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资料,为什么我感觉很少看见死去的麻雀?

2023-09-04 15:28:03 96阅读

白鹭资料,为什么我感觉很少看见死去的麻雀?

生性机敏的麻雀很难做到“寿终正寝”,能活到5年以上的麻雀就算高龄了,如果是零度以下的气温,麻雀可能连15个小时都活不到。

白鹭资料,为什么我感觉很少看见死去的麻雀?

在农村,叽叽喳喳的麻雀再常见不过,成群结队地穿梭在可以偷吃到食物的地方。小时候每天傍晚喂鸡时,我妈都让我搬个小板凳坐那儿看着,有麻雀飞来就把它们赶跑。可总有几只胆大的麻雀趁我不注意,动作迅速地飞下来啄几口粮食,再飞快地飞走,每天都能看到麻雀和家禽上演“抢粮大战”。

而且“掏麻雀窝”也是儿时的一大乐事。那时农村的楼房还很少,多是红砖或青砖瓦房,麻雀就喜欢在这种屋檐下搭窝。枯草、烂布条、羽毛等都是建房的材料,麻雀窝也不会搭很高,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梯子往墙上一靠就能爬上去掏鸟窝了。麻雀也会把窝搭在树上,小时候爬树掏鸟窝偷麻雀蛋也是经常干的事。可往往都会在鸟窝里发现“不速之客”,特别是屋檐下的麻雀窝,能经常看到蛇爬进去偷吃麻雀蛋,把我们吓得不轻。

在农村经常看到成群的麻雀从这片树林飞到另一片树林,群体性的生活习性使得麻雀很少单独行动。但麻雀却是鸟类当中的“短命鬼”,跟老鹰、鹦鹉这些“长寿者”比起来,麻雀真的算是“英年早逝”,大多数麻雀只能活到5年左右就会因为各种原因死掉。

有科学家研究过麻雀的寿命,即便在生长环境良好、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麻雀最多也只能活8-10年。同样是鸟类,为什么像喜鹊、乌鸦这些寿命就会比麻雀长很多呢?影响麻雀寿命短暂的因素有哪些?

一、天敌的入侵无处不在,麻雀无论在天空飞行还是地上觅食都可能成为猎物的目标。麻雀虽然身形机敏,感到有危险时会快速逃离,但对于无处不在的敌人它还是有些无能为力。

前面说过在屋檐下掏麻雀窝时会时常看见里面藏着蛇,在人类居住的地方蛇都敢入侵麻雀的窝,更别提在野外了,简直可以肆无忌惮。除此以外,麻雀在空中飞行时也是老鹰的捕捉目标,老鹰的飞行高度更高、视力好、爪子尖锐,捕捉猎物几乎很少失手。任凭麻雀身形再矫健,可压根不是老鹰的对手,只能乖乖送命。

不仅如此,野外的流浪猫、狗、田鼠等等也是麻雀的天敌。我曾经见过一只猫捉住麻雀放在地上不停把完,直到彻底把麻雀玩死才开始享用美食。

二、麻雀生性警惕,遇到危险时会心跳加速,间接导致麻雀“短命”。跟鸽子不同,麻雀行走都是靠“蹦”,当感到有危险来临,会快速扇动翅膀飞离地面。高度的警惕性,让麻雀在及时脱离危险时也增加了麻烦。

原来,麻雀的心跳很快,跟人类一样,心跳快性情就急躁,性情急躁就容易短命。特别在遇到危险时,极快的心跳速度更加快了麻雀体内器官的超负荷运转,“短命”就见怪不怪了。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麻雀的栖息范围越来越小,生存环境变坏自然寿命就短。这里的人类活动,主要指农村的农药除草、农药除虫、机械化生产。

农作物喷洒农药是为了防治病虫害,但也对麻雀等鸟类的生存产生了威胁,误食了带有农药的庄稼中毒身亡也是导致麻雀命短的原因。

四、自然环境的影响,极端天气持续时间长麻雀的身体适应不了。近些年,夏天的持续高温、洪涝灾害、冬天的极寒天气发生的越来越频繁,不仅给人类的生产活动带来影响,对动物的生存环境也是极大的破坏。麻雀很难在零度以下的天气中生存,如果持续在零下十度以下,麻雀会因为自身热量太少而被冻死。

以上是造成麻雀短命的几个原因,从这里面不难看出,大部分都是受人类的影响,是人类的活动间接导致了麻雀的短命。

可即便是近几年冬天频繁出现的极寒天气,在这种环境下麻雀生还的机率很低,但我们却很少发现麻雀的尸体,它们究竟去哪儿了?

一、还是天敌的原因,活的没口福享受,死去的也能将就。因为各种原因死掉的麻雀,一旦被蛇猫鼠类等发现,就成了它们口中的美食。因为麻雀的身躯较小,大多时候都会被这些猎物全部吃掉,甚至羽毛也全部吞进肚里,尸体当然不可能被发现了。

二、微生物分解很快,也是其他昆虫类的美食。麻雀体内的微生物,在其死后会快速分解,一部分与泥土混在一起,一部分则成了一些更小的昆虫口中的美食。

三、麻雀自身的颜色,混在枯枝败叶中很难被发现。我们常见到的麻雀全身都是灰不溜秋的,而它们在死后也是掉落在杂草丛中,跟泥土、枯枝败叶的颜色混在一起,不仔细去寻找,根本就不可能发现。

四、麻雀有“预知死亡”的能力,在预感到自己寿命将至时,会寻找特别隐蔽的角落让自己走的“体面”。很多动物都有这种能力,比如大象,在预感到自己命不久矣时,会主动离开象群去到“坟墓”。麻雀也类似,它们会选择特别隐蔽安全性很高的角落安然离去,不受打扰,也不用担惊受怕,这些角落如果不是刻意寻找也很难被发现。

五、生存环境不光导致麻雀寿命变短,同时也使得麻雀的数量越来越少。数量少了,死掉的麻雀就更少,当然很难发现了。

总结: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麻雀的寿命短暂不光跟天敌种类多、自身胆小警惕有关,人类的活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小小的麻雀,适应得了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大都市,却无法适应极端恶劣的天气。这是不是也在提醒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目共睹,可自然环境的伤痕却日益加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白鹭迁徙的资料?

您好,白鹭是一种常见的涉禽,它们有着美丽的白色羽毛和长长的脖子,常见于沿海地区和内陆湖泊。下面是关于白鹭迁徙的资料:

1. 迁徙时间:白鹭通常在每年的秋天开始迁徙,大约在9月至11月之间离开繁殖地,前往南方过冬。在每年的春天,它们会返回繁殖地,大约在2月至4月之间。

2. 迁徙路线:白鹭的迁徙路线很长,它们通常从北美、欧洲和亚洲的繁殖地出发,经过大洋洲和非洲,到达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过冬地。在迁徙过程中,白鹭会利用热气流和风向,节省体力和时间。

3. 迁徙距离:白鹭的迁徙距离很长,有些种群甚至要飞越几千公里的海洋。据统计,白鹭的迁徙距离可以达到每年超过10000公里。

4. 迁徙方式:白鹭在迁徙过程中通常采用飞行的方式,但它们也会在途中停留休息和觅食。白鹭的飞行速度较慢,大约为每小时40公里左右。

5. 迁徙途中的危险:白鹭在迁徙途中会遇到很多危险,例如气候恶劣、疾病、食物短缺、捕食等。有些白鹭甚至会被飓风和台风卷入海中,生命受到威胁。

总之,白鹭是一种勇敢的鸟类,在迁徙途中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让它们能够安全地完成迁徙。

五年级上册白鹭课文好词好句好段主要内容读后感受?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2. 白鹭课文第五段仿写句子

在江畔在田间,常见一只或一群白鹭,或立或低飞,距离我们是那样的近.心中只觉得它美,总想赞美一下这大自然的精灵,却又说不出它美在何处.这种想说又说不出的感觉一直郁结于胸.看了郭沫若的《白鹭》后,顿觉豁然开朗------它是一首"精巧的诗”,"精巧"在于何处?在于'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是那么的适宜".把白鹭比喻为"诗",是因为它不仅美在形体更是美在神韵上.这种“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这正是白鹭魅力之所在,也是郭沫若匠心独具感受独特之处.在他眼中,平凡常见不是罪过,倒是美的根据与特征.正是因为他用心去解读白鹭,才抒写了于众不同的感受.《白鹭》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重点、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设计理念:运用多种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表达美。设计思路:本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从课文内容、读后感、字词、朗读课文、搜集查找白鹭资料等方面进行课前探究。

幼白鹭的尾巴的长度?

白鹭的品种很多,它的尾巴的长度与它的品种有关;尾115-162mm, 122-138mm。

大白鹭它的大小量度是体重:840-1100g,625-1025g;体长897-981mm,820-855mm;嘴峰95-118mm,96-104mm;翅348-379mm,330-350mm;跗蹠145-170mm,135-140mm。(注:雄性;雌性)

扩展资料

白鹭场栖息于稻田、沼泽、池塘间,以及海岸浅滩的红树林里。常曲缩一脚于腹下,仅以一脚独立。白天觅食,好食小鱼、蛙、虾及昆虫等。繁殖期3——7月。繁殖时成群,常和其他鹭类在一起,雌雄均参加营巢,次年常到旧巢处重新修葺使用。卵蓝绿色,壳面滑。

雌雄共同抱卵。卵23天出雏。 黄嘴白鹭: 黄嘴白鹭也叫白老、唐白鹭等,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为46—65厘米,体重320—650克,雌鸟略小。

它的姿态十分优雅,身体纤瘦而修长,嘴、颈、脚均很长,身体轻盈,有利于飞翔。它披着一身乳白色的羽毛,一尘不染,显得高傲而文雅。

怎么驱赶鱼塘中的池鹭?

您好,感谢邀请!

池鹭对于很多养殖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不管你怎么防护,它就是不死不休,天天盯着池塘里的鱼。其实你不能直接说池鹭最怕什么,凡是都是有目的的。

池鹭为了吃鱼,你为了保护鱼。既然池鹭不好防备,毕竟它会飞,还是保护动物,也不好捕杀。那么,为什么不从保护鱼着手呢?只要池鹭抓不到鱼,自然会无功而返。

防护措施一,用钢丝网将池塘封闭起来。

钢丝网,铁丝网这有一类“网状”物,基本上是养殖业必备工具。只要你的池塘范围不是很大,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用铁丝网或钢丝网将整个池塘封起来,池鹭还能抓到鱼吗?看着鱼在水底游荡,却抓不到,这种心情对于池鹭来说真实可恨!

防护措施二,将池塘围墙砌高。

围墙高度,也可以是阻碍池鹭捕鱼方式之一。高高的围墙,当池鹭飞下来抓鱼的时候,周围的视线被围墙挡住。这对于池鹭来说有一定的危机感,一般飞行动物反应都会很敏感。

防护措施三,在池塘中央插一个竹竿,竹竿上栓一根飘拂物。

很多农家人都会这样做,不管是庄稼地,还是鱼池塘,这种方式都比较实用。池鹭这种高度敏感飞行动物,看到竹竿上飘拂的丝巾,毛巾等,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防备心理。

防护措施四,制造声响,从池塘接一根水管,做一个平衡装置。

这种平时装置制作简单,只要有流水做驱动,再弄一个铁板或者废弃瓢盆之类的。每个半个小时敲打一次,制造声响,池鹭听到声音自然就不会来了。而且这种方法在农村非常常见,稻田里,玉米地都有这种装置。

好了,以上便是个人经验分享,希望对您有帮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