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启免费算命,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2024-05-28 07:59:19 86阅读

阿启免费算命,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我是一个80后,我觉得80后出生的这批孩子,应该是最后一批大规模仍然被父母按照辈分取名的人了。我读书的时候,很多同学中间都带有一个炳,冠,荣,之类的,比如说,什么荣科,荣军之类,一听就知道是按照辈分取的名。

90后开始,已经很少了很多,00还仍然按照辈分取名的估计已经成为极少数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觉得这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关系的。

阿启免费算命,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先说说我自己的情况

其实我父母给我,还有我的兄弟取名,也不是按照辈分取的。按照辈分,我是炳字辈,但是我3兄弟,名字里都没有这个炳字。为什么不给我按照辈分取名,我的母亲曾经给我解释。就是这个字不好取名字,取的名字不好听。我母亲说当时家族里的主流意见,给我取的名字叫炳亨,母亲一听到就剧烈反对,因为她觉得太难听了。至于取其他名字,只要带个炳字的,她也想不出来一个好听的,所以最后都没有按照炳字辈给我们兄弟取名字。

我觉得这是一个现象,有些字辈,取出来的名字,确实不好听。我父亲那辈是树字辈,像我那些叔伯,很多人的名字都不怎么好听。树生,树根,树干,树国,树武等等。我的炳字辈取的名字大多也不好听,甚至有些搞笑。

有一年,我在老家祠堂看见捐赠祠堂人员名单的名字,就差点笑喷了。

炳仁(谐音,炳人),炳虎(你牛,老虎也敢炳),炳龙(牛人已经不足以形容你,狂人人吧),炳天(请接受我的膜拜,连老天爷你都敢。。。)

这就是很多人不愿给孩子按照辈分取名的其中一个原因,有些字辈,取出来的名字,确实不好听,或者说很难取出一个好听的名字。

城市化的进程导致

我母亲不愿意给我按照辈分取名,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城市化的进程。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很早就出城定居了,在我们3兄弟没出生前,父母就都已经在城里有稳定工作。那个时候我母亲是国企的营业员,我父亲是部队转业,在工商局上班。因此你可以认为,他们在取名字,甚至是其他方面,比一直在农村生活的叔伯们,更开化些。因为我那些在农村生活的叔伯们,给他们的孩子,就是我的堂兄弟,取的名字全部都是带炳字的。

当然,这可能不仅仅是因为所谓的思想“开化”,还因为他们早早就已经在城里生活,对于农村很多习俗,看得没那么重,或者说,即便他们不看重,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但是在农村生活的叔伯则不同,他们在那个环境生活,就必然要更加遵守那个环境的风俗秩序,你非要取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可能旁人会觉得你不团结,可能参加各种村里的活动大家都会带异样的眼光看你,甚至排挤你。所以,在农村生活的人,是更重视按照辈分给孩子取名的,而在城里生活的人,这方面的观念要淡漠很多。

这些年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农村人到城里工作,到城里买房,城里定居,按照辈分取名的人就自然越来越少。我和我大哥都很明显,我在老家县城生活,他在省城工作生活。他的孩子一年都不回来一两次,别说按照辈分取名了,等我大哥以后老了,走了。他的孩子会不会踏足老家农村这片土地都难讲。

城市化的进程,是导致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喜欢按照照辈分取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甚至是最主要原因。毕竟人离开家乡生活了,对家乡,宗族的东西自然没那么在乎了。

生活更富裕了

虽然现在很多人觉得生活压力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活确实是越来越富裕了。毕竟现在的压力叫生活压力,而以前的人面对的,是生存压力。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精神层面追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就好像我们的父辈,饭都吃不饱,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影响不良。谁会在乎精神层面的东西?有一块肉吃,比什么都强。至于名字叫什么,别说树生,树干,树枝,这种今天看起来很土气的名字,恐怕就是叫树坑都没人在意吧。

取一个好的名字,其实也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现在很多人,愿意为一个8888,6666,的手机尾数,车牌号码,愿意付出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花费。为什么呢?不就是因为兜里有钱了,所以才开始追求这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吗?

现在很多家庭都只生一两个孩子。给孩子取一个好听,有好寓意的名字,受到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按照辈分取名字,受到的限制太多,也很难取出一个让家长觉得称心如意的名字,自然越来越少人愿意遵循这样的习俗。

为什么说按照辈分取名字,受到限制多?

一方面是我前面说的,有的字辈那个字,取名字确实不好听。另一方面是,按辈分取名字,可选择性太少。因为姓不能动,按照辈分取名字,中间那个字辈的字也不能动,父母唯一可以取的,就是最后一个字了。但是如果孩子生得晚,最后那个字好听,顺耳的,都被人取完了呢?怎么办?

比如说我姓陈,我孩子的辈分是冠字辈,现在陈冠东,陈冠南,陈冠北,陈冠中都被人取了,我总不能给我孩子取个名字叫陈冠西吧?

我也不能在明知道的情况下,还给孩子和同村的孩子取个重名的名字吧?

如果不按照辈分取名字,姓氏后面的两个字,家长都可以自由发挥,那么选择性肯定要广泛得多。家长自然也就更倾向于不按辈分取,只有发挥。

总结

这就是我认为,为什么现在不流行按照辈分取名字的原因,不仅仅现在不流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大,将来只会越来越不流行。就像我说的,我哥的孩子,将来恐怕还回不回农村都是个未知数,他们是什么辈分,他们的孩子是什么辈分,恐怕他们自己都弄不清楚,又怎么可能还会按照辈分给后代取名字呢?

阴丽华五个儿子结局是怎样的?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这是刘秀微时的梦想,而这种梦想成了刘秀一生的执念,即便后来的刘秀成为皇帝,他还是对发妻阴丽华情深意重,甚至不惜伤害对他帮助巨大的郭圣通,这大约就是皇帝的任性吧。

刘秀和阴丽华最初的相遇,其实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刘秀虽然是西汉宗室之后,但是到了刘秀一带,天才打乱,刘秀早年也只是一个种地的,后来到长安求学,然后遇到了世家小姐阴丽华。

刘秀对阴丽华一见钟情,遂发出“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然后就跟着兄长在战场上建立军功,但在这个过程中,刘秀兄长被更始帝解决,而刘秀不得不在更始帝面前表现得毫无异样,然后回家之后娶了十九岁的阴丽华。

不知道刘秀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阴丽华,总之两人就在刘秀处境很尴尬的时候结了婚,而不过才三个月,更始帝就将刘秀派到了外地,夫妻开始了分居,而且这分居基本等于阴丽华守寡了,因为刘秀音讯全无,这一去就是两年,所以阴丽华估计已经以为刘秀不要她了,但两年后,阴丽华却见到了刘秀。

此时的刘秀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穷小子刘秀了,他已经贵为一国之君,而且身边也已经又有了一个女人,而且还有了一个儿子。很难想象阴丽华此时会是什么心理,但是后来她还是跟在刘秀身边,成了一名贵人,并拒绝做皇后。

直到很久之后,郭圣通终于被废后,阴丽华才做了皇后,说起来,阴丽华和郭圣通还真是有相似之处,两人都为刘秀生了五个儿子。

原本郭圣通的长子也就是刘秀的长子被立为太子,但是这个太子做了近二十年的太子,刘秀却不肯置东宫,或许刘秀一开始就像是想让阴丽华生的长子来做太子,等到郭圣通被废后,郭圣通的长子也被排挤,迫不得已自己辞去太子之位,这算是被动让位于阴丽华的长子刘庄(原名刘阳),即后来的汉明帝。

刘庄还没有出生,就很被刘秀看重,怀孕的阴丽华被刘秀带在军中,为的就是保护这母子平安,后来刘庄出生,更是得到了刘秀的万般宠爱。而刘庄本人也聪慧非常,小小年纪就能独当一面,在很多方面展现了自己的才能,等到后来做了太子,入住东宫,又得名师指点,自然是大获裨益。

刘庄继位之后的表现也是相当出色的,他和他的儿子汉章帝刘炟缔造了“明章之治”。刘庄去世于75年,时年48岁,倒不算长寿。

说起来阴丽华生的五个儿子似乎都不长寿,其中第四子刘衡更是没活到十岁,他与几个兄弟一起在39年封公,刘衡被封为临淮公,他这个临淮公还没有等到41年的进爵就夭折了,这应该是阴丽华心中的一个痛。

阴丽华一带贤后,教导出来的儿子自然也是好的,比如汉明帝刘庄,另一个就是次子刘苍,刘苍的才能和品行在刘秀的儿子中是拔尖的,后来刘庄继位之后,刘苍更是被封为骠骑将军辅政,位在三公之上。

刘苍在京辅政长达七年之久,他不仅全力辅佐兄长,更是不居功自傲,害怕功高震主而数次要求回到封地,当然后来汉明帝也遂了刘苍的意。后来汉明帝去世,汉章帝继位,汉章帝对这个叔叔很是敬重,赏赐无数,叔侄关系融洽,83年,刘苍病重去世,汉章帝将这个叔叔的葬礼办的很是隆重。其实刘苍对于明章之治是有很大的贡献的,所以他也担得起这生荣死哀。

如果说刘苍这个弟弟让汉明帝很是很重的话,那么他另一个弟弟刘荆就真的让汉明帝头疼了。刘荆是阴丽华的第三子,可能是觉得同样是刘秀和阴丽华的儿子,自己也是有资格做皇帝的,于是刘秀去世刘庄继位之后,刘荆三番五次要搞事情。

先是想要撺掇郭圣通的长子起兵发动叛乱,但是刘疆不愿意将此事禀明了汉明帝,汉明帝查知是自己亲弟弟的主意,于是让刘荆离开京师到封地去,并派人关注刘荆的一举一动。结果刘荆果然不老实,他又想跟着羌人一起叛乱,但是汉明帝及时将刘荆改封他地。

但这并没有让刘荆死心,但每次似乎汉明帝都能提前一步知道他的计划,等到刘荆用巫术诅咒汉明帝而被发现的时候,刘荆终于明白自己不可能翻出兄长的手掌心,于是只能选择自杀。

在阴丽华的五个儿子中,除去早夭的刘衡,就数幼子刘京最平庸。刘京是刘秀最小的一个儿子,39年被封为琅琊公,后来进爵为琅琊王。在几个叔叔中,汉章帝最喜欢与之交往的就是这个刘京,两人常常在一起交谈。汉章帝继位之后,很是宠爱这个叔叔,赏赐都多于别的叔叔,而刘京也很会夸赞皇帝,总之这叔侄的感情是很不错的,刘京去世于81年。

为什么看相的找不到妻子?

会看相的人,属于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一个行当。靠这个吃饭的人,大多都是能说会道,随机应变能力很强。同时这种人也是眼尖嘴黑,发现什么不对劲,直言快语,不给对方留面子。并且这个行当,接触的女性又比较多,当然了女人看多了,他择偶的心态也提高了。看相人找不到老婆也在情理之中。另外,人们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也存在歧视,大多认为这不是一个正经行业,是有手好闲,巫巫叨叨,到处流浪的人干的。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如果用来养家糊口,值得怀疑。所以女人不爱嫁这样人,也是正常的。对于木匠瓦匠,家里没椅子坐住破房子,这样的手艺人,在农村是很常见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人说是因为在外头耍手艺太忙了,没有时间料理家务。其实并不是这样。老话说:“十个手艺人九个懒。”这个“懒”指的是,手艺人在自己家里,有闲空宁可待着等别人来请,也不愿意干自己家的活。很多手艺人都有这样一个通病,在老婆跟前摆谱,挑毛病,还指手画脚,不干活。家务活,大多都是老婆来干。在过去,女人嫁给手艺人,从表面上看是挺好的,其实谁嫁谁后悔,特别挨累。手艺人除了不乐意干家务活之外,手艺活他也不爱干。首先是把自己的身份估计过高,自以为了不起,有能耐,甚至把自己出外耍手艺看成是上班。回到家里好比是星期礼拜,是放假。手艺人不愿意做自己的手艺活,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怨恨老婆不把自己看成是手艺人,不能按时按点桌上桌下的伺候,饭菜也不改善,该吃大饼子还吃大饼子,土豆熬白菜还是土地熬白菜,但是老公又不好开口要,只有拖延不干,来个无声抵抗了事。这方面我深有感触,因为我就是一名农村木匠手艺人。但我和别的手艺人不一样,我在家里从来不懒,撂下叉子就是掃帚。

历史上有哪些奇葩人物?

有这么个人,他是最崇拜毛泽东的国民党将领,不过他崇拜的理由非常奇葩;

他打赢了淮海战役以来,国军唯一一场胜战,气的林彪咬牙切齿,一手把四野悍将钟伟的中将给打成了少将。

他是桂系一员骁将,他打仗方式非常奇葩,人送外号罗盘将军。

他是《特赦1959》里干啥都先摇一卦的那个蔡守元的历史原型。

他就是张淦!

准备好了吗,最奇葩最匪夷所思的将军张淦,现在奉上。

01、桂系骁将

桂系是指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军阀一大派系,首领主要是广西籍或者以广西为地盘而发家,因为广西简称桂,故得名桂系军阀。

桂系军阀分新旧两派,旧桂系首领是北洋军阀类型的旧军阀陆荣廷、谭浩明,统治广西时间是1912年到1924年,有十二年之久。

新桂系的首领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国民党新军阀系统。

新桂系三巨头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

而张淦就是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麾下一员骁将。

张淦(1897年-1959年),字洁斋,号济公(就是济公),广西桂林人。

张淦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与李宗仁是同学,后来在广西陆军模范营与白崇禧、黄绍竑一起担任排长。

但是,后来桂系军阀分裂,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形成新桂系,而张淦还在陆荣廷手下任差。

1923年在陆荣廷部队任少校副官,陆荣廷失败后,所率部众被李宗仁收编,任营长。

1926年,张淦后历任第7军中校副官、上校副官长。

第7军是新桂系的王牌主力部队,北伐战争中,第7军被誉为钢七军(叶挺所在的第4军被称为铁军),是桂系王牌部队。

1928年,张淦从陆军大学毕业后,任第8军参谋长。

张淦

1938年,张淦成为第7军军长(前几任分别是李宗仁、夏威、李明瑞、杨腾辉、廖磊、周祖晃)。

当时第7军下辖三个师,第170师,师长徐启明;第171师,师长杨俊昌;第172师,师长程树芬。

李宗仁、白崇禧能够将第七军交给张淦,说明张淦并非常人。

张淦与李品仙、廖磊、夏威并称新桂系四大骁将。

算是新桂系仅次于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黄旭初等首脑之下的第二档大将。

张淦和李宗仁

张淦接任第7军军长之际,正值第七军打完徐州会战,李宗仁成功指挥60多万大军有条不紊安然突围。

1938年7月,张淦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8月4日,张淦率第7军与桂系主力第48军、第84军与日军第六师团展开黄广会战。

武汉会战失败后,张淦率军随第21集团军留守大别山进行游击作战。

1939年至1941年间,张淦率部相继参加了随枣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枣宜会战、豫南会战、第2次长沙会战。

可以说,在抗日战场,张淦战绩彪炳,是名副其实的抗战名将。

1939年,张淦任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七绥靖区副司令官,军衔是中将。

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张淦任第三纵队司令。

1948年8月任第三兵团司令官,并率部参加长江防御战。

第三兵团整体是由桂系兵马组建的,其中包含了本身就很精锐的钢七军,另外还有48军两个军共计6万多人,后来还加上了126军。

第三兵团的人数大致在7万多人左右,而且在广西战役之前,由于钢七军实力未损,因此战斗力很强,一度在我军的进攻下跳出包围圈从湖南突围到了广西。

02、青树坪之战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尤其是淮海战役后,兵败如山倒,一触即溃。

但是张淦的第三兵团是个例外。

1949年8月,张淦打赢了李宗仁所说的——

“徐蚌会战以来,国军所打的唯一胜仗”。

这就是青树坪之战。

渡江战役之后,二野,三野,四野先遣兵团横渡长江天堑,一举击破国民党军重兵防守的长江防线。

1949年5月,军委命令将四野1949年度作战任务扩大为进军并经营中南地区豫湘鄂赣粤桂六省。

而在当时的中国各省中,实力最强悍的就是白崇禧的桂军。

白崇禧

渡江战役之后,四野的进攻方向刚好也是桂军的老巢。

当时四野最先进入中南地区的是钟伟率领的四野第13兵团49军。

49军下辖第145、第146、第147、第162师,第145师师长温玉成(开国中将),第146师师长王奎先(开国少将),第147师师长沈启贤(开国少将),第162师师长张万春(后王兆相,都是开国少将)。

钟伟

军长钟伟是《亮剑》丁伟原型,是一位军政素质都很高的人才。

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野战军二纵五师师长的钟伟率领这支部队打出了东北野战军所有师级单位都难以相比的战绩。

钟伟与韩先楚并称为四野两大好战分子,是四野悍将。

渡江战役后,49军当时是四野深入敌后最远的部队,49军军长钟伟向第13兵团提出了向永丰、界岭、宝庆追击的作战方案。

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觉得此举过于冒险,不敢怠慢,一边研究一边及时上报四野司令部。

当时林彪接到情报,张淦率领桂系精锐第三兵团正进至永丰、界岭,正在49军追击线路上,便令程子华通知49军切实查清情况不得盲目前进。

但是钟伟这人作风非常大胆,在三下江南战役中,钟伟就敢抗命坚持己见,使林彪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取得了靠山屯战役全歼国民党军87师的胜利,指挥才干为林彪所赏识。

林彪想升他做纵队副司令,钟伟居然回答道,要升就升司令,要么就还当师长!

后来林彪还是将他直接从师长升为十二纵队司令。

钟伟由此成为整个四野唯一一位直接从师长升为纵队司令的将领。

林彪命令还没到达前线,钟伟见程子华一直不回复,以为程子华是同意了,便率部继续向前挺进,49军的先头部队146师已经过了永丰,到达青树坪。

青树坪在湖南双峰县境西部,西接邵东县,东邻印塘镇,南与花门、锁石两镇毗邻,北与三塘铺镇相接。

146师到了青树坪后,当时由于部队官兵大都是南方人,水土不服,中暑的现象也很多,所以先头营的营长没有派部队抢占两侧的高地,大部队在山谷通行。

孤军深入、大意轻敌、不明敌情、松懈麻痹,钟伟把犯的都是兵家之大忌。

经过三天血战,49军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败仗。

146师阵亡877人,伤2000余人,前来接应的145师也有470人的伤亡,146师元气大伤,在之后的战役中几乎都是作为预备队,再没机会冲锋在前了。

这一仗打完,直接惊动了毛泽东,雷霆震怒,林彪气得直跺脚,对张淦恨之入骨,后来张淦被俘,报了青树坪之役的一箭之仇,素来持重的林彪喜不自禁,竟然高兴得像个孩子,足见林彪是恨极了张淦。

钟伟更是对张淦恨得咬牙切齿。

钟伟很郁闷,1955年授衔,他只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和这次战斗关系很大。

张淦一仗把钟伟到手的中将给打成了少将!

03、罗盘将军

但是,张淦这哥们奇葩的地方,不是因为他的长相(他是个秃头),也不是因为他能打仗,而是因为他极度迷信风水。

张淦自幼熟读《周易》,喜欢算卦。

最早的时候,他打算开个算卦铺子谋生。

后来在他即将进入军营的第一天,他还在犹豫是参军入伍还是开算命辅子。

左右为难的他,又算便一卦。

结果从军是连三个都是巽卦,从商则反之,

张淦大喜,道:

三卦皆吉,日后必发

于是,带上罗盘参加了桂军。

《特赦1959》张淦剧照

入伍后,张淦连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也要算卦,走到哪算到哪。

1936年起,广西党政军中心逐步从南宁回迁桂林后,桂系高层人士防空公馆区在伏波山、叠彩山与铁封山之间的鹭鸶洲。

张淦一来,就测风水,连测好几次,终于满意了,他再一看,鹭鸶洲名字不太好,改名“伏龙洲”。

武汉会战时期第七军的军部在泗洲山,张淦一来到这里,发现泗洲山谐音“死走散”,很不吉利,于是决定改名为“笑狮山”。

还写诗一首,

瑞狮踞重台,沙河会玉阶。

丛巅镇江夏,峻岭接仙岩。

金龟锁西隅,木马守东斋。

青天现白日。仰笑何壮哉。

开会就坐前,事先他也要看看罗盘,以确定座位朝向一旦不吉利的“煞位”,他坚决不坐,弄得大家哭笑不得。

打仗也不例外,每次他打仗,都会拿上罗盘测下凶吉。

打了胜仗后,别人夸他这一仗打得可以,他总是谦虚地说:

“我打仗不行,要是说能打些胜仗,主要是我能用罗盘测风水。”

他还曾得意洋洋地吹嘘道:

“我从排长到兵团司令,行动办事完全是依靠卜卦的指示,无一不灵!”

是的,张淦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打胜仗,并不是将士勇敢,也不是指挥得当,而是在于风水,在于玄学。

因此他身穿一身戎装,但是手中总要拿一个罗盘,在行军作战和布防的时候,都要用罗盘,遇事必卜卦,知道的他是在打仗,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选墓地呢!

据说,后来给他背罗盘的大兵,后来被提拔至少校军官。

白崇禧赠了他这个绰号——罗盘将军。

这个外号一出来,全军都觉得很贴切,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制。

《特赦1959》张淦剧照

在衡宝战役之前,张淦觉得解放军之所以战无不胜,是因为毛泽东祖坟风水好,于是他还派人去挖毛泽东的祖坟,破坏风水。

最终,第三兵团在该衡宝战役中一败涂地,并且损失将近五万余人。

张淦最后败退到博白,企图沿南流江出逃北部湾,但是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博白包围。

参谋长告诉他,自己已经被解放军重重包围。

张淦不慌不忙又来了一卦,然后笑道:“这个司令部的方位很好,定可逢凶化吉,马上就有援军来解救。”

大家伙一听这话,瞬间晕倒,都什么时候了,还玩这套?

众人大惊失色,纷纷夺路而逃!

但张淦是真不慌,他抱着罗盘,算了一卦,卦象显示,解放军还有三天才能追到。

于是,他只带兵团部一个特务营,和一个炮兵营,还有几个连2000多人,入驻在一个图书馆。

但是,解放军一天之内就打到了他的指挥部。

经过半小时激战,解放军将其警卫部队歼灭。

都火烧眉毛了,张淦还不慌,又算了一卦,然后笑容满面地告诉部下:

根据司令部的方位和卦象显示,咱们必然逢凶化吉,马上就有援军解围,咱们根本就不用跑,我绝不干那丢人的事儿!

很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真是有大将风度。

但是,打脸来得太快!

张淦话还没说完,解放军就冲了司令部,张淦赶紧躲到床底。

当时解放军战士也不知道张淦长什么样子,只知道他是秃头,并且脑袋上有一块大疤,结果三百多名俘虏,没有一个是。

后来,才床底下把张淦揪了出来。

被俘虏后,张淦还说,千算万算没有预计到贵军行动如此神速,如从天降。

为了保住性命,张淦还说:

“周恩来先生和我相熟,请长官把我送到他那里去。”

04、功德林

张淦被俘后,他被关押进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关押期间,他的狱友沈醉问他:

既然你如此相信风水占卜,占卜又如此灵验,为何还会被俘?

张淦叹口气,无奈地说:

这是天意,非人力可挽回。遥想当年,文王善卜,尚被囚百日,何况我辈哉!

《特赦1959》张淦剧照

在功德林,张淦不改本色,每天都会拿着罗盘算卦,罗盘从来都不会离身。

沈醉回忆道:

“张淦依旧像京剧中的蒋干一样,走路跷着脚,一摇一晃地过来了……他走得那样从容,不会忘了对罗盘,他的罗盘随身放在裤袋里,他手插袋底,悄悄将指针拨弄了两次……”

张淦成为功德林一个另类,每天都闹出不少笑话。

其实,在功德林,按规定,《易经》、罗盘这些封建迷信都要被没收的。

还别说,张淦真有辙。

一天张淦要求买本易经,并神秘地告诉管理人员:

这本书在当今中国只有两个奇人读过。

管理员一听,兴趣来了,赶紧问是哪两个人。

张淦指着自己鼻子说:“我!”

管理员又问:另外一个呢。

张淦一脸虔诚地说:毛泽东。

张淦坦诚,他最崇拜的不是李宗仁,不是白崇禧,更不是蒋介石,而是毛泽东。

原因只有一个——

毛泽东是读过易经的,否则,他就写不出矛盾论来。

后来,公安部长罗瑞卿和周恩来、毛泽东汇报时,罗瑞卿专门转述了张淦的话。

毛泽东听完之后,哈哈大笑后说:

这位广西才子抬举我了。可以给张淦买本易经。不过这本书啊,历来版本较多,较杂,还多有谬误。请转告,毛泽东建议他,要买就买乾隆版本。

当毛泽东这话传到张淦耳中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连呼,知音、知音!

毛泽东和周恩来

后来有一次,毛泽东和周恩来、傅作义聊天。毛泽东饶有兴致地问道:

张淦的易经读得怎么样。

傅作义接话说:

认得张淦,整天拿着罗盘,说起话来摇头摆尾。

周恩来说:

其他战犯在讨论时对张淦进行了批判。

毛泽东回答道:

改造是指思想立场,管人家的爱好干什么呀。易经没被没收吧。

周恩来回答:

书没有没收,但大家说他是谣言诡辩,并要处罚他。

毛泽东当场就说:胡来。

于是,在毛泽东的默许下,张淦在功德林一直拿着罗盘,读着易经算了一辈子。

1959年,张淦在功德林病逝,这个奇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搞笑的一生。

张淦奇葩的迷信之举,让他成为历史上的笑柄,可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的功劳却是不容抹杀的。

刘备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吗?

刀叔导读:看过三国演义的看官们都知道,蜀主刘备在早期创业时经常说一句话‘在下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那么,这位中山靖王刘胜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传说中他有一百二十多个孩子,这一切又是真是假呢?

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与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母为贾夫人,后世称为西汉中山靖王。

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时代,多妻妾多子女者不足为奇。后宫佳丽无数的康熙皇帝,一生生育了55个子女,其中儿子35个,女儿20个(存活下来的儿子有24个,女儿有12个),其子女之多,为历代皇帝之最。但有一个人的生育能力远在康熙之上,康熙与之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个人,就是西汉时代的中山靖王刘胜。从部分史书记载来考证,刘胜是古代当之无愧的生育冠军。

然而,当我们重读《史记》,却发现刘生育一百二十多个孩子,这其中疑点重重。

关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生子之事,《汉书·景十三王传》载,“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汉书》作者班固是东汉人,其生活时代与刘胜相隔近二百年,他对刘胜的记载可信吗?我们还是看看史学泰斗司马迁是怎么说的吧!

《史记·五宗世家》载,“中山靖王胜,以孝景前三年用皇子为中山王。十四年,孝景帝崩。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因此,相对东汉的班固,可能西汉司马迁说的话更摆谱一些。两部史书中的记载大体相同,不过关于刘胜生育的事情,核心关键词是“枝属”。

枝属意为旁系亲属,古今史书多用这个词汇。如:

《吕氏春秋·慎行》:“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枝属,烧其室屋。”

《史记·外戚世家》:“ 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五人为侯。”

《旧五代史·唐书·李克让等传论》:“昔武皇发迹於阴山,庄宗肇基於河朔,虽奄有天下,而享国日浅,眷言枝属,空秀棣华。”

因此,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中看,中山靖王刘胜的一百二十多个子女其中包含了他的旁系亲属。

河北涿县是刘备的老家,属于汉朝中山国的地界,中山靖王刘胜是中山国的第一任国王。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开始削藩,要求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儿子,再由国家封他们为列侯。堂堂中山国一下子被分割成许多小封地,刘胜的儿子刘贞,就是在元狩六年被封为刘备的老家--涿县陆城亭侯的。

刘胜当了四十二年中山王才死去,后裔人数极多,中山和客家一带姓刘的几乎都是刘胜的后代。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在地域上是合理的。汉武帝在主父偃的辅佐在开始实行推恩令,中山王的那点地盘要分给自己的儿子门,然后儿子再继续往下分,到刘备这代成为破落户就很正常了。

刘备只好白手起家创业,但是这个中山靖王之后的招牌对他帮助太大了。当时汉朝刘氏是正统,自己姓刘,正好混个刘皇叔的名号,这样一来打天下就出师有名了。

但从真实性上来考证,那可就真不好说了。您认为刘备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其中有多少水分呢?欢迎您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评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