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算命,听过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
生日算命,听过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
洁一觉醒来,洗漱完毕,一低头,不禁大惊失色,她发现自己颈上带的一块古玉不见了。
她到床上寻找,结果在枕头底下发现了这块玉,那悬挂玉石的红绳子散在一旁,挂玉石的一端,是打了许多结的,就是想打也打不开,奇怪的是,这红绳上系的结不知是如何解开的。
洁暗道:“这绳用的时间久了,也就不结实了,正好今天休息,去逛衔,顺便到老凤祥金店换个结实的绳。”
老凤祥的门前空地前,路边有几个算卦的摊子,经过摊床时,一个男人的声音道:“姑娘,看你印堂发黑,恐有不顺之事发生,来,我为你算上一卦!”
洁止步回身,只见一个老者盘膝坐在蒲团上,须发皆白,看年纪少说也有七十岁开外。
洁笑道:“算卦的都这么说,没有灾如何解灾,不解灾又哪有钱可赚?”
那老者呵呵笑道:“金钱名利如浮云,我这么大岁数了,又怎么骗你小姑娘?你适才经过时,身上有种不祥的气息,我没说错的话,那定是一块古玉散发出来的!”
洁心头一震,这老者莫非神人?从皮包中取出古玉,双手递过去让老者瞧。
老者只看了一眼,道:“这玉是千年前的东西,定是古墓之物,玉上附了脏东西,你还是将这块玉送庙中吧!”
洁呵呵笑道:“庙中的住持定是你兄弟!”老者道:“小姑娘何以这样说?”
洁道:“你让我将它送到庙中,然后你再与主持分钱,这骗术高明,我这块玉已伴我五年,当初喜欢才买下它,花了我十三万元呢!您好狠,回见吧您!”
老者望洁的背影走进金店,摇头苦笑道:“好心当成了驴肝肺,能不能度过此劫,就看你的造化了。”
洁回到家,丈夫打来电话,说他今晚不回家,出差了。
到了夜晚,洁做了几样小菜,自酌自饮起来。只喝了两杯啤酒,倦意袭来,正要起身休息,一道闪电划过夜空,接着风雨大作。
洁拉上窗帘,将灯关了上床睡觉。睡梦中隐隐传来笑声,一睁眼,灯火通明,暗道:“我真糊涂,没关灯就睡着了。”
口干舌燥,跨步下床,去厨房喝水,刚拉开厨房的隔断门,吓得大惊失色,只见灶台上坐着一男一女,匀约十八九岁年纪,男的生得奇丑无比,女子生得娇艳妩媚。
洁道:“你们是谁?坐在灶台上干嘛?”那女子格格浅笑,道:“姐姐,你不认得我,我们却相处五年了呢!而且是形影不离!”
那个男子道:“我与她附在那块古玉上,那块玉你常戴在胸前,我们就吸你的精气神。
与美人肌肤相接,我真是艳福不浅啊!”
洁道:“我怎么看不到你?骗人!”女子道:“你元气旺时又怎能看的见我?如今你精枯神竭,我俩就现在你面前了。凌辰两点,就是你的死期!”
洁向墙上的挂钟望了一眼,还差五分钟两点,她吓得面如土色,转身想跑,却没了气力,一跤跌在地上。
大叫救命,却发不出声音。那男子道:“你就认命吧!阎王让你三更死,焉能活到五更天。”二人双双跳下灶台,走到洁的面前,道:“你有什么愿望,我们替你实现!”
洁只觉呼吸困难,脸上因痛苦而变得扭曲。挂钟当当的敲了两下。那男子疾扑向前,右手倏伸,抓住洁的左脚踝骨,将她头上脚下倒提而起。
洁反抗的力气都没有,如哽在喉,话也说不出。那男子提着她上了卫生间,女子搬了个椅子,将椅子放在卫生间的地上。
椅子上方是晾晒衣物的木杆,木杆两端固定在墙上。
那男子将洁放到椅上,女子执了′绳子套在洁的脖子上,另一端系在木杆上,二人双双退出了卫生间。
洁的丈夫忽的心绪不宁,对同事道:“我回家看看,一会便回!”同事是个女子,笑道:“想老婆了吧,你到家就十分路程,给你一小时够不够,种地。是个气力活,别累坏了。”
到了家,他忽然内急,憋了一泡尿,打开房门向卫生间冲去。
那一男一女正在暗自得意,忽听到房门响动,强大的阳刚之气,逼得他们立足不稳,就在房门将开未开的当儿,那女子用手一指,洁脚下的凳子倒地,身子悬在半空中。
一男一女化做一道光遁去,洁的丈夫听到卫生间有动静,疾冲过去,见洁上了吊,忙双手抱她腰肢,将她放在床上。
洁幽幽醒转,其夫流泪道:“洁,你怎么这么傻,为何寻短见!”洁泣道:“哪里是我想自杀,是有人将绳子套到我脖子上。”
其夫道:“宝贝别怕,明日我们去六医院看精神科医生。”洁不想解释,第二日去寻那个算卦的老者,老者不知所终。
洁来到江边,随手将古玉抛到江水中,暗道:“淹死你们,以后你们就做个水鬼好了!”
传统生日是阴历吗?
生日就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实质是一个纪念日,纪念着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这个意义,不会因为日子是阴历的,还是阳历的,而有所改变。所以,过生日,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过阳历或者是阴历。
阳历生日较准
阳历每年都是十二个月,没有闰月之说;而阴历却是有闰月的,所以除了一般年份的一年十二个月之外,每八年还会有三年出现十三个月的情形。这种情形下,以阴历来计生日,上一年和下一年实际上是要差好几天的。尤其是出生于闰月的人,过阴历生日究竟是该闰月年才过呢,还是该过闰月前一个月呢?更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比方说,出生于闰四月初一的人,是该等到好不容易出现了闰四月再过生日呢?还是每年四月初一过生日呢?而以阳历过生日,今年是四月一日,明年是四月一日,以后每一年都是四月一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生日是按阴历还是阳历 过生日过阴历还是阳历
过生日
我们的传统是过阴历生日
老年人大多替晚辈记着他们阴历的生日,自家孩子的阴历生日年轻父母也许还要翻翻日历才知道,而老人们肯定记得孙辈的阴历生日。
我们的传统历法不仅仅只是历法,这其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思想。为孩子庆祝阴历的生日,也能多一个机会告诉孩子不要忘记我们的传统,多一个机会给孩子解说我们民族的内涵。我们的人文内涵是要靠我们一个个的普通人来进行传递,并非只是文化工作者的事情。让孩子知道传统,是家长们应该做到的。
生日是按阴历还是阳历 过生日过阴历还是阳历
生日
过阳历生日会折寿吗
阳历也就是公历,很多人认为过阳历的生日很不吉利,会让我们折寿,甚至有人认为死人才过阳历的生日,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命理学和风水学中,无论选择过阳历生日还是阴历生日都是可以的,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随着阳历纪年法在我国普及开来,导致每个人都有一个阳历生日和阴历生日,有些地区认为过阳历生日是一种很不吉利的现象,这不但有损我们的运势还会导致我们折寿,甚至有死人过阳历生日的说法,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习惯了过传统的阴历生日,其实在命理学和风水学中,无论过阴历还是阳历的生日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们要选择一种,一年只能过一次生日。
如今我们经常使用的纪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阳历纪年,也就是公历纪年;另一种是阴历纪年,也就是农历纪年。而且阳历日期和阴历日期基本不重叠,这也就导致每个人都有一个阳历生日和一个阴历生日。在命理学和风水学中认为,无论过哪个生日都可以,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过两次生日,否则就会对我们的运势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我们的寿运折损。
是否有很多相似之处呢?
不会有太多相似之处,有可能在相貌和性格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妙。
且不说同一天生日,就是同年同月同日生,都会有太多的不同。如果再加上同时辰,也只不过是有相同的轨迹。
本人在头条曾经先后总结过几次“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帖子,在此摘取部分内容供参考:
一、山西某城市两个1997年出生的女孩,恰好是同城、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一个女孩在家里诊所帮忙, 一个女孩在医院做临时工,两个女孩交往的男友还同是医疗器械和医药代表。
二、1996年出生的山东济南男孩和安徽合肥女孩,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学历都是大专,男孩在电厂合同制,女孩在私企,也进过国企,女孩爱好文学,男孩爱好摄影,也有相同轨迹。
三、1981年出生的同年同月同日的男女三人,8点出生男同志的是私企老板,10点出生的男同志是某集团高管,18点出生的女同志是官三代、无业游民。
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事物,仅仅同一天生日的人共同点并不多。
为什么康熙初见12岁乾隆的时候就喜欢他?
历史上的康熙虽然是第一次见到乾隆就非常钟爱,但康熙之所以初次见到孙子乾隆就这么喜爱,其实还是爱屋及乌,根本还是在乾隆的老爹雍正身上。
康熙晚年对雍正比较满意康熙这一生共有35个儿子,序齿的就有24个,而最终长大成人的有20个儿子,康熙这20个儿子又给他生出了133个孙子,抛去夭折的,仅有记载的孙子就有97个。有这么数量庞大的孙子,康熙根本不可能每个孙子都见过,毕竟康熙日理万机,能认全自己的二十个儿子就已经很不错了,哪还有精力去见过这么多的孙子。
所以康熙六十年(1721年)时,已经11岁的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才第一次在圆明园见到了爷爷康熙。史书记载康熙对弘历是“见而钟爱”,随即就下旨把弘历接入皇宫抚育。
圆明园当时是康熙赏赐给第四子胤禛也就是乾隆的老爹后来的雍正皇帝的私人园林,胤禛当时颇受康熙喜爱,所以才会被康熙赐予圆明园。
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的事闹得让他十分头疼,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后,康熙一直就不再提立储的事情,太子之位虚悬。
而胤禛排行老四,在一废太子时,老大胤禔卷入其中,已经被康熙下旨圈禁起来,同时由于很有才能且深得人心的老八胤禩拉帮结派对太子之位垂涎不已,康熙也彻底对胤禩开始反感,在二废太子时甚至说出了此生与胤禩父子之情绝矣的话。
不过虽然皇位的强力竞争对手胤禔、胤禩加上太子胤礽本人都被康熙明确排除在了继承人之外,但是胤禛上面还有文武双全的老三胤祉,下面还有善于作战的同母弟弟老十四胤禵,因此胤禛当时能成为康熙皇位继承人的概率还很渺茫。
当初胤禩就是因为在争夺储位的过程中表现过于活跃,拉帮结派,所以才引起了康熙的反感,这就是前车之鉴,因此胤禛就表现的十分低调。他在政坛不结党,不营私,表现得很中立,在兄弟中还能团结兄弟,能与胤祉、胤禩等兄弟都保持良好的关系。
而且胤禛当时为了表现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他还表现出对道教的崇信,他一面信佛又一面信道,还痴迷于道教的丹药之术。
但是每当康熙交代给胤禛的差事他都能尽心尽力去办,最后出色地完成。并且胤禛还十分会揣摩康熙的心意,他总能投其所好,喜康熙之所喜,厌康熙之所厌。
康熙最初曾经十分喜欢能力卓越还深得人心的胤禩,于是那时期胤禛与胤禩的兄弟关系一度十分亲密,两人比邻而居,但一废太子之后胤禩过于活跃的争储表现失去了康熙的喜爱,于是胤禛又顺着康熙的心思,与胤禩的关系逐渐疏远并冷淡。
所以胤禛这么一副没有政治野心,能团结兄弟,能尽心尽力去办事,还能懂得投其所好的儿子,很快就获得了父亲康熙的喜爱。
胤禛也成了康熙晚年最喜爱的儿子之一,康熙晚年最喜爱的共有四个儿子,除了胤禛之外就是文武双全的老三胤祉、慷慨豪迈的老九胤禟以及颇有军事才能的老十四胤禵,康熙晚年在外出巡幸时,都会让胤祉、胤禛、胤禟、胤禵四人留守京城,四人轮流监国,可见康熙对他们四人的喜爱和器重。
康熙在圆明园见到幼年的弘历之后,就把他接进了皇宫中抚育,而在此之前,胤禟的儿子弘晸和胤禵的儿子弘春都已经早就被康熙接入宫中抚育,甚至由于康熙晚年对胤禟和胤禵的喜爱,连带对与他们关系亲密的胤禩的父子关系都修复了一些,康熙也曾将胤禩的儿子弘旺接入皇宫抚育,除了胤祉的儿子弘晟由于年纪太大了(弘晟比弘历大了13岁)已经成年结婚,所以才没有被接入皇宫,可以说康熙晚年比较受宠爱的受康熙喜爱的这几个皇子的儿子都被接入了皇宫中抚育,不单单只有弘历一人。
而康熙接弘历入宫这一年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已经是康熙人生中的倒数第二年了,当时皇子之间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老三胤祉之前一直和胤禛一样表现的低调内敛没野心,但是在太子胤礽彻底被废之后,随着康熙对胤祉也颇为喜爱和倚重,胤祉开始飘起来了,他认为老大老二完蛋了,皇位轮也该轮到他老三了,于是他私下里就以太子自居,这事后来连胤禛都调查出来了,胤祉才会在最后被继位的雍正下旨圈禁至死,所以康熙能不知道胤祉在后来得意忘形的情况嘛,因此胤祉在康熙心目中也就逐渐被淘汰出局了。
胤禟和胤禵再加上老十胤誐三人都与胤禩关系亲密,最初都是支持胤禩争位的人,只是在胤禩失去康熙喜爱之后,二人才逐渐出来争位。胤禟为人慷慨豪迈,他不想与同党的胤禵争位,所以虽然他后来也获得康熙喜爱,但却主动地表现出愿意辅佐胤禵的态度。
胤禵算是胤禛最强力的竞争对手,他当时正率兵在西北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胤禵统兵在外,京城内都是胤禩和胤禟负责与他通气联络,胤禵立有军功,有很大概率会成为康熙的继承人。
但是胤禛却玩了一个两面派手段,他一面与胤禩、胤禟保持良好的关系,让胤禩和胤禟都认为他没有太大的野心,迷惑住了胤禩和胤禟,他一面又借着康熙对他的满意和好感,经常邀请康熙到圆明园休憩一下,父子二人单独拉拉家常,增进了父子感情,也更加提升了康熙对他的好感。
因此如果说康熙在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派去西北前线平叛时,他内心是比较倾向于选择胤禵当继承人的,但是随着后来胤禵常年待在西北,胤禛经常表现和讨好康熙,久而久之康熙的内心也就逐渐倾向于胤禛了。
胤禛当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三子弘时、四子弘历和五子弘昼,弘时为人直率没有城府,自幼并不受胤禛喜爱,加上他比较年长,当时已经成家结婚。弘昼与弘历同岁,只是生日小一些,弘昼自幼就不及弘历优秀,因此这一年胤禛故意让自己最优秀且年幼的儿子弘历在康熙面前好好表现一把,好能给自己加分。
而康熙下旨把弘历接入皇宫抚育,也是代表着康熙对胤禛的认可,当然,幼年的弘历也确实表现出来优秀的潜力,所以康熙是在认可了胤禛的前提下,才会对也比较优秀的弘历颇为喜爱并接入皇宫抚育,这就是爱屋及乌的表现。
乾隆并不是康熙最喜爱的孙子弘历后来继位成为乾隆皇帝之后,他经常对朝臣吹嘘自己幼年多么受祖父康熙的喜爱,似乎康熙是因为看中了他,想隔辈传位,最终才选择把皇位传给了他老爹雍正一样。
其实想一想,从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再到康熙去世,爷孙俩总共就相处一年多的时间,康熙能有多喜爱乾隆,会想着隔辈传位。
康熙确实是想隔辈传位,但这个人并不是乾隆,而是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而弘晳也是康熙一生最喜爱和牵挂的孙子。
弘晳其实是胤礽的次子,但由于胤礽长子夭折,因此他就成了长子。弘晳出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他比乾隆大了整整17岁,弘晳出生之后由于是康熙的嫡子长孙的原因,所以自幼就受到康熙的宠爱,一直居住于皇宫之中,并由康熙亲自抚育,康熙还经常亲自教导弘晳读书。
一直到胤礽被废,弘晳都没有受到牵连,始终居住于皇宫中,并且每年康熙都要亲自给这位嫡子长孙过生日,一直到康熙去世时,他已经给弘晳过了28个生日了,而乾隆只在被接入皇宫的第二年才在避暑山庄受到了康熙亲自给他过生日的待遇,能让康熙亲自给庆贺生日的皇孙几乎没有,只有弘晳是例外。
在二废太子胤礽前夕,康熙确实曾经想效仿明成祖朱棣册立孙子朱瞻基为皇太孙,传位给儿子明仁宗朱高炽那样隔辈传位,考虑不废掉胤礽,让他当工具人隔辈传位给弘晳。
所以当时朝鲜史书记载康熙曾对朝鲜使者说过这件事,称“弘皙颇贤,难于废立胤礽。”也就是说康熙认为弘晳很贤能,都让他难以抉择是否废掉胤礽了。
但是康熙想到自己的儿子个个都不是善茬,所以他最终才打消了隔辈传位的想法。同时康熙担心胤礽的太子之位被废,弘晳的嫡长皇孙身份敏感,如果自己去世了,弘晳的身份会引人猜忌,于是康熙决定让弘晳远离权力中心京城,他在临终前特意下旨命人在京郊的郑家庄给弘晳修建了府邸。
康熙临终前在遗诏中一再叮嘱要善待胤礽和弘晳父子,可将弘晳册封为王爵,康熙一直到死心中最牵挂的孙子就是弘晳,也说明了弘晳才是康熙最喜爱的孙子。
胤禛继位成雍正皇帝之后,他确实遵照康熙遗嘱,册封侄子弘晳为理郡王,弘晳也是康熙皇孙中第一位封王的人。在胤礽去世后,雍正又加封弘晳为理亲王。
在雍正一朝,雍正与弘晳以父子相称,虽然弘晳居住在京郊的郑家庄,但是雍正还时常让他进宫多看看自己,并且雍正曾对朝臣称赞过弘晳颇有节俭之风,与自己很像。
不过乾隆继位之后弘晳就惨了,由于弘晳的身份敏感,加之还曾深受康熙喜爱,因此在乾隆四年(1739年)时,乾隆以弘晳与康熙第十六子庄亲王胤禄交往过密,由于胤禄是雍正临终时留给乾隆的顾命大臣,当时权力很大,乾隆认定二人图谋不轨,把弘晳和胤禄这两个对皇位有潜在威胁的人全都收拾了起来。
在没有实质证据的情况下,乾隆下旨把弘晳与胤禄谋逆定成了铁案,史称弘晳逆案,在这次事件中,胤禄被罢免了一切权力居家反省,弘晳则很惨,被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并改名为四十六(是时年46岁的意思)圈禁于景山,弘晳被圈禁三年后于乾隆七年(1742年)在圈禁之所抑郁去世,终年49岁。
弘晳的死算是九子夺嫡的后续,他的身份过于敏感才引起了乾隆猜忌,而且乾隆还给弘晳在历史上留下了恶名,本来在康熙时期弘晳被评价为颇为贤能,雍正还曾夸他有勤俭之风,结果到了乾隆这弘晳的风评就完全变了,变成了纵欲败度。
乾隆曾在圣旨中称:允礽幸而无过,竟承大统,亦不过享国二年,其长子弘皙纵欲败度不克,使相继嗣立,不断年间,连遭变故,岂我大清宗社臣民之福乎?
这意思就是胤礽即便没有被废继承皇位,按照胤礽的寿命当两年皇帝就去世,而弘晳也早就继承皇位了,但是弘晳是个纵欲的败家子,这种人继承皇位岂是天下百姓之福。乾隆这言外之意就是自己比弘晳更优秀,更适合当皇帝。
所以乾隆经常对外宣称康熙如何如何喜爱自己,又夸大诋毁弘晳,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对外强调自己是天命所归,是圣祖皇帝康熙所选,而实际上康熙最喜爱的孙子弘晳早被他玩死了。
写在最后所以康熙在乾隆11岁时第一次见到他就“见而钟爱”实际上是出于对他老爹雍正的认可,如果康熙不认可雍正的话,估计也就不会见到乾隆了。
不可否认皇孙确实是可以影响康熙传位的想法,但绝不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康熙首先是先认可了雍正,其次才会考察雍正的儿子,而自幼就比较优秀的乾隆自然顺利的获得了祖父康熙的喜爱,不过康熙对乾隆的喜爱对于雍正继位也只是加分项而已。
如果康熙真是像乾隆对外说的那样十分钟爱他,有隔辈传位的想法,那乾隆又不是康熙最喜爱的孙子,康熙还不如直接选择保胤礽的太子之位,然后隔辈传位给自己最喜爱的孙子弘晳呢。
因此乾隆后来一再对外强调康熙如何如何喜爱自己,无非是他强调自己是天命所归的自高自大表现而已。
但是自己孩子成绩却不好?
早上喝多了,写了一点个人愚见,仅做参考。
哲学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一定要从多个方面去考虑。如果只盯住一个方面,很可能会失之子羽,就像盲人摸象一般,有一定偏颇。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也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的成长和许多方面都有关系,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题主没有给出具体详尽的介绍,我们只能尽可能根据个人经验列出一些可能。
或许是遗传因素中的个体差异化。遗传到底是否影响一个人,那真是众说纷纭。说遗传因素不影响个人的群体,会对反对意见扣上一顶特大的帽子。这个帽子足够沉重,可以联系到希特勒等人的作为。
但是,不管你如何否认,遗传的先天因素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就拿现在的一些农产品选育来说,不也是在遗传因子领域里孜孜以求吗?可见,遗传虽然不是决定因素,但也绝对不可能绕开。
然而,遗传本身也存在个体差异化的现象。
同样是蜜蜂,都是一个蜂王的后代,但遗传性状决定了有的蜜蜂只能成为工蜂,有的就变成了巢穴的守卫者。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父母并不是什么知识分子,甚至是环卫工等从事较低端职业的人士,但他们的孩子却非常优秀,考上了清北;反之,有的父母是高等知识分子,自己的子女则在普通人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这不是我们在这里空谈,有很多例子。
比如,清华大学的教授刘瑜、北京大学的教授丁延庆等人都在最近谈到过:自己带出了很多硕士、博士,但却教不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
对老师来说,人们总认为她们的孩子就理应优秀,实则不然。不排除一些教师本来自身素质就不够高,当年她自己也不是优秀学生。从我个人所在的学校来看,很多教师都毕业于一些“里予又鸟”学校。
老师的获奖和孩子是否优秀之间本来就没有联系老师获奖是工作上的事,孩子学习是自家生活上的事,两者的共同性不大。
老师获奖的原因可能是:提高了差生的成绩,让所有人的成绩趋中;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对学生投入了大量精力;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本来就没有那么高;班级学生的先天因素等等。
第一、班级的教学评定,不是参考一个人,而是参考了一个群体。有的时候,这种算法非常复杂,完全看掌控评定的人如何来制定规则。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A班有人考上了清北,但是整体成绩不佳,差生较多,拉低了班级排名;B班虽然没有一个人考上清北,但基本都过了及格分数线。综合考量,B班的成绩反而要好于A班的成绩。这个时候,很难说哪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更高。
第二、教师对待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对待自己孩子的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现在相声界的巨擘:郭德纲和于谦,他们经常说起,让自己的孩子互相拜对方为师。原因就在于:自己教不了自己的孩子,下不去手。
班级教学也差不多,对班级里的学生,有的时候可以采用类似于“坑蒙拐骗逼”的方法(善意的,不要理解成恶意的嘛),对自己的孩子就未必。很多人在外面是雷霆手段,到了家人面前就尽显菩萨心肠。
一方面,或许那些教学方法本来就不被老师自己认可,只是为了“得奖”而不得不采用;另一方面,或许原来的教学方法完全有效,但是也没有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
第三、教师在学生身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自顾不暇。
这一点,很多回答中都有。简单说就是: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
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现在的教学节奏特别紧,老师一天到晚都被困在学校里,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特别少。
第四、教师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本来就没有那么高。
有的老师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可能本身期望值就不大,想让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
再则,可能教师从事教育行业多年,有另一种认识:先期的学习可以不太优秀,完全可以在后期弥补。
关于这一点,有的人会发现:某些孩子在小学阶段经常得第一名,到了中学阶段后成绩就一落千丈。反倒是小学学习中等的学生,中学大放异彩。
第五、学生的先天因素。
这里的学生指的是老师教育的那个班级里的学生。
“年年乡里统考都是第一”,这个“年年”有几年?不会超过六年吧?放在时间长河里考量,可能并不长。
有的班级里的学生先天就形成了浓厚的学风,可能和老师的水平关联度不大。换句话说:谁教都一样。
关于这一点,你也别生气,作为一名老师我见过很多这种情景:某某老师在新学期时发牢骚——我的那个班级那么优秀,被某某某某抢走了!——这不说明了:一个好的班级可以成就一个好老师吗?
这种现象很正常不是所有军人的孩子都能征战沙场;不是所有好人的孩子继续是好人;不是富翁的孩子永远是富翁。
万古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