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字会说谎

2025-10-30 14:10:28 5阅读

统计数字会说谎

摘要: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据、调查结果,这些数据和结果都

是正确的吗?哪些数据有误导性?哪些数据有限定条件?哪些数据不可以比较?本次分享告

诉大家如何解读数据,如何看透数据的真相!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据、调查结果,这些数据和结果都是正确的吗

?哪些数据有误导性?哪些数据有限定条件?哪些数据不可以比较?本次分享告诉大家如何解读

数据,如何看透数据的真相!

【案例一】样本的代表性

1936年《青年文摘》对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进行预测,结果失败,问题出在调查方法上(调查对象

是其读者,调查方法为电话调查)。1936年有能力购买电 话和订阅杂志的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

选民,至少在经济上,他们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是有偏的,事实后来证实他们有许多人是共和

党的选民。但是如果调查选择 的样本是代表性的,能代表全部选民那么调查就能得到准确的预测

结果。

盖洛普为什么预测美国大选的结果很准确?他们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在全国各州按比例选择调查对

象对总体有很强的代表性 。

【案例二】样本量是否足够?

我们来调查“喜欢大番茄的人多还是小番茄的人多”,究竟调查10个人、20个人还是100个人得出的结

论是准确的呢?我们选择多少个人作为调查对象,即需 要多少个样本量的决定因素有很多,总体的

大小,总体内部的变异程度等等。总体的大小很容易理解,调查全市市民和调查一个班级哪个需要

的样本量大呢?显然是 前者。至于总体内部的变异程度,举个例子,如果总体只有100个人且

这100个人差异不大,或许十几个样本就已经足够了,但是如果这100个人每个人差异 性都很大呢

?是不是要选取更多的样本才能更真实反映100个人的情况呢?

举一个用研的例子:对于整个淘宝网买家的调研,基本上我们要保障1500的样本量,而对于某一类

目卖家的调研可能几百就足够了(比如机票等类目卖家较少)。

PS:抽样经验:1500以上的样本量基本就能很好地代表总体,无论总体有多大。

【案例三】敏感、隐私话题

对于一些敏感、隐私的话题,被调查者对于你的提问可能不会反映最真实的情况。如果采纳这些不

真实的信息,会使得调查结果不准确,比如图中询问“您更喜欢阅 读哪本杂志?”,可能有很多人明

明更喜欢阅读《东周刊》却选择《凤凰周刊》,原因在于担心选择前者可能会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喜

欢偷窥隐私的人。因此对于敏感 隐私的话题,不必面对面调查,可以采用集体填答问卷的形式或者

电话调查的方式,并且说明我们的保密原则,结果就会好很多。另外有些隐私话题不用直接询问,

可以从不同角度确认这些信息,例如询问“每月您的消费支出水平”,我们可以通过询问“购买哪些品

牌的衣服”“经常去哪儿就餐”等问题从侧面收集资料。

【案例四】平均数的陷阱

假设你是某个小型制造企业的3个合伙人之一,到了月底给企业的90个职工发了99000元,你和合

伙人每人共获得5500元的工资,最后还余下21000 元作为利润可供你们3个合伙人平分。你会选择

哪一种表述公示呢? 肯定是后者,因为显得收入分配更公平,但其实每个人拿到的钱还是和前者

一样。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这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