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法分子根据“市场需求”精准窃取个人信息
到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已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提起公诉约2100件,涉案人员超过4400人。这是一个清楚的数据,说明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正面处理的阶段。
这话摆在最前头,就是要让人清楚地看到,问题不是小打小闹。近几年这类事儿多得像秋天的落叶,满地都是。法律在跟进,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有了用武之地,检察机关也在按规矩办案、加大握拳的力度。现实是,犯罪手法没停在原地转圈,反而越走越复杂,分工越细,整个流程像条流水线一样运作,谁负责采集、谁负责清洗、谁负责卖,角色分得明明白白。说直白点,黑灰产业已经学会了市场化运作:有人需要数据,就有人去赚钱提供。
把目光放到具体案子上,可以看到几种常见套路。先讲一起和网络暴力相关的案件。被告赵某等人因为私人恩怨,把目标锁定在一个直播主的粉丝身上。他们不满足于网上骂几句,而是去翻“社工库”、找系统漏洞,把受害人的身份证号、手机号、住址这些私密信息扒出来。在自己掌控的几个聊天群里公布这些资料,配合谣言和人身攻击。结果很快就从键盘世界跑到现实生活:手机不停地被骚扰、有人在现实中尾随、工作和家里都被打扰。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数据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多是从各个来源非法收集、拼凑成数据库;二是信息一旦公开,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网络暴力立刻翻成现实伤害。
再说一个技术性更强的例子,案子里出现了王某这样的名字。事情干得像公司化运作:他们成立公司,还和境外同伙配合,通过招聘的幌子混进目标企业,把木马植进去,控制企业的电脑,把网购用户的个人信息批量盗走。拿到这些信息后,有的直接卖给境外诈骗团伙,后者以此发起电话或网络诈骗。这一套流程很清晰——先渗透,再窃取,最后转手变现。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不是某个宅男在家“试试”黑客技术,而是一整套结合商业运作和跨境网络的链条。
还有一种模式看似离我们更近,以韩某某的案子为例。很多人觉得寻车、代泊这些服务方便,但有人把这些找车服务做成了牟利工具。韩某某及其同伙入侵停车平台后台,抓取车辆进出记录、停放位置等数据,甚至在车上偷偷安装GPS,取得行驶轨迹后按需卖给“客户”。在黑市上,精确的定位和轨迹很值钱,谁能提供更准确的数据,谁就能得利。这类行为直接侵犯隐私,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人身安全风险。
技术手段上,几类工具和做法经常出现。黑产喜欢用爬虫去批量抓取公开页面,然后把来自不同渠道的碎片信息合并、去重、清洗,最后拼成较完整的个人画像。木马和渗透工具继续担当破门利器,用来攻破企业防线。还有人使用“假职位”“假合作”这类社会工程学手段,混进公司内部,趁机植入病毒或窃取数据库。再加上数据中介和黑市交易平台的存在,信息很快被变成下游诈骗或骚扰的“原料”。
把这条违法链条拆开看,几个节点尤其关键。第一步是信息泄露的源头,不管是企业数据库被攻破,还是有单位个人非法采集,找到并堵住这些出口,意义重大。第二个是中间的买卖环节,黑灰产已经形成自己的交易渠道、定价方式。第三个是最终用途,信息被用于电话诈骗、精准骚扰,甚至成为跟踪、敲诈的工具。链条上任何一环失控,都会把损害放大。
检察机关在办案时开始更注重把链条往上追。现在不是只抓几个卖信息的中间人,而是努力倒查到最初的泄露点;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把刑事与行政执法串起来,弥补监管空白。有时还会用公益诉讼的方式把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形拉上法庭,让更多环节被规范起来。另外,一些典型案件也被用来做法治宣传,向公众讲清楚哪些事儿不能干、干了会有什么后果。换句话说,不只是惩罚,更是在通过案例教育大家把“能做”和“不能做”的边界画得更清楚。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有几件事儿值得记在心里。别随便在不明网站上填太多个人信息;接到来路不明的短信和电话先别慌着回;如果发现自己的隐私被公开或遇到骚扰,先把能保存的证据保全好,比如截图、录音、通话记录,然后向公安和相关平台举报。法律上明确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没有权利非法收集、使用、加工或公开别人的私密数据,也不能买卖这些信息去做违法活动。遇到侵权,要用证据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要抱侥幸心理。
从案件里露出的名字和手法可以看出一件事:个人信息已经变成能流通的商品。堵住这条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法律、技术和社会多方面配合去拆解那套流程。你在生活中多留个心眼,少点轻信,遇到问题动手保存证据并寻求帮助,这些都是能立刻做的事。你身边有人碰到过类似的骚扰或信息泄露吗?怎么处理的?欢迎把经历聊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