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子优惠券市场异生长:TTG与它的银行卡优惠券
打造卡券直通的U联生活平台
熊强曾经创办过当年国内最大的手机零售垂直电商网站,发现优惠券的营销方式可以吸引用户去进行购买行为,之后进行了多种方式的尝试,最终与银联商务共同搭建了开放式金融电子凭证服务平台“U联生活”平台。在“U联生活”平台上,银联商务提供了交易网络、商户网络、品牌资源,TTG则作为服务方,一方面拓展商户和会员,另一方面提供电子券的后台处理。此交易平台将包括POS机终端在内的所有在线和线下市场参与者的信用卡交易连接起来,在深圳、北京等城市已经持续开展业务。
用户通过在U联生活平台注册账户,并录入自己银行卡的信息,将所需的优惠券绑定到这个账户上,当用户在所属优惠活动的商户进行刷卡消费,在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时,交易会被送到U联生活平台进行清算以及优惠打折处理,当最后交易价格反馈到商户的POS时,已经清算为优惠价。举个例子,你在U联生活上注册并录入自己的银行卡后,选择绑定星巴克的一张20元优惠券,当你到达正在搞优惠活动的星巴克消费100元后,商家会例行在POS上录入所消费的100元金额,刷你的那张卡后所实际的扣款金额是80元(100-20)。
交易流程图如下:
U联生活实现的最大优势就是银行卡和优惠券的绑定、交易即时折扣和资金的即时结算,给参与各方都提供了便利。对于消费者来说,只需要在后台绑定优惠券,在商家无需另行出示,体验更好;对于商家来说,也不需要额外的人力、精力和读写设备去处理客户优惠券,按照正常交易进行刷卡、消费;对于TTG而言,优惠券使用效果在后台自动扫描实现,即时得到商家使用信息和使用客户数据,可以进行精准的分析;对于银联商务而言,则是处理一笔正常的消费交易,按照折后的金额与商户清算,对于打折部分的金额,TTG、商户、银联商务三者之间另根据TTG提供的报表进行分润计算。卡券直通的U联生活平台的确构建了一个比较良好的优惠券使用生态。
U联生活在市场开拓方面开放性较强,一方面招募合作的大型商户,(目前趋向是与握有商户资源的第三方,如腾讯、新浪)另一方面又在各种渠道推广收纳注册会员,无论是商户群或持卡用户群的扩大都能够吸引另一方。而给U联生活带来收益的目前主要是商户方,在定价方面,它会根据不同行业MCC来制定不同的佣金,比如餐饮类的大约为整个交易额的2%~5%,美容美发行业8%~20%,摄像行业为10%~25%,家居建材行业为5%~15%,服装行业为8%~15%。在第三方参与业务的情况下,第三方相应也参与分润,并可能获得高达7成的收益部分。U联生活还有一项营收就是商家的系统服务费,向商家提供服务。U联生活向商家提供了商户版系统后台,商家登录系统后,可以清楚的看到优惠券的下载量及使用情况,并可以自动生成统计报表。
新的竞争态势
从表面上看,与在京东商城、亚马逊等网站购物而选择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支付一样,U联生活也可以出现在各种优惠券公司的产品中完成最后的捆绑和消费。这样一来,矛头直指传统优惠券业务的公司,例如维络城、钱库,因为U联生活的已经将优惠绑定到支付端,获得优惠券的客户只需要在“U联生活”平台注册,交易就直接从U联平台上完成和结算,这样一来其他同类公司的优惠方式将被截杀,发放了大量优惠券反而给U联平台做了嫁衣。结果无非是要么合作,将自己的商户群拱手想让,自己做一个“二级代理”,要么再结合一下自身优势,细分化一下市场,走出一条独立的道路。退一步来说,即便U联平台无法完全推翻此前各家电子优惠券提供商的运作模式,也将其客户体验和客户群、商户群做了碎片化,彼此交织的竞争态势在所难免。
不过这也并非绝对。毕竟目前商户收单市场已经分化,银联网络平台也仅仅是处理部分商户的交易。国内众多的第三方收单处理机构的商户网络也不可小觑,有实力的优惠券提供商也可各自选择收单机构合作,在这一市场上,决定胜出与否的不仅有商户数量、折扣力度,还有平台推广的力度、消费者个人注册的数量和使用频次等等因素。如同任何一个双边市场,平台固然重要,但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速度和流量也是决定力量。U联平台模式也并非独创,在美国,FDC很早也运作了这一模式,其offerwise是一个类似的优惠券消费平台,基于FDC的庞大商户基础,运转情况良好。
另外,TTG虽然带着其特有模式冲入优惠券市场对其他传统优惠券企业带来影响,但TTG在未来不可避免的面临一个重要对手,就是苹果的热门应用Passbook。Passbook相当于一个票券收纳盒,用户通过其应用进行扫描即可办理登记手续、电影票及其他优惠券使用。著名餐饮连锁企业星巴克已经进行优惠券在Passbook中的使用尝试。
Passbook的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庞大的Apple手机用户,通过iTunes培养了大批订单用户的同时附带着其信用卡数据信息,而ios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应用平台,商家们自然不想放过这块还未开掘的蛋糕。所以,从未来趋势看,构建在支付卡网络平台和手机商平台上的专业化优惠券服务也有诸多方面的重叠,未来也将不可避免的产生碰撞。
作者简介:寇向涛(Sean) 讯联数据研究员 《支付视界》执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