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是什么星座,1970年正月初二是什么座?
正月初二是什么星座,1970年正月初二是什么座?
是水瓶座。水瓶座的人很聪明,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创新,追求独一无二的生活,个人主义色彩很浓重的星座。他们对人友善又注重隐私。水瓶座绝对算得上是“友谊之星”,他喜欢结交每一类朋友,但是却很难与他们交心,那需要很长的时间。他们对自己的家人就显得冷淡和疏远很多了
宋仁宗是宋太祖的什么人?
简单直接的说:宋仁宗赵祯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侄孙,宋太祖赵匡胤是宋仁宗赵祯的伯祖父,他们是祖孙辈的关系。
宋仁宗,名赵祯,出生时名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生于东京(开封),生母李氏,是真宗后宫一个普通妃子。
赵祯出生后,在真宗的默许下,将其交给皇后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在宫内外都称作刘皇后之子。李妃害怕刘皇后的权势,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有生之年都没有和儿子相认。
真宗的长子、三子、四子、五子都幼年夭折,连名字也没有起。直到百年后宋徽宗追册宗室,
赐真宗长子名赵禔,封温王;三子名赵祇,封昌王;四子名赵祉,封信王;五子名赵祈,封钦王。
而真宗次子赵祐,生于至道元年(995年),咸平五年(1002年)被册封为封信国公。因为赵祐是当时真宗唯一在世的儿子,所以真宗最为宠爱他,并准备立他为皇太子。不过,就在咸平六年(1003年),赵祐突然患病,随即去世,年仅九岁(实际七岁半)。
爱子夭折后,宋真宗悲痛欲绝,几乎因此不起,勉强恢复后,追封次子为周王,赐谥号悼献。二十年后,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去世,皇太子赵祯继位,追封二哥为太尉、中书令。明道二年(1033年),追册为皇太子,称“悼献太子”。
所以,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赵祯(受益)出生时,是真宗当时唯一的儿子,其实也是最后的儿子。对于这个好不容易得到的嗣子(真宗时年已经四十三岁,不折不扣地老来得子),真宗欣喜若狂,无比重视,除了让皇后亲自抚养外,平时爱子的一举一动,真宗都要详细了解,嘘寒问暖,并不厌其烦地安排亲信內官宫女加以照料,生怕他重蹈之前五个哥哥的早夭覆辙。幸好,幼年赵受益在刘皇后、杨淑妃的亲自抚养下和真宗的深切关爱下,健康成长,没有遇到过什么大病大灾。这也让子嗣单薄的真宗大感欣慰,觉得平日里修道崇仙的努力没有白费,上天垂怜,总算没有让自己遭受绝嗣之难。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五岁的赵受益被封为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晋封寿春郡王,同时出外就学于资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加中书令衔。
天禧二年(1018年),赵受益晋封升王。同年九月,赵受益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这一年,赵祯八岁。天禧四年(1020年),真宗已到晚年,身体不好,时时生病,心里很是担心自己会突然去世。于是,他私下和心腹宦官昭宣使周怀政商议,看是不是提前安排让太子监国,也好以防万一。
周怀政性子急,见皇帝要让太子监国,于是马上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首相)寇准商量。寇准同样急性,第二天就当面向真宗建议授太子监国之权。真宗没想到事情这么快就被外臣知道并立即奏请安排,心里很不高兴,不过太子监国也是自己首先提出的,于是也表示同意。
寇准便招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奏章,准备在大朝时正式上奏真宗,请求让太子监国。同时,寇准还和杨亿说,太子监国后,就让杨亿代替丁谓,出任枢密使。
没想到,消息被口风不严的周怀政泄露出去,丁谓得知寇准将在太子监国后就以杨亿代替自己担任枢密使,于是马上进宫向真宗告状,说寇准心有异志,交集內官,准备拥立太子谋反。真宗本来心里就不痛快,丁谓的话更是火上浇油,于是立马下旨,免去寇准官职差遣,改任太子太傅。而太子监国一事则再也不提。
寇准罢相后,周怀政顿时后悔不已,深恨自己口风不严,好好的一件事情最后搞得一塌糊涂。并且自己和丁谓有旧怨,现在丁谓得势,寇准罢相,如果以后丁谓再向真宗进谗言,说自己不忠于皇帝,想要奉太子监国而另立新君,那就惨了。
于是,周怀政决定干脆发动政变,杀丁谓及其党羽枢密副使曹利用,重迎寇准为相,奉真宗为太上皇,迎太子登基为帝。
就在准备起事的前一天,周怀政的同党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突然反水,把政变计划向丁谓等人全部说出,使得丁谓、曹利用抢先出手,包围周怀政住所,把他及同党一网打尽。
得知心腹內官、最信任的周怀政居然要政变(周怀政跟随真宗近四十年,自潜邸就随侍左右),真宗震惊不已,命丁谓详加审讯,并亲自审问周怀政。周怀政并无二话,只是不断叩首而已,这都是为了不使丁谓有机可乘,把事情往寇准身上牵扯。
之后,暴怒的真宗将周怀政赐死,同党一并诛杀。而寇准也被迁怒,免去太子太傅,降为太常卿。丁谓还趁真宗病重不理政事,私自勾结刘皇后,将寇准赶出东京(开封),出知相州,然后徙安州,再贬道州司马。天圣元年(1023年),寇准在最后的贬居之所雷州(广东雷州)去世。
在经历此事后,真宗心中着实害怕,并在病重、神志不清的状况下,怀疑所有人都会有作乱企图,甚至疑心十岁的太子赵祯也有谋反意图,居然动了废太子的念头。
危急时刻,参知政事(副相)兼太子宾客李迪挺身而出,向真宗慷慨激昂诉说太子纯孝,绝不可能谋逆,逐渐说服真宗。最后,李迪一语中的:“陛下有几个儿子?”,顿时使真宗顷刻间清醒,才想起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而且素来仁孝懂事,身为唯一的皇嗣,怎么可能参与谋逆?废了他,难道立其他侄子不成。于是,真宗再没有询问太子此事,并一如既往信任关爱赵祯,李迪也被加授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乾兴元年(1022年),五十五岁的宋真宗病逝,十二岁的皇太子赵祯继位,成为大宋四代皇帝——宋仁宗。
时间倒退六十二年前,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三,后周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在授意其弟赵光义,以及赵普、石守信、王审琦等亲信策划下,鼓动士兵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陈桥镇)发动兵变,为他黄袍加身,拥其为皇帝。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大军返回都城开封,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七岁的后周恭帝郭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受周禅建立新朝,国号“宋”,改元建隆,即宋太祖。太祖登基后,先南后北,逐一消灭各地割据政权,收南平、下湖南、灭后蜀、破南汉、平南唐,将自唐末开始的中原分裂局面基本结束,并两次“杯酒释兵权”,用温和的手段将随自己起事的亲信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一一解除,彻底解决了自唐中叶以来地方藩镇节度使拥兵自擅、跋扈难制的局面。
太祖出身武人,所以特别了解武人专权擅政的危害,登基后,即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政策,使武将不能单独掌握军权,只能负责对禁军管理、训练,无权调动。而禁军的调动权归文官枢密院,枢密院官员又直接由皇帝选拔管理。这样,禁军的一切指挥权都集中于皇帝,消除了五代时“兵强马壮者自为天子”的情况发生。
在限制武将的同时,太祖也改革中枢机构,把朝堂中枢机构分列为政事(中书门下)、军务(枢密院)和财政(三司使)三大系统,各不统属,由皇帝直接管理。再另设御史台等机构,用以监察百官。这样,在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枢朝廷后,中枢的权力又又进一步集中于皇帝,皇权由此进一步强化,对于赵宋皇室统治天下也更为有利。
太祖登基时不过三十四岁,在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不过九岁,赵德芳更只有一岁。鉴于五代各朝经常有皇帝壮年去世而幼子无法掌握权力、被权臣篡位的情况发生(太祖本人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夺取后周社稷,登基为帝的),于是太祖在建隆元年(960年)将时年二十一岁的三弟赵光义封为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领泰宁军节度使。此后再逐步晋封为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东都留守、晋王,朝班位列宰相之上。太祖的本意,就是将已经成年的三弟作为实际的皇储对待,以稳定人心,巩固社稷。如果自己有意外发生,则国家不至于没有成年嗣君,从而导致赵氏天下被其他权臣篡夺。这也是太祖吸取了五代各朝的教训,实施的一个变通办法。
不过,随着太祖在位日久,长子赵德昭也平安长大,太祖兄弟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虽然赵光义还是晋王、开封府尹、同平章事,事实上的皇储,但是赵德昭也逐步被封授官职,先后就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叔父潜在的竞争者。
太祖的内心,自然是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嗣君的。不过三弟赵光义在担任了十多年的晋王、开封府尹后,也不再是那个当年青涩的少年人,而是掌握了大量权力、汇集了众多追随者的大宋第二号实权人物,培养和提拔的亲信遍及朝野内外。太祖即使想废黜他的储位,也要慎重考虑,以免引发风波甚至政变,并因此发生内讧,使得社稷动摇。
太祖想徐徐图之,逐步提升长子赵德昭的地位,再慢慢削弱三弟赵光义的势力,最好像当年“杯酒释兵权”一样,温和地、不伤和气地免去赵光义的皇储之位,继续保留他的官爵,然后正式赐封赵德昭为太子。
可惜时不我待,就在太祖一步步实施这个计划的途中,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太祖召晋王入宫饮酒,当夜有人在宫外看见殿内烛影摇动,似乎晋王赵光义离座在退避什么,然后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次日,宫内忽然传出噩耗,太祖驾崩。十月二十一,晋王赵光义即皇帝位,即大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
关于这段历史,史书上多有记载,大多怀疑是太宗为了保住皇储之位,谋害了太祖,但也有其他不同意见。千年以来,众说纷纷,没有统一的意见。而事件的真相,则湮灭于历史长河中,再也没有澄清的那一天了。太宗继位后,继承太祖遗志,将残存的割据政权:吴越、漳泉、北汉一一消灭收复,基本统一全国,只剩下当年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没有拿下。于是太宗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雍煕三年(986年)两次向燕云用兵,意图收复故土,但是都被契丹挫败,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三百年的遗憾。
太宗即位后,因为长子赵元佐聪明机警、有武艺、善骑射,所以属意他为皇储人选。但是赵元佐为人率直、嫉恶如仇,对于父亲为了巩固皇位而迫害四叔赵廷美、堂兄赵德昭十分不满(太宗即位后,将四弟秦王赵廷美借故削爵流放,使得他忧愤成疾、病逝房州。赵德昭随同太宗出征燕云,大军溃败后,太宗一时没有讯息,大臣们有拥立赵德昭为帝,收拾残局的意思,后来太宗恢复和大军的联络,对此甚为忌惮,之后故意用言语逼迫赵德昭,使其在中书省自杀),并因此抑郁成疾,在雍煕二年(985年)因病导致神志不清,放火焚烧宫殿,东京开封因此损失惨重。事后,赵元佐被废为庶人,失去了继承权。
太宗次子赵元佑,在大哥被废后,开始受到重视,在雍熙三年(986年)被太宗任命为开封尹兼任侍中,改名赵元僖,晋封为许王,加中书令衔,基本上是按照皇储的待遇来对待。就在立储之事正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时,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大朝会,许王赵元僖上朝不久,忽觉身体不适,于是立即辞朝回府,太宗也匆匆结束朝会,亲自前往许王府探视。当太宗来到的时候,赵元僖已经不能自理,太宗悲痛地喊他名字,他还能勉强回话,流泪不止,不久后,就连话也说不出了,随即去世,时年二十六。太宗痛失爱子,悲痛莫名,几日都无法正常饮食休息,常常独自哭泣。后来勉强支撑着处理政事后,追赠赵元僖为皇太子,追谥为恭孝。
赵元僖去世后,太宗以为储君之位不详,所以不再提及立储之事,大臣冯拯等人上书要求更立储君,太宗大怒,把他们全部贬斥岭南,此后再没有人敢于公开上奏立储之事。
至道元年(995年),太宗因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的北伐燕云之战中身受箭伤,久不痊愈,以致箭创时而溃烂,危及身体,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私底下询问参知政事寇准立储之事。寇准抓住机会,向太宗陈说立太子有利于国家稳定、社稷巩固,天下臣民都期盼大宋能够早定国本。于是,太宗下定决心,明发诏书,立第三子寿王赵元侃为皇太子,改名赵恒,并大赦天下。
之后,皇太子赵恒以太子仪仗在东京(开封)城中出行,东京官民百姓都列于街道两侧,欢呼雀跃、向皇太子致敬。
赵恒是唐末以来,中原地区上百年间第一个被正式公开册封为皇太子的储君(之前都是以开封尹为默认的皇储),百姓们亲眼得见百年来第一个皇太子在自己面前巡游经过,兴奋仰慕之情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囿于君臣父子的传统思想、和太宗尚在的事实,只怕百姓们早就忘乎所以得大喊“万岁”了!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太宗在东京开封万岁殿病逝,时年五十九。皇太子赵恒登基,成为大宋第三代皇帝宋真宗。
如前所述,真宗的第六子就是日后的宋仁宗赵祯。所以,宋仁宗赵祯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孙子,同时,也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侄孙。2011年是什么年?
兔年。2010是虎年.按照十二生肖表背呗.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
2011年是平年,第一天是星期六。2011年又是联合国宣布的国际化学年和国际森林年,同时也是世界设计年。 公历2011年1月5日星期三摩羯座农历庚寅(虎)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初二小寒
公历2011年1月20日星期四水瓶座农历庚寅(虎)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七大寒
公历2011年2月4日星期五水瓶座农历辛卯(兔)二零一一年正月初二立春
公历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双鱼座农历辛卯(兔)二零一一年正月十七雨水
公历2011年3月6日星期日双鱼座农历辛卯(兔)二零一一年二月初二龙头节惊蛰
公历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白羊座农历辛卯(兔)二零一一年二月十七春分
公历2011年4月5日星期二白羊座农历辛卯(兔)二零一一年三月初三清明
公历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白羊座农历辛卯(兔)二零一一年三月十八谷雨
公历2011年5月6日星期五金牛座农历辛卯(兔)二零一一年四月初四立夏
公历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双子座农历辛卯(兔)二零一一年四月十九小满
公历2011年6月6日星期一双子座农历辛卯(兔)二零一一年五月初五端午节芒种
公历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巨蟹座农历辛卯(兔)二零一一年五月廿一夏至
你感觉现在过年还有小时候的年味吗?
我的家乡是陕西渭南的,我们当地传统特色的年味在以前有如下几方面:
一、腊月三十全人口,在大年的最后一天,不论出外打工的,求学的,异地工作的,都会在这一天赶回家,下午十二点过后统一去上坟(祭祀祖先),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通宵不睡,名曰“全人口”、“守岁”;
二、正月初一讲究早起放鞭炮,然后挨门去给长辈磕头。一般情况下,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糖果等;吃过饭后,大家会出门游玩,拜访朋友;
三、正月初二是雷打不动的妻子回娘家,丈夫陪同走丈人的节日,除非有特别情况不能去外;
四、正月初三,初四是拜访姑舅的日子,有时也走访部分重要朋友;
五、正月初五是“破五”,当地民俗是不宜出门,所以大家相约一起,尽情言欢;
六、过了初五,就是回拜的日子了,娘家回拜,姑舅回拜,朋友回拜;
七、早些年还讲究过正月十五,耍社火,闹龙灯等。
如今,这些讲究大部分还在,比如全人口,守岁,小辈给长辈拜年等……但也有情况有所改变的,如燃放鞭炮。现在城区,城乡结合部等,有的已经禁止燃放鞭炮,有的划区域燃放鞭炮。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比人为改变了,心中总是怅然若失,充满遗憾了!
所以说,有些人认为春节没了年味,好像缺乏了小时候那份期盼温馨的年味,我感觉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朋友们,你们哪儿又有怎样的传统特色的年味习俗,欢迎留言讨论,谢谢了!
为何不住一夜而是赶在午夜前回宫?
贾元春,贾府在宫中的支柱,牵扯贾府命运的至关重要任务。身为后妃,回家省亲本是高兴的事,按说应该早早回去,可为何贾元春却傍晚才出宫,赶在当天午夜前回宫?
贾元春
首先来看下面一段话,忽一太监坐大马而来,贾母忙接人,问其消息。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下午一点十五分吃晚饭,两点半到宝灵宫拜佛,五点十五进太明宫请旨,七点才会出发回娘家。半夜两点四十五回宫。前前后后只在娘家呆六七个小时,贾家却为此花费百万,筹备两年。元春省亲真的算得上史上最贵、最耗时的一次“回娘家”。但为什么不是白天回家省亲,非得是晚上呢?而且回宫时间又是半夜,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一,古人对吉时的讲究在皇家,如果有涉及到祈福、祭祀、省亲、劝农等这些国家大事上,何时出宫何时回宫,什么时间做什么,一定都会有钦天监算好日期,给出精确的时间,严格按时刻表来执行,否则会认为不吉利。元春作为后妃,是皇家人,自然也要遵守这些礼节,虽然她一定也很想早点回家,奈何皇家有皇家的规矩,不能早一步,也不能晚一步,只能踩着时间点走。第二,暗伏元春结局第二十二回,贾元春从宫里送出一个灯谜命姐妹们与贾宝玉猜,灯谜写: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个灯谜很简单,一看就能猜出是爆竹。脂砚斋对此有条批语: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也就是说,贾元春才侥幸封妃,但是寿命却不长,最终会如这爆竹一般,只是昙花一现便化为烟雾。并且,这个代表贾元春的“爆竹”,后来再次出现。贾元春
五十四回元宵夜,王熙凤依游戏规矩讲笑话,其道:“正月半,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噗哧”,说明炮仗一下子就飞走了,这不正好就是在说元春么!她同炮仗一样一飞冲天,结局却是灰飞烟灭。在讲完这个笑话后,王熙凤突然道:“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放炮仗──散了’罢。”“四更”,半夜一点到三点,那这恰恰是元妃省亲时回宫的时间段!而正是这个时间,象征着元春的炮仗被放了,也就意味着元春在这个时辰烟消雾散,荡然无存!简言之,元春是死在了这个时辰。另外,元春的判词后两句“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兕”其实一种像牛的兽,虎兕相逢,从“丑牛”、“寅虎”角度来说,这与元春回去的时间2:45分这个丑时寅时相交的时间正相符,贾元春此时回宫,也预示着她之后死于此时,这一点恰好也与她曲子里的深夜托梦父母对得上。第三,皇帝的警告前边说一切时辰都是钦天监算好的,一刻不能误。我个人认为,这其中一定会有皇帝的主意!是皇上私下里暗示钦天监这样做!贾宝玉和林黛玉
书中,秦可卿葬礼上,北静王说想见宝玉,两人第一次见面,就说要让贾宝玉去他府上念书: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因是以寒第高人顿聚。令郎若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不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北静王是第一次见贾宝玉,就说他可以去自己府上读书,这未免有点太自来熟,难道是志趣相投,相见恨晚?这种情况应该少之又少吧!而且,北静王将皇上赏赐的鹡鸰香念珠从手腕上摘下来送给贾宝玉。这就更奇怪了,御赐之物怎么可以随便送人呢?这未免有些大不敬吧!鹡鸰香念珠是曹雪芹杜撰的,古代并无此物。曹雪芹此举大有深意,鹡鸰本是一种鸟,在古汉语中,鹡鸰是表示兄弟的含义。皇上将这串念珠赏赐给北静王,应该是要表达兄友弟恭的意思,但是北静王转身就把珠子送人,可见他并不在乎或者说不屑于皇帝的示好拉拢。并且他将御赐之物送人,更表示出他对皇帝的不恭敬。北静王却做得这么明目张胆。他这么做无非一种目的:他心怀不轨并且要光明正大地和皇帝宣战。另外,北静王自己说知道贾宝玉是贾母的眼珠子,而且我们刚才说北静王邀请贾宝玉去自己家里读书,还把珠子送给他。由此可见,北静王是在拉拢贾府,或者说贾府已经是属于北静王一派了。而北静王这么做就是为了让皇帝知道,我北静王和贾府是一个利益集团。有件事非常巧合!秦可卿葬礼刚过,贾元春封妃的消息就传来了!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贾元春的封妃是皇帝的无奈之举,他现在还不想和北静王打起来,只能先通过安抚贾府来安抚北静王!而贾府实在太过猖狂奢华,皇帝让贾元春半夜省亲就是在暗中警告贾府收敛点,也是在警告贾府会有后患!总结:贾元春省亲的时间,表面上来看是顺理成章,所有的事情安排好做完正好赶在晚上,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但其实却是,通过省亲来暗示贾元春的结局,并且皇帝也发出警告,但贾府无人看懂,这其实也是在暗示贾府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