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品管圈”开展方法与实施技巧全解析
01
“品管圈”概述
“品管圈”是一种高效的管理工具,它融合了集体的智慧,通过小组成员的协同合作和集思广益,按照既定步骤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达成特定目标。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工作现场的问题解决,还能有效提升管理和质量水平。
(一)品管圈的起源、定义与特点
1、“品管圈”的起源和发展
“品管圈”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与休哈特博士的质量管理著作和戴明博士的统计方法课程紧密相关。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正式提出并创立了这一概念,随后在日本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在中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品管圈也逐渐被引入并成为医院等组织的重要管理工具。
2、“品管圈”的定义
“品管圈”由Quality(质量、品质)、Control(控制、管理)和Circle(圈)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意为由一群工作环境相似、工作性质互补的基层员工自发组成的品质管理小组。他们旨在解决工作现场的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并通过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来达成共同的目标。
3、“品管圈”的特点
“品管圈”强调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员工的自动自发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它具有普遍性、自主性、科学性、指向性、经济性和发展性等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旨在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开展“品管圈”的目的与意义
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员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流程和过程的控制,营造尊重人性的组织环境,促进团队和谐与协作,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和改进。
2、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意义
对于医院而言,推行“品管圈”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发掘后备干部与优秀骨干,还能培养员工独立思考和改善作业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医院的整体能力。此外,在医院后勤管理方面,“品管圈”活动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提高后勤响应速度、促进质量提升、增强节约和降低成本意识,以及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意识等。
对于员工个人而言,参与“品管圈”活动同样带来了诸多益处。员工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受到重视,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通过共同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流程更加顺畅,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得到提升。
02 “品管圈”的开展方法
(一)品管圈的主要类别与实施方法
1、“品管圈”的主要类别
根据应用目标的不同,“品管圈”可分为问题解决型和课题达成型两类。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清华大学刘庭芳教授将课题达成型改为课题研究型,并在全国医院中成功应用。此外,浙江大学熊伟和清华大学刘庭芳还共同提出了创新型的“QFD品管圈”新模式。
问题解决型“品管圈”主要致力于解决或改善现有工作中的问题;而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则更侧重于突破现状、实现预定目标。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是课题达成型的进阶版本,它追求卓越品质,在主题选定、课题明确化和方案拟定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创新型“品管圈”则更能发挥患者满意度导向、系统化创新方法和量化打造魅力质量等独特优势。
不同类型的“品管圈”在实施步骤上虽有所相似,但在目标设定、现状分析和课题明确等方面仍存在差异。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品管圈”的实施步骤。
开展“品管圈”活动,需要遵循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步骤,包括选定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明确目标、深入分析现状、细致解析问题、拟定改进对策、实施并检讨对策、确认活动效果、进行标准化操作,以及持续分析与改进。这些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且循环往复的过程,旨在不断推动品质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效果确认环节判定活动有效,那么就进入下一阶段;若判定无效,则需返回到解析问题、拟定对策的环节,进行循环改进。通过这种方式,品管圈活动能够持续地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质量,进而实现整体绩效的提升。
3、“品管圈”的推行组织
“品管圈”的推行组织是确保活动有序进行的关键。基础组织应包含辅导员、圈长和圈员三类角色。辅导员负责指导品管手法、协助选题、提供建议并协调工作,通常由部门负责人或熟悉品管圈手法的管理人员担任。圈长则是“品管圈”的灵魂人物,负责带领圈员参与各类活动、推进计划实施,并协调与辅导员及上级的沟通,可由基层骨干担任或通过民主推选、轮值产生。圈员则以自愿参加为原则,应积极参与品管活动,发挥个人特长,主动提出建议,并服从群体意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若要在医院系统内广泛推广“品管圈”,则需成立专门的推行委员会和推行办公室,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配备推广员、推广助手、联络员、秘书等角色,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推进。
(二)“品管圈”的主要手法
“品管圈”活动离不开品质控制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包括传统的老七大手法和新发展的新七大手法。老七大手法如排列图、因果图等,侧重于问题的统计分析及其后的改善措施;而新七大手法如箭头图、系统图等,则更注重于问题的思考分析过程,强调在问题发生前进行预防。
(三)“品管圈”的实施技巧
在实施“品管圈”活动时,主题选定是首要步骤。选题应包含动词、名词和指标三个元素,明确活动的目标和衡量标准。通过头脑风暴列出潜在问题或目标,使用亲和图进行梳理,并经过集体讨论和评价后选定最合适的主题。同时,还需确保选定的主题具有明确性、可行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圈员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
2、深入解析问题
在“品管圈”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对问题的深入解析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头脑风暴、鱼骨图和系统图等方法,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随后,利用投票或要因选定表,从众多原因中筛选出关键因素。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关键因素,我们还需要运用柏拉图和查检表等方法进行真因的深入探讨。在整个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三现”原则,即到现场针对现物进行现实的观察,以确保解析的准确性和深入性。
3、灵活运用管理工具
“品管圈”活动的成功推行,离不开对各种管理工具的灵活运用。医院应组织相关培训,向全体圈员介绍各种管理工具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这样,圈员们就能根据活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管理工具,从而有效地推进工作。
4、确保对策的操作性
对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品管圈”活动的核心环节。为了确保对策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可以采用5W2H等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同时,还要注意对策的时效性和投入产出比,以避免对策效果不佳或难以实施的情况发生。
5、注重成果的输出与转化
成果的输出与转化是衡量“品管圈”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然而,一些组织者在活动过程中往往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成果的转化和输出。因此,我们需要打开思路,尝试通过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申请发明专利等方式,推动“品管圈”成果的转化与输出,从而更好地体现其价值。
6、关注评分的标准与流程
在“品管圈”活动的评价过程中,评分标准与流程的合理性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确保评分标准明确、公正且具有可操作性,以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公平现象。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评分流程,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随着“品管圈”活动在医院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圈组开始积极参与全国及各省市举办的品管圈大赛。成果输出无疑是衡量“品管圈”活动实施效果最为直观的标准。然而,一些“品管圈”的组织者往往仅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缺乏对成果转化和输出的足够重视,这导致许多“品管圈”的成果展示方式单一,无法充分展现其潜在价值。为了更好地推动“品管圈”成果的转化与输出,我们可以尝试拓宽思路,通过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申请发明专利以及推广交流等方式,来进一步体现“品管圈”活动的真正价值。
在评价不同类型的“品管圈”时,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的方面。对于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我们应着重评估其主题的深度与高度,确保要因分析准确无误,真因验证过程有据可查,同时体现“三现原则”。在对策的拟定与实施上,我们需确保方法得当且规范有效,无形成果的呈现客观规范,文字材料的制作水平亦需达到一定标准。
而对于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则应重点关注选题的推广价值、QC品管步骤的判定准确性、创新性高度以及攻坚点的准确发掘。在实施过程中,应运用PDPC法进行探究,确保方策的实施规范有效,达成率科学合理。同时,有形成果需真实有效,无形成果规范客观,文字材料的制作水平同样不容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