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基层医疗基石 守护群众健康福祉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启动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着力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弱项。2025年统筹各类中央资金约88亿元,支持县级医院、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县域医学影像、心电诊断、医学检验、消毒供应、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5大资源共享中心提标扩能,加快实现“乡镇检查、县级诊断、结果互认”,筑牢基层服务网底。
升级硬件设施,夯实基层诊疗基础。基层医疗机构,是当地万千百姓的健康“守护者”,也是实现医疗保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长期以来,受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弱等影响,不少群众经常是“小病县里检查,大病去大医院”,“跑腿多、负担大”等问题时有出现。近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等,医疗卫生工作逐步实现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目前,已有85%的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医院达到二级以上医院服务能力,70%以上的卫生院与上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关系。此外,“互联网+医疗”的建设,也助力打破壁垒,实现更大范围的优质资源共享,让群众看病更便利、更安心。只有健全机制,打通堵点,才能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好惠及基层。
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人才是基层医疗发展的核心动力。想要实现医学人才与基层的“双向奔赴”,不能依靠单向的输送或者引进,而是需要达到双向的有效沟通与配合。一方面,各高校应发挥能动性,培养贴合基层需求的医学人才。根据基层岗位需求制定招生、培养计划,并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建立相关能力考核制度等。另一方面,各地区政府部门应发挥积极性,推动医学人才深入农村、扎根农村。要切实制定医学人才引进的激励措施,完善入编入岗、工资发放、待遇落实等方面的保障体制机制。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城乡对口支援机制作用,开展三级公立医院对口支援区县级医院工作,通过专家坐诊、远程指导等方式,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升业务水平。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基层专科薄弱环节,开展学科交流,创新人才培养聘用机制,基层医疗服务才会后劲更强、成色更足。
完善服务网络,优化就医服务体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增强欠发达地区、基层和农村的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截至2024年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已经达到104万个,包括乡镇卫生院3.3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7万个、村卫生室57.1万个。相信随着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度参与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可以预见,其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带动作用将日渐明显,继而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以更为丰富的形式回流县域、下沉基层。
健康是人民永恒的追求,改善就医体验没有止境。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坚持质量为先、规范为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推动服务能力全方位升级。面向未来,要全力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补齐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短板,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享受优质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宋怡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