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餐问卷“只准满意”?别让形式主义教坏孩子

刘思齐(重庆大学)
近日,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实验学校被曝老师要求《校园餐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只能填满意或非常满意,学生被迫用橡皮擦将选了一般和不满意的都擦掉。10月16日,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教育局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说明,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全面核实处理此事。
教育的本质是“教人求真”,而涉事学校强制学生篡改问卷的行为,不仅违背满意度调查的初衷,更向价值观形成期的学生传递“形式比实质重要”的错误信号,这是对学生的误导,更是对教育初心的背离、对教育本质的消解。
课堂上,老师教育学生“诚实守信”;问卷前,却用指令逼迫学生掩盖真实想法——这种言行相悖的教育场景,比口味不佳或营养不足的校园餐更具危害性。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如同白纸,学校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成为“纸上浓墨”。当“满意强制”成为必须遵守的指令,学生学到的不再是诚信与勇敢,而是“迎合权威、伪装真实”的“生存之道”。而更令人忧心的是,这种“造假示范”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与未来发展具有较大危害,这正是形式主义对教育本质的消解。
涉事学校的行为,本质上是将“满意度数据”异化为政绩考核的“装饰品”,却忽略了调查的核心目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校园餐满意度调查的初衷,应该是倾听学生诉求以优化餐饮服务,让孩子们吃得安全、吃得舒心。
但在形式主义的作祟下,调查沦为“欺人欺己”的流程:老师用“只能填满意”的指令过滤差评,学校用“完美数据”应付上级检查和家长监督,看似皆大欢喜,实则掩盖了校园餐可能存在的卫生隐患、营养失衡等问题,最终损害的是学生的切身利益。这种“为了好看而造假”的逻辑,与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相悖,当学校不再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而是执着于表面光鲜,教育便失去了温度与根基。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满意强制”并非个例。近年来,多地校园曾曝出类似乱象:有的学校要求学生在安全测评中“全选满意”;有的老师让学生提前背诵“标准答案”应付检查。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形式主义破坏教育生态的表现。这些行为的背后,是部分教育领导者政绩观的跑偏——将“数据好看”等同于“工作到位”,却忘了教育的真谛不是打造完美的“虚假形象”,而是培养真实、完整、有良知的人。当考核指挥棒过度倾向“量化指标”,基层学校为了迎合评价体系,便可能走上“重形式、轻实效”的歪路,最终让教育沦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
当地教育局启动多部门联合调查并重启不记名问卷,是必要的纠偏,但要真正杜绝“满意强制”问题,更需要从根源上破除形式主义的枷锁。一方面,相关部门要重构教育成绩考核体系,弱化“纸面数据”所占权重,将学生真实体验、问题解决实效等实质性指标纳入评价核心,让形式主义失去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建立畅通的监督渠道,切实维护学生、家长真实发声的权利,如推广“匿名反馈平台”,让“不满意”的声音能被听见、被回应,而不是被擦去。更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回归初心,牢记“教人求真”的使命,用自身的言行示范诚信的价值,引导学生求真求实,让教育的本质不再偏离。
一份被橡皮擦篡改的问卷,看似是小事,实则暴露了形式主义对教育生态的侵蚀。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别让“满意强制”教坏了孩子,别让形式主义消解了教育的本质,唯有摒弃虚假、尊重真实,才能让教育回归本真,培养出真正的栋梁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