公路之议?

再想想1950年,十八军入藏时,在有汽车、飞机保障之下,依旧多次断粮,遍寻野菜充饥。一千二百多年前,数万唐军翻越雪山进入西藏,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另外,关于大小昭寺交换佛像一事,藏地最早的史料之一《柱间史》(也称《松赞干布遗训》)却记载,佛像交换是遵照文成公主的遗训所为,目的是让“汉人再也找不到这尊金像了[29]”。

很奇怪的是,《贤者喜宴》、《新红史》等教法史料曾多次引用《柱间史》的内容,但对此条记载却并未采用。

综合上述,金城公主是否互换了大小昭寺的佛像,我们不能确知,但交换佛像是因唐军入侵,基本是妄谈无疑。

最后,也是大家最关注的一点,金城公主和赤松德赞是否为母子关系?

虽然,“双母夺子”、“宴前认舅”故事写的活灵活现,并广为流传,但可惜不是真的。

敦煌藏文史料《吐蕃大事记年》记载,金城公主薨于兔年(739年,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和《旧唐书》中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30]。

而在敦煌藏文文献里明确记载着,“(赤松德赞)马年(742年)生于札玛”[31],金城公主入土在先,赤松德赞出生在后,相差三年,不可能是其亲子。

另外,同样在敦煌文献里的另一篇《赞普世系表》则记载着,“赤松德赞为赤德祖赞与那囊妃芒波杰西丁所生”。

再有一点也可作为旁证,金城公主生前,唐蕃两国虽战事不断,但互遣使节也很频繁,绝不会出现金城公主产子,唐史全无记载的可能。

虽然藏地传说多有幻化,但金城公主对唐蕃两国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除公主出嫁时,中宗陪嫁的“锦缯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以外。开元十八年(730年)十月,吐蕃使臣还以金城公主名义请求唐朝提供《礼记》、《左传》等文史资料[32]。

随后,又促成两国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立碑定界,并再度开放甘松岭互市(今四川松潘西北)。

松岭互市为赤玛伦时期首开,是汉藏两族最重要的交易地点之一,曾创下年易马四十多万匹的巨量[33]。

除此以外,两位公主都曾实际上改变了藏族的风俗习惯。

文成公主因不喜藏族赭面的传统[34],以其夫“权且罢之”,金城公主则在藏族中确立“七期悼亡”的习俗。

据《贤者喜宴》记载,金城公主嫁入西藏后,发现大臣们去世时并未享受祭祀之供食。便建言道:“我汉地因佛法弘扬,故人死则有七期之祭。吐蕃佛法尚未发展,故大臣应予怜悯,人刚一去世,当立即向神及死者施以食品。[35]”

从此,“七期悼亡”的习俗便在藏地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金城公主对唐蕃两国的贡献,屡见于汉藏史料之中,其中唐史相对严谨,可作为史料主干。但汉地史官难以亲涉藏区,对公主入藏后的情况不甚了解,此时藏史的优势得以显现,可作为有益的补充。

无论如何,文成、金城两位公主都是文化交融的使者,是将汉藏两族凝系在一起的纽带。虽然在民众心里,金城公主名声不彰,但两位公主所差者,不过先后早晚和一尊佛像而已。

参考书目:

[1][33]、《吐蕃女政治家赤玛伦考略》_陈崇凯,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一九九九年第一期;

[2][11]、《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证_苏晋仁 萧錬子. 四川民族出版社;

[3][5][7][10][14][17][30][32]、《旧唐书吐蕃传》_[后晋]·刘昫等著,中华书局;

[4]、《封氏闻见记》_[唐]·封演;

[6]、《唐会要》_[宋]·王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年;

[8]、《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生卒年考_二》_蒲文成,《西藏研究》1983年02期;

[9][16]、《吐蕃史稿》_才让,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制》_李显;

[13]、《册府元龟》卷九七九,<外臣部∙和亲二>_[北宋]·王钦若 等编,中华书局;

[15]、《新唐书吐蕃传》卷216,_[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撰,中华书局;

[18]、《全唐文及拾遗》_[清]·董浩等编;

[19]、《吐蕃金石录》_王尧著,文物出版社;

[20][35]、《唐蕃关系史研究》_林冠群;

[21][22][28]、《资治通鉴》_[宋]·司马光等著;

[23][24]、《西藏王统记》_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民族出版社;

[25][31]、《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王尧、陈践践译注,民族出版社,1992年;

[26]、《唐蕃会盟碑_碑底纪年方式研究综述及吐蕃时期藏族纪年方式考证》_卓嘎,论文编号(2014)05—115—06;

[28]、《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_陈国灿,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一期;

[29]、《柱间史》_阿底峡尊者整理__卢亚军译,甘肃人民出版社;

[34]、《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_[后晋]·刘昫等著,中华书局;

长公主一生其实是被庆帝和叶轻眉毁了?

外表柔弱内心疯狂的长公主一边爱着庆帝,一边勾搭着他的两个儿子,她到底是怎么了?为何权欲旺盛的她不顾自己名声,不顾女儿幸福,非要在南庆搅个天翻地覆,让人见了她都闻风丧胆,甚至直呼她是野兽、是疯子?

其实,正如题主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长公主这一辈子的确是被庆帝和叶轻眉毁了。她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就是和这两个人有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

对于叶轻眉,她由欣赏生嫉妒,由嫉妒生怜悯,她要超越!

咱们先来说说叶轻眉对长公主的影响。当时,还是小郡主的长公主第一眼看见庆哥哥带回来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姐姐,就喜欢上了她。至于喜欢的原因,那简直是数也数不过来呢!

第一,叶姐姐长得也太漂亮了吧?像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不仅如此,她心地超级善良,总是尽力想帮助身边每个人,比如范建,比如陈萍萍,比如她的庆哥哥。

第二,叶姐姐也太聪明了,脑子里装满了稀奇古怪的东西。她不但能做出白砂糖、各种甜点,还能发明出香皂、肥皂等这样有用的东西,甚至缔造了经济王国内库。

第三,叶姐姐的武功也超级厉害,箱子里装的神秘玩意竟然远距离就能杀人无数,不但帮庆哥哥夺下王位,还建立了鉴查院这样一个军事机构。

第四,叶姐姐的思想也很超前。她告诉长公主,女人是可以不依附男人,也能活得很精彩。而且,女人要勇敢追求自己的心中所爱,要嫁就嫁自己爱的人!

总之,长公主被叶轻眉的善良、聪明、强大以及那些打破封建社会男权的新思想彻底震撼到了。她好欣赏、好敬佩这个姐姐啊!

但后来,叶姐姐却和她心爱的庆哥哥走到了一起。看到他们你侬我侬,甜甜蜜蜜的模样。情窦初开的长公主开始滋生出一点点醋意。

她觉得从小呵护她的庆哥哥不爱自己了。她觉得叶姐姐分走了庆哥哥曾经对她所有的呵护和疼爱。她也想像叶姐姐一样勇敢追求心中所爱。

也就是那一刻,长公主才明白,爱是自私的,是不能分享的。渐渐地她开始嫉妒叶轻眉,也在暗自下决心要超越叶轻眉。

不过,令她没想到的是,一心帮助庆哥哥当上皇帝,而且还怀了他孩子的叶轻眉,竟然被庆哥哥设计害死了。

当时还懵懂无知的长公主开始恐惧,开始害怕,但同时也对叶轻眉心生可怜。

在长公主的内心,曾经叶轻眉的思想已经根植其中。但她深刻看到了叶轻眉为爱所困,为情所伤,甚至丧命的悲剧,便暗自下定决心:她要超越叶轻眉,但绝不会像叶轻眉那样傻。

所以,之后的长公主才会把南庆各个可以利用的男人玩弄于手掌心。为了能守护在庆哥哥身边,她先是利用林相让自己怀孕。

她知道林相想当官所以一定也不会娶自己。这样她就可以理所当然、明目张胆的留在皇宫,而不会被别人支配自己的婚姻。

这一点正是叶轻眉教她的。她才不要听从太后、皇帝那些人的安排,随随便便的和亲或者被赐婚。她要掌控自己的人生。只有把自己名声搞臭了,也就没人会逼着自己嫁给不喜欢的人了。

对于庆帝,她由爱生恨,由恨生倔强,她固执己见要帮他!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庆帝。长公主对她的庆哥哥是从小就爱慕的,但她只能远观不敢靠近,因为叶轻眉的下场让她心生恐惧。

不仅如此,庆哥哥从来都只把长公主当做妹妹,即使叶轻眉死后,他娶了一堆有着各种奇奇怪怪嗜好的妃子,也不愿正眼瞧她一眼。这让长公主内心由爱生恨。

她觉得庆哥哥内心念念不忘的还是叶轻眉,她一定要超越叶轻眉。叶轻眉能做到的,她长公主也能做到。叶轻眉帮着庆哥哥当上了皇帝,那她就要帮着庆哥哥一统江山。

从小一起长大,她虽然猜不到庆帝更多的筹谋、更多的心思,但至少她知道他的愿望就是消灭其他宗师,让南庆统治全世界。

所以,长公主内心才暗藏着一个权欲的野兽。别人说她是疯子,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想要什么。她想要的是证明自己比叶轻眉强,她想要的是让庆帝正眼看一下自己,她想要的是帮助心爱的人成为全世界的王。

所以,长公主才安排了牛栏街刺杀,这是给了庆国出兵北齐的理由;所以,她才出卖言冰云把肖恩换回北齐,让北齐君臣无法一心;

所以,她才外表和太子亲近,实际和二皇子联手,再挑拨二皇子搞事情暴露自己,从而为庆国将来的安稳扫清障碍……

即使是最后庆帝要杀长公主,那也是长公主拿自己做了个局,给了庆帝一举消灭南庆苦荷和东夷城四顾剑两个大宗师的机会。

直到那一刻,人们才真正明白了长公主的所作所为和她内心的真实想法。长公主认为,叶轻眉创造了大宗师,但大宗师这样的怪物本来就不该存在世上。

如果没有这些大宗师,她的庆哥哥早都一统天下了,何至于等到今天。不过,大东山上这一站,无论如何都会对大庆有利。

范闲也在此时看清楚了长公主的真实面目,原来她只是想当天上耀眼的一颗流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随着自己的心意畅快淋漓的走一遭。

所以,长公主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的确是因为庆帝和叶轻眉所毁。没有叶轻眉,她不会想着做第二个叶轻眉;没有叶轻眉,她也许和其他传统封建女人一样早早认命、早早嫁人,当一个慈祥可亲的娘。

同样,没有庆帝,她也不会因爱生恨,固执一辈子。当她看到庆帝灭了其他宗师,一统天下只在朝夕时,那一刻,她是欣慰的。她大笑着说:“你看,像皇帝哥哥那样爱面子的人,终究还是需要我的帮助。”

这就是长公主,这就是一辈子充满了理想主义的长公主。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她,她也不在乎史书上怎么写。

这一辈子能畅快淋漓的在这个世上走一遭;这一辈子能把男人踩在脚下,借助他们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辈子所有努力只帮自己想帮的人;这一辈子如烟火般灿烂,如流星般耀眼的人生,对于长公主来说,足矣。

你觉得楼兰娱姐分析的对么?欢迎大家关注80后小编辑,一起看剧观人心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