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是属什么年,2023年是兔年2024年是什么年?
2023是属什么年,2023年是兔年2024年是什么年?
2024年在农历上是甲辰年。
这一年出生的龙宝宝是木龙之命。通过六十甲子纳音表查询可知,纳音为覆灯火命,伏潭之龙。之前提过1964年也是木龙之命,这是因为六十甲子60年
2023年闰二月?
呵呵,昨天刚写了一篇《2023年闰二月,“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真是这样吗?》,今天在平台上又看到了这个问题《2023年闰二月,“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是什么意思?》。
并且答题粗略看了一下,截止到现在已经有72个回答,730466个阅读,953个收藏了。其中最多的一个答案下面有3465个点赞,214个评论。
这说明什么呢?很多网友心里有一种焦虑意识和紧张情绪,已经连续两年的疫情,让很多人缺少了安全感,从心里不希望再有什么灾难发生,而是祈祷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了。
借着这个话题,我再谈谈“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这个问题吧。
关于“两春夹一冬”的谚语貌似有很多大体梳理了一下,有这些谚语与“两春加一冬”有关系:
“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两春夹一冬,必定暖烘烘”、“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两春夹一冬,黄土变成金”、“两春夹一冬,薄被也过冬”、“两春夹一冬,带毛的贵如金”、“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等等。
上面梳理的这些谚语当中,也是相互矛盾的,“必定暖烘烘”“薄被也过冬”是一个意思,是指这个冬天很暖和。而“带毛的贵如金”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冬天很冷,人们要购买皮袄、皮帽子,要购买皮草类衣服,导致毛皮价格上涨。一个说热,一个说冷,这岂不是互相矛盾吗?
说句实在话,我国流传的谚语是先辈们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而总结出来的规律,应该说有其道理的。但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气象万千,一个谚语很难适合所有的地区。
别的不说,前几天我还发了一个微头条,吐槽天气预报不准呢。但是有位网友留言说,她们那边的天气预报还是挺准的。这也能说明一个问题,各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无法找到一个万能公式。
对农村谚语来说,也是如此。
“两春夹一冬”是什么意思呢?有网友认为,两春是指立春和春节,也有网友认为两春就是指立春。所谓的两春就是在一年之内有两个春(立春)。我还是赞成这种说法的。
其实,仔细推敲一下这个谚语,也不够严密。一个农历年当中出现两个立春,一般是农历春节过后的正月天有一个立春,然后到这个农历年的腊月再出现一个立春。两个立春之间的跨度有300多天左右,中间夹的可不是只有一个冬天哦,还有春天、夏天和秋天。
呵呵,当然这是我在吹毛求疵了。估计农村谚语在措辞的时候,也是为了追求押韵,总不能说“两春夹一春”“两春夹一夏”“两春夹一秋”,还是“两春夹一冬”来得更加干脆、带劲。
一年之内两个春是怎么回事呢?“两春年”就是指一年之内两个“立春”,也被称为“双春”年。这样的年,很得青年人的喜爱,一般喜欢选择在双春年完成自己的婚姻大事。原因也很简单,双春寓意成双成对的意思吧。同样的道理,也有一些年份是没有立春的,被称为“寡春年”,这样的年份,几乎看不到有儿女结婚出嫁的人家。
很多网友对24节气歌倒背如流: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农历年,就会包含一个完整的24节气,并且都是立春打头。是的,一般规律确实如此,但是有些年份,还是会出现两个立春或者没有立春节气的。
那么,一年之内出现两个立春,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看到有些答主回答得很啰嗦,不够清晰,我用简单的逻辑分析,帮助网友理清思路。
第一,我们使用的农历。
我们的春节是指农历年,平时我们观察月相的变化采用的是农历。比如每月十五的月亮都是满月,每月月初都是新月。
第二,我们使用的阳历。
平时我们使用阳历的时候比较多,平时的公文落款都是阳历,24节气使用的也是阳历,因此才有春分是每年的3月21日左右,夏至是每年的6月22日左右,秋分是每年的9月22日左右,冬至是每年的12月23日左右。
由于农历和阳历的并存,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为什么呢?
阳历的计时是围绕太阳回归年的,农历的计时则是围绕月相的圆缺变化的。
先看看以阳历计时的太阳回归年。
根据天文学家的测算,一个太阳回归年(即从太阳首次到达春分点开始计时,到再次到达春分点截止)的时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也就是说,从天文角度看,太阳回归年才是真正的一年所用的周期。
再看看以农历计时的农历年的长度。
农历的计时是以观察月相变化规律为依据的,即要保证每月的十五是满月,这就是所谓的朔望月计时方法。
根据天文学家们测算,1个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天。一般情况下,一个农历年和一个阳历年一样,都有12个月。如此一来,12个朔望月就组成一个农历年,运用简单的数学计算方法,就可以算出一个农历年的天数是29.5306×12=354.3672天。
估计很多网友发现了一个问题:回归年的长度要比农历年的长度长,长多少呢?365天5小时48分46秒-354.3672天≈10.88天。
一年之内,农历年和回归年相差10多天没什么问题,两年之内相差20多天,三年之内相差30多天,十二年就相差120多天了。这种差距就会导致较大的问题出现了,举个例子:我们北方地区的网友已经习惯了在白雪皑皑的冬季过春节,如果在烈日炎炎的夏季过春节的话,恐怕没有人适应和习惯吧?
不仅如此,还会导致农时的混乱,让很多农民感到无所适从了。
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既然农历年比回归年短,那么我们想办法把缺少的时间给补齐不就得了嘛!在这种背景下,闰月就出现了。
如果每年都要补齐的话,很麻烦,也不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认知习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每个农历月的天数是30天左右,不习惯一个农历月只有11天吧?
3个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天数相差30天左右,于是,3个农历年就安排一个闰月,就形成了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的规律。通过这个规律我们也发现,农历基本上19年为1个周期,正好和公历的同一时间相对应。
“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说法有道理吗?看这句话有没有道理,首先要搞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我大致翻看了一下网友们的回答,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各执一词,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十个牛栏九个空”,有些人说是春耕春种,非常繁忙,耕牛需要到田野里耕地,不可能继续留在牛栏内吃草休息。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说是因为年景不好,庄稼歉收,牧草长得也不好,耕牛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很多就被饿死了。还有网友认为,这种年份多自然灾害,多弄虫害,耕牛容易患病死亡,导致牛栏空空的景象。
根据文章开始梳理出来的那些民间谚语来看,“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冬是dong音,空是kong音,韵母都是ong。估计这句谚语的始作俑者完全是为了语言风格的押韵,才出现了语句的如此搭配吧。
立春,是指春天的开始,从立春开始,寒冷的天气就结束了。一个阴历年之内有两个立春,至少能说明这个阴历年的平均气温是偏高的。气温偏高,就会出现暖冬,也就会出现暖烘烘、薄被也能过冬的情况。
但是气温偏高就一定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吗?不见得。
气温偏高的话,如果降水跟不上,就很容易出现干旱天气,对农作物生长极其不利,导致农作物减产。冬季气温偏高,对人们生活当然有好处,特别是北方的网友。但是冬季气温偏高也有弊端,比如不能用低温杀死地里的害虫,也会影响来年的农业收成。
有网友对这句话的解读是,立春之后,天气转暖,春耕大忙就开始了,就相当于一个农历年有两次春耕,过去都是用耕牛耕地,耕牛就会忙忙碌碌,没有多余的时间停留在牛栏之内。我倒是觉得这种分析也有其道理。
对这句谚语,您是如何看的呢?欢迎留言和评论。
2023年是多少世纪?
年代:21世纪10年代。
2023年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到期的一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指联合国全体191个成员国一致通过的一项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23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为基准)的行动计划,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正式做出此项承诺。
2023年3月26号属什么?
回答:2023年3月26号这说的是阳历的日期,因为通常说几月几号就指阳历。这样查万年历可知这一天是阴历的闰二月初五,若问这一天属什么就是癸未日,未是属羊。但是论生肖属什么都是按年的地支来论,这一天的八字是:癸卯年、乙卯月、癸未日、𡈼子时。这一天的属相是羊。
31岁2023年属什么?
31周岁今年属猴,92年生人
1992年出生的人属猴,在动物中,猴子的灵敏性是数一数二的,它那聪敏、狡猾、好动的个性,与人类的特性相当接近。“申猴”属相的人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因而勤学好问,博闻强识,但有时不求甚解,不够细致专心,经过刻苦努力,能够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