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绣球相亲
简介
相亲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xiāng qīn,解释为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婚姻对象是否合意。语出《管子·轻重丁》:“功臣之家……骨肉相亲。”
相亲(粤文写作相睼或相睇)是一种有特殊功能的社交活动,指未有恋人的男女双方由亲友或媒人介绍互相见面交流以确立恋爱和婚姻关系的一种形式。适婚年龄的男女而在日常生活中,遇不上合适的对象,为求尽快找到对象,所以用相亲的方式来开始第一次约会。个案中,相亲之后的发展,可能是先友后婚,或者立即成婚。

当代相亲历史
在孔圣人制定婚姻“六礼”之前,相亲活动就有了。自从孔圣人制定婚姻“六礼”以后,相亲活动就一套标准的程序。古代的相亲,标准的程序是男方家长请两个以上的媒人,带着《通婚书》去女方家求婚,这一套程序就叫“纳采”。
女方家长接到媒人送来的婚书之后,就会考察男方家的门第,男孩子的嫡庶出身等一系列条件。女方家长如果觉得男方的条件符合预期要求,就会回一封《答婚书》,表示愿意喜结良缘。
男方家长接到《答婚书》之后,就会让媒人把男孩子的生辰八字交给女方。同时请媒人去问女孩子的生辰八字,这就叫“问名”。
男女双方拿到对方的生辰八字以后,就会拿去占卜,这就叫“纳吉”。如果占卜吉利,一段姻缘就确定下来了。古代婚姻六礼,前三礼纳采、问名、纳吉,其实就是相亲。相亲之后,就是纳征(下聘礼),请期(挑黄道吉日成亲),亲迎(拜堂成亲)。

元稹莺莺
大家仔细看看古代的婚姻六礼,前面五个礼仪,都没有新郎和新娘什么事情。到了拜堂成亲才让新郎和新娘登场,新郎和新娘才知道爱人长啥样。
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相亲阶段,新郎和新娘没有发言权,一切只能由父母包办。古代的相亲,其实就是双方父母在相对方的家世门第。只要搞定了父母,就可以抱得美人归,也有可能是抱得丑人归。
古代的时候,有一类诗体叫《却扇诗》。新郎娶回新娘之后,迫切想知道自己的老婆长啥样。新娘则是欲拒还迎,用扇子遮住自己的脸。新郎在这个时候,就必须写一首《却扇诗》。新郎的诗写得好,新娘就会去掉扇子,让新郎一睹芳容。

上巳节
再后来,新娘拿扇子遮脸的习俗,改成了红盖头。在新郎掀起红盖头之前,基本上不知道新娘长啥样。由此可见,古代的相亲,都是父母在替子女择偶,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发表意见的余地。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初,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政府明令禁止包办婚姻,相亲就变成了与父母与年轻人共同做主的事情了。我小时候看到许多长辈相亲,父母的话基本上都是:“只要年轻人愿意,我就不反对。”
主要形式
通常是以外出吃饭为主要形式,有些是由家人、亲戚、朋友介绍,除了常见的到酒楼饮茶、吃晚餐或者西餐厅外,相亲地点还有公园、教堂等公众地方。有些是通过婚姻介绍所找符合指定条件的对象,当中包括找来自东南亚或东欧等地外籍配偶的人。也有一些相亲作为一种认识结婚对象的方式,还是比较简单直接的。现代相亲也逐渐演变为以多对多方式为主的联谊相亲活动,不少人喜爱参加一次相亲,就可以认识到好几位对象,可以省时又快速筛选是否有心仪的对象。也因为社会慢慢转变成这种型态的相亲,所以早期的红娘也开始成立公司,以婚友社名义举办大型相亲联谊的活动。
礼节
无论何种形式的相亲,男方如果感到满意,都会有所表示。一般是送给女子一个小红包,俗称“见面礼”,或者连女方家庭其他成员也得搭上一份。在清流等地,男方家人还会留下来吃顿饭再走。在莆仙一带,相亲者若吃下对方煮的点心——鸡蛋、线面,即表示中意。在建阳,男青年临走前,姑娘会亲自泡一碗糖开水端给男青年喝,若男青年喝完这碗糖水,就算是表示满意;若喝下半碗,表示尚须请媒人中介磋商,留有进退周旋的余地;若只是象征性地沾一沾嘴唇,乃出于礼貌,表示不同意该门亲事。
特点
相亲的特色很符合想于短时间内结婚的人士。不过由于互相之间缺乏一种较长时间的交往,只是凭短时间里的谈话交流所形成的感觉而决定是否继续交往,未必足以产生爱情,双方亦可能不够了解就结婚,婚后不久感情就产生裂痕,甚至离婚。但也有相亲结婚者婚后感情维持比自由恋爱成婚者更为亲密长久。
红娘作用
在相亲的整个过程中,红娘的作用很大,但并不是每个红娘都能做得好。在相亲之前大多会有“成不了恋人也可以做朋友”的说词,是一种有退路的说法。好像大多数的相亲都搞得很正式,成了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认识,所谓的第一印象也只不过是看对方的外在形象,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是很难再有第二次见面的。这样的相亲,也就是把不认识的两个人放在一起展览一翻罢了。把两个不认识的人为了结婚的目的放在一起,总是会有一点小小的尴尬。
相关文化
抛绣球相亲
关于抛绣球,还有个浪漫的传说:在八百多年前广西靖西的一个小村庄里,贫穷的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美丽善良的阿秀,也深深地爱着诚实、勤劳、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有钱有势的恶少看上了。恶少要娶阿秀为妻,阿秀宁死不从。恶少知道阿秀爱着阿弟,于是不择手段陷害阿弟。他贿赂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阿弟关进地牢,并使其被判死刑。阿秀得知这个消息后,伤心欲绝,哭瞎了双眼。瞎了眼的阿秀为秋后就要被问斩的阿弟缝制绣球,不知多少次,针扎在了她的手指上,流下一滴滴鲜血,可绣球上的图案色彩也因此变得更加鲜艳。经过九九八十一天,这个浓缩了爱的绣球才完工。阿秀变卖自己的首饰,买通狱卒,来到阿弟的身边。摸着瘦骨嶙峋的阿弟,阿秀悲痛极了,摸索着取出绣球戴在阿弟的脖子上。这时,突然灵光一闪,阿秀、阿弟远离监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山脚下。后来,他们结婚了,并生下一儿一女,靠着自己的勤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此,绣球成了壮乡人民的吉祥物,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后来就有了抛绣球的活动。
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龄,在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这一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便可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
抛绣球招亲活动,其实就是海选夫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