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破陋习,中国妇女裹脚的传统是怎么消失的?

2023-09-02 09:07:03 36阅读

孙中山破陋习,中国妇女裹脚的传统是怎么消失的?

北宋建国了!殿堂上坐在龙椅上的南唐后主李煜闷闷不乐,吟着自己刚作的诗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时,一队白布缠足的宫娥才女来到黄金做成的莲花上,翩翩起舞,绫罗绸缎下那白色的“小月牙”甚是醒目,李煜龙颜大悦,称其为“凌云之态”。渐渐地,宫娥才女们不但在起舞时白布缠足,在平时也开始了缠足。

渐渐地,这种现象流传到了民间,一些文人骚客也舞文弄墨,表现了对缠足的偏好,如辛弃疾的“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陶渊明的“愿在丝而为履,同素足以周旋。”……。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使得女性缠足风靡起来,先是大家小姐,后发展到寒舍农女,随着缠足数量的增加,渐渐地发生了质的变化,女性从四五岁就开始缠足,否则到女嫁时都没人愿娶。到明朝时,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娘娘,就是因为有一双天然大脚而受尽嘲笑。

孙中山破陋习,中国妇女裹脚的传统是怎么消失的?

从北宋开始到清朝末年,中国妇女缠足将近千年,1905年慈禧太后颁布谕旨,劝禁妇女缠足,但民间缠足就像行驶中的汽车,具有一定的惯性。民国期间,政府多次颁布法令,劝禁缠足,到了1930年,民间才彻底根除妇女缠足。

其实妇女缠足是一种变相的“为悦己者容”,是妇女地位低下,生活经济上不独立的结果。

是谁正式废除裹脚?

裹脚是孙中山废除的。1912年3月13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了全国劝禁缠足的命令,缠足这一行为在法令上得到了禁止,从沿海的大城市逐渐在内陆地区产生影响,至此不缠足的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原因:缠足是伤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一种陋习,废除缠足使中国妇女得到了解放

鲁迅去世后被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鲁迅去世后,被隆重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

上海万国公墓早在1914年就建成,是上海一流的公墓。

当时葬在这里的人,有很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比如曾任清政府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和邮传部尚书的岑春煊,李鸿章之弟、曾任清政府邮政大臣的李伯行,清政府上海道台袁伯夔等。

宋庆龄的父母宋嘉树和倪桂珍,也都葬在这里。

宋美龄和蒋介石有个非常好的朋友,英籍澳大利亚顾问威廉·亨利·端纳,当年曾经赶赴危险的西安营救蒋介石。

端纳在二战期间被日军关押在东南亚集中营,被救出的时候已经重病在身,很快去世。

宋美龄将他以很高的标准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

所以,上海万国公墓是上海最好的公墓之一,不分国籍都可以在这里安葬。

建国后,鲁迅成为半神一样的人物,决定特别制造一个墓地。

1956年,上海政府将鲁迅墓迁移到上海鲁迅公园(虹口公园)内。

这次搬迁,意外地保护了鲁迅墓。

在随后的文革中,上海万国公墓遭到毁灭性破坏,墓葬几乎全被砸毁,花木和建筑无一幸存,墓地成了工厂和菜园。就连时任副总理的宋庆龄父母的坟墓,也被革命小将杂烩。

后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下,拆毁的宋庆龄父母合葬墓得到修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胃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5岁。他的第一任妻子朱安曾经希望能够在与丈夫周树人合葬,但是朱安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她被葬在了北平,就连墓碑都没有立。

朱安是鲁迅明媒正娶的妻子,而鲁迅生前并没有同朱安离婚。所以朱安是社会上都承认的鲁迅正妻,许广平则是妾室。

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俗来说,只有正妻才有资格同丈夫合葬。

朱安一直希望死后同鲁迅合葬,可惜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朱安本来一直在北平伺候鲁迅的母亲,也就是自己的婆婆。鲁迅母亲去世后,朱安就一个人生活,非常拮据,几乎活不下去。

在《北平日报》的一位记者采访朱安,她的晚饭是有小米面窝窝头,一碗白菜汤,另外还有几叠尖椒,腌白菜,霉豆腐。和生活苦相比来说,更可怕的是生病,晚年的朱安,生活已经十分贫困,她曾想过变卖一些鲁迅的遗物来维持生活,得到许广平反对,无奈作罢。

她在1947年去世,当时还在打仗,局势很乱。而朱安没有生育,并没有后代可以料理丧事,只能由鲁迅的弟子帮忙处理。

鲁迅的弟子们,不得到许广平的同意,是万万不敢将朱安同鲁迅合葬的。而许广平在各种场合,都以鲁迅的夫人自居,显然不可能同意朱安的要求。

最终,朱安就被埋葬在北平西直门外的西郊板井村的柏林,孤零零的一座坟墓。

朱安这辈子非常凄凉,没想到死了以后也同样凄凉。

至于许广平,建国后她确实成为鲁迅夫人,地位很高。

当时绝大部分中国人,甚至不知道有个叫做朱安的女人才是鲁迅正妻。

如果说建国前的风俗,妾室不能同丈夫合葬,建国后也就不存在了。

许广平明明可以同鲁迅葬在一起,奇怪的是她并没有这么做。

1968年去世时,许广平临终前,留下遗愿:“不要将我葬于先生(鲁迅)墓旁,火化后的骨灰也无需保留。"

最终,许广平骨灰基本都撒入大海,只有部分洒在鲁迅墓前。

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件怪事。

怎样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重大胜利,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打乱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中国建立的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辛亥革命削弱了中外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迫,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例如指示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命令各地保护工商业,废除了清政府的一些苛捐杂税,鼓励人民兴办实业等,使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尤其是轻工业中的纺织业、面粉业和火柴业等发展较快。制定了许多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和法令,促使各种经济团体纷纷涌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起来,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5、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专制君主的打倒,民主思潮的高涨,打破了束缚人们的精神枷索,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人民的革命精神,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此民主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民主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民主潮流的不断高涨,空前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激励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开拓革命的道路。

6、辛亥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的政策、法令,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还颁布了剪辫、放足等革除各种陋习的法令,对中国社会风俗的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

6、辛亥革命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亚洲一些国家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革命不仅是政治大革命,而且是一场社会大革命、思想大革命;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且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二、历史局限:

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

2.中国资产阶级主体不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大汉族主义难以根除,负面影响长期存在。

清朝时候男子的辫子多久才洗一次?

满清未入主中原之前,男人们只是把头发盘在头顶,然后用簪子予以固定,根本没有留辫子的习惯,满人早年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女真人,善于骑马狩猎,留长头发利于保暖故不能剪掉,但是必须捆扎起来才便于行动,所以留辫子的风俗也就传下来了。满清入主中原后,强行按照自己的意愿,下令所有汉人也要按照他们的风俗习惯,必须留下辫子,经过一段血腥的留辫镇压运动,很多汉人经历了由抗拒到被迫接受,后来清朝的男人们都留着一根长长的辫子,根据当时的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地位不同,他们在当时是怎么洗头发的,多长时间洗一次呢?

一、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他们整天忙于农活,也不注重自己的外观、在冬天季节来说是不洗头的,因为冬天太冷,洗完头不能马上干,受冷风一吹容易受凉感冒,甚至染上风寒。到了春季和秋季不太冷的时候各洗一次,夏季热天时由于劳动太忙,一个月也才洗一次,即使在走亲访友的日子,洗头的人也很少,对于流浪汉和难民们来说,一辈子或许都不会洗一次头发的。

二、对于商贾人士、王公大臣来说,一般一两个礼拜洗上一次,并且在头发上抹发油,喷香水,显然很注重打扮。但和现在比起来,还是逊色少了很多;不过有些官员,在特殊情况时是禁止洗头发的,当皇室成员中有去世的,比如皇帝、皇后、妃嫔等等,一般都得等一百多天后才能洗头。

三、所以当时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的英国传教士麦罗德回国后说,达官贵人们的头发梳的很好,没有异味,但是普通百姓难得弄一次头发,所以能闻到刺鼻的异味,像是死老鼠腐臭的味道,根据他的描述,很多清朝人都是邋遢的。

四、对于当时的洗头用品来说,普通人一般人用清水洗头,有条件的就用皂角洗头,清朝的剃头匠,一盆水一般从早用到晚,用来洗头的水很脏,根本洗不干净;一般只有王公贵族,官员和有钱的人用的是猪苓,猪苓含香料,用于洗头发后有较浓郁的香气。另外一种是把做成豆腐后的水装起来,用于洗头,这种水含有一定的碱份,有止痒效果,所以常常用于洗头。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各种势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迂腐落后的规定使民众渐渐觉醒了,逐渐产生了剪辩的想法,至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军政府正式贴出剪辫告示,剪辩行动公开化,全国上下纷纷响应,到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下达的《禁蓄发辫条例》是最后一个政府禁辫条例,全国几乎无一蓄辫,标志满清留辫余毒全部肃清。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