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元一支舞,机器人租赁真能赚钱吗,还是被平台和二开吃掉?热闹背后算一笔账→

2025-11-06 11:05:30 6阅读

“让机器人跳一支歌,要花两三万”的背后,是一个从“散兵游勇”走向“生态协同”的新市场。张江落地的“全国首届机器人租赁峰会”把厂商、运营和金融绑成一根绳子,试图用“订阅化、平台化、金融化”降低门槛;同时,内容二开、标准缺位与维护体系等现实问题,也在倒逼行业给出更可持续的账本。

订阅化机器人平台_机器人租赁峰会_可以租东西的app

机器人群舞的编舞价格更贵。图片来源:乔心怡 第一财经

一门热闹生意:舞台与展会撑起第一波需求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频繁出现在商演、展会与线下营销活动中:一次出场费动辄五六千起步,热门机型甚至被炒到单日上万元;以宇树G1为例,京东首发价9.9万元,二手与租赁市场的日租普遍报到5000元—1.5万元,旺季“档期难求”。这笔“快钱”让不少中小服务商入局,用几台机体跑场子回本。

但热闹之外,算账并不轻松。表演动作需要“二次开发”,一分钟舞段的开发价从“地板价”数千到上万元不等,想要“丝滑感”,就要反复调参、对齐音乐节拍与动作幅度,这一块才是租赁商真正的重成本。

从“散点市场”到“联盟作战”:产品+运营+金融

10月30日,智元机器人与飞阔科技、上海电气共同发起“全国机器人租赁联盟”,把“本体与技术—内容与运营—金融支持”装进同一套机制里:主机厂供给与迭代、内容与演出打磨、金融机构提供零首付(或分期)与现金流工具,试图把分散的信息、价格与服务标准“捆”成一个可复制的模式。

最直接的“降维打击”来自价格与付费方式:以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远征A2为例,联盟给出的月租区间在2万—3万元,摊到天,日均不超过千元;对比散点市场上“按天几千到上万”的报价,订阅化与合约化有望把不确定的议价,变成更清晰的现金流模型。

金融化之外,“租转售”与“先租后买”的路径也在试水:让中小运营商以轻资本切入,降低一次性购置的压力;这与近年来无人配送车“月付千元级”的订阅化尝试,逻辑一脉相承。

平台化降本:从“写代码”到“拖拽编舞”

内容与交互的门槛,正在被平台“啃”下来。智元先后推出“灵创/灵心”:前者主打0代码动作创作,上传一段真人视频,机器人即可在仿真环境学习并复刻;后者聚焦“人设”与交互语料的定制——在峰会现场,A2的交互以“豆包”作为基础模型,为不同场景装配不同的话术与逻辑。现场记者实测,几秒视频便可快速映射,一小时内完成动作学习与演示。

这类“创作—编舞—群控”的工具,把原本昂贵、碎片化的二开流程,迁移到可视化界面与云端训练,显著降低了单场活动的调试时间与人工成本,为“多场景复用”创造了条件。

订阅化并非中国独有。海外家用人形机器人也给出月付选项:1X Technologies的新款NEO支持499美元/月订阅与2万美元购买,预计自2026年向家庭交付。虽然定位不同(偏家用助手),但“从高价买断到按需即用”的拥有逻辑,与国内租赁联盟的方向趋同。

现实三道坎:标准、内容与维护

其一,标准与安全。 行业亟需在接口、动作库、功率/载荷、服务与维保流程上形成可复用的“通用语言”,以降低跨品牌、跨平台的开发与运维成本;相关白皮书已提示标准化的紧迫性。

其二,内容与算力。 表面看硬件降价显著,实则软件与具身数据更“吃紧”。从关节到执行器的国产链条加速,单位成本已在下降,但规模化落地仍受制于稳定性与成熟度,软件侧的具身AI模型与任务泛化尚处早期。

其三,维保与交付。 当租赁从“秀场”走向“长期运营”,售后、耗材、保险、远程诊断与备机机制都要补齐,否则一次故障就会抵消商演带来的流量红利。上述问题在散点化市场阶段尤为突出。

宏观层面,中国正把人形机器人列入未来产业重点赛道,资金与采购侧的支持贯穿中央与地方;国际投行预期,2030年前全球销量有望快速扩张,2050年保有量或达数亿量级,产业价值链将从硬件延展到软件与服务。风口具备想象力,但落地仍需从“应用闭环”找增量。

热闹之后,回到“能否算清一笔账”

短期看,商演与景区/科普巡展仍是订单高地;中期看,商场导览、企业接待、展陈与营销活动将成为平台化工具验证效率的试金石;长期看,柔性制造、仓储搬运、园区服务与教育陪伴才是更大的“耐久场景”。联盟化与平台化为租赁市场搭了“水电煤”,但真正能穿越周期的玩家,必须把内容生产能力、维保体系与金融风控都装进商业模型里。当“每一支歌”的表演都能被复用、被规模化交易,机器人租赁才会从“热闹”变成“生意”。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