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宝地出男丁是什么生肖,说说你家乡过年都有什么特色习俗?

2024-06-08 16:28:35 136阅读

风水宝地出男丁是什么生肖,说说你家乡过年都有什么特色习俗?

现在的风俗习惯和以前不一样了。

🍁

风水宝地出男丁是什么生肖,说说你家乡过年都有什么特色习俗?

我小时候生活在峰峰矿区。大年三十晚上放鞭炮。初一早晨四五点就起床了,提前买好的新衣服新鞋子,到初一早晨才穿。然后到邻居家串门拜年,进门见到长辈要磕头,…每家每户只给一个糖豆啊😜!拜完年后回家吃饺子。一家子的饺子里面只有一个饺子里边包着一分钱,谁吃到了表示着这一年的幸运。(现在都改成里边包糖果了)

🍁

还有就是小时候,买一挂鞭把它拆开,点一支香或一支烟,一个一个慢慢的放。这就是那时候的乐趣。

🍁

回想当年现在这些乐趣都没有了。年也过得没有年味儿了。

每个人名字都是人间最短和最美的诗歌?

非常赞同。名字寄托了起名的长辈对自己的期待和祝福,这如诗歌般是动人的赞美,也是陪伴一生的赞美。有的名字是纪念诗,为了纪念一些家庭事件。

我们家族有位长辈,之前全家在南方生活,他家第一个孩子在那边出生,便起名为江南。他一心想和家人回家乡定居,终于在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下定了决心,第二个孩子便取名启家。到第三个孩子出生时,他们一家已在老家定居了,第三个孩子便取名安家。

有的名字是赞美诗,为了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认识的一位叔叔是国家修宝成铁路时出生的,他家就住在宝成铁路的沿线,他的父母便为他起名“宝成”,听说那个年代宝成铁路是我们陕西的一项大事,好多人家的孩子都因此叫“宝成”。有一年,好像是宝成铁路修建多少周年,那位叔叔生活的地方举办了一次聚会,邀请所有叫“宝成”的人参加,叔叔也受到邀请了。

有的名字是叙事诗,为了直白地表达。

我妈妈刚跟我说起,鲁迅先生写的书里有人的名字是生出来几斤就叫“某斤”,再问她是哪本书,她说想不起来了(有知道的朋友吗,请评论告诉下)。我认识的人里有两个人虽然不同代,但都是属相羊的那年出生的,便冠姓叫“某羊”。

大家族的固定传统是每一辈都有个固定的字,名字延续壮大,也是家庭的延续壮大。听说在以前,小孩子出生是由家里最年长的长辈来起名字的,这是很大的福气。后来,是请家族里在外工作、很有出息的长辈起名,希望小孩子长大后也能像那位长辈一样有出息。到了现在,是小家庭制,一般都是父母起名字,那也一定要选最美好的字给孩子。

小名更热闹有趣。狗蛋、猫蛋、狗娃、猫娃等等,猫猫狗狗的,初听不雅,怎么和动物画了等号,其实也有着美好的期待。有因为觉得小孩子像猫猫狗狗一样可爱的,希望孩子一直这么可爱。也有因为小孩子容易生病,希望健康皮实,像小动物那样生命力旺盛的。

不同时代的名字除了有父母的希望,还带着时代的特色。如果让大家讲讲自己的名字,一定都能多少说上几句。

古时娶妻为何要通过明媒正娶进门?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纲常伦理,门当户对,明媒正娶,拜天叩地,质板正典。明媒正娶,告天知地,有利于社会公序良俗,社会秩序的稳定,弊端是限制了男女爱情的自我选择,酿出人生悲剧,但在当时的社会背境下,利大于弊。

古代结婚年龄小,十几岁结婚的少男少女,可谓当今的未成年人,社会人生经验不足,需要父母为之把控。又因旧时代文化不发达,文盲率居高,读书人极少,过来人的社会人生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有“父母之命”之说。至于“媒妁之言”,还是契约文化的缘由。婚前穿针引线的媒人,也是婚后婚姻问题的担保人。

诸多讲究,门当户对,无疑是最主要的讲究。其他的,网友已讲过,我就不再赘言了。举人家不纳白丁女婿,秀才家也要读书人为婿,说起来有些世俗,其实有一定的道理。家风家训门风类似,文化背景相近,成长环境接近,生活习惯类同,婚后矛盾摩擦少,琴瑟和鸣,生活相对平和、幸福,这也是旧时代离婚率低的主要原因。

恶妻毁三代,良母育优才,古人讲究血脉传承,特别是传统家庭,对子女配偶的选择,很重视对方的血统。在清代交通落后的生活背景下,我的高祖父与高祖母,当年相隔几十里地的结合,就是因为都是双方都是举人门庭。祖父与祖母民国初期的婚姻,也是因为两家都是读书人家庭,生活理念相近。

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限制了自由恋爱,特别是对于有自我追求的文化人群体,伤害很大。千古遗恨唱千古,陆游与唐婉,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姻悲剧,一直上演到民国时期的《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只是个例,牛郎与织女《天仙配》只是传说,底层百姓美好的人生愿望,《花木兰从军》,只是家中能没有男丁应征,只有女扮男装。

至于“夫唱妻随”传统观念的生成,根源还在于社会背景。今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读,主要从封建礼教起笔,其实这不全面。在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状态下,不难想象女子社会作用所受的限制。古时女子不读书,读书者凤毛麟角,除非是诗书家族。文化知识背景,生活视野的双重限制,使“女子不如男”,所以有“夫唱妻随”之说,男子成为家庭主角,女子成为生活中的配角。

俱往矣,这些都是过去的情景。如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男女地位同等,优秀女士迭出,成为社会主角。中国女排与女足,男足与男排的天壤之别,使国人看到了阴盛阳衰的世态。人口男女比例的失调,女士更为金贵,身价更高,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成了笑谈,猫爸虎妈多的是,男子汉大豆腐,女强人圣旨一出,能屈不能伸。哈哈,腰细,腰细,男士们,跪过搓板,热毛巾擦脸,冷饭热茶,有人管总比无人管好,委屈并快乐着吧!

嘘!听地铁上里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正打电话:“老婆大人,求求你,给我发个红包:请给我十元烟钱,二十元饭钱,总共三十元可以吧?常喝别人的酒,抽人家的烟,太不好意思了,求求你了……”不要笑,谁笑谁是登徒子,五十步笑百步!

如何评价红楼梦里的多姑娘?

《红楼梦》的多姑娘,就是多浑虫、灯姑娘,而灯姑娘就是晴雯。如何评价晴雯,就如何评价多姑娘。反之,评价多姑娘就是评价晴雯。那么,晴雯为何就是多姑娘,又如何评价多姑娘呢?

多姑娘为何是多浑虫灯姑娘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书中,大姐儿出痘子,王熙凤预备了“桑虫猪尾”,请来了痘疹娘娘,把贾琏赶到书房独寝。此时,书中忽然写到了荣国府极不成器破烂酒头厨子多官。多官因懦弱无能,得了个绰号叫“多浑虫”。多浑虫娶了个老婆,书中写道:

今年方二十来往年纪,生得有几分人才,见者无不羡爱。他生性轻浮,最喜拈花惹草,多浑虫又不理论,只是有酒有肉有钱,便诸事不管了,所以荣宁二府之人都得入手。因这个媳妇美貌异常,轻浮无比,众人都呼他作“多姑娘儿”。

妻随夫姓,多官的媳妇叫多姑娘儿也说得通。但是,到了第七十七回书中,贾宝玉去探望被撵出大观园的晴雯时,遇到了晴雯的姑舅哥嫂。此时,书中又是这样说的:“若问他夫妻姓甚名谁,便是上回贾琏所接见的多浑虫灯姑娘儿的便是了”。这句话后面,庚辰本有这样一则双行夹批:“奇奇怪怪,左盘右旋,千丝万缕,皆自一体也”。这其中的意思说的是多浑虫、多姑娘与灯姑娘原本就是一体,怎么个“一体”法,咱们下文再讲。

原本是多浑虫多姑娘,为何就变成了多浑虫灯姑娘了呢?原来,“多”是两个“夕”组成,到了晚上,岂不就是要点灯吗?这是庚辰本双行夹批说的多浑虫多姑娘,与多浑虫灯姑娘一体的第一层寓意。但是,这盏灯,却是一盏“浑灯”。这层寓意,就照应了王熙凤《聪明累》中的一句曲词:“昏惨惨似灯将尽”。

以此而言,多浑虫、多姑娘,以及多浑虫灯姑娘依然是一体,多姑娘隐含了荣国府的消亡。

晴雯为何是多浑虫灯姑娘

其实,庚辰本双行夹批中还暗示了另外一层寓意,那就是多浑虫多姑娘与晴雯也是“一体”。怎么讲?

《说文解字》中解释“晴”:“夝,雨而夜除星见也。从夕,生声。夜曰夕生”。“夕生”为晴,夜就是“夕生”,夜里点灯,故,晴雯就是灯姑娘。许慎说得十分清楚,“夝”与“雨”有关,所以,《红楼梦》据此给灯姑娘取了一个十分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做“晴雯”。

文,“言孳乳而浸多也”,浸,为淫浸之“浸”,《红楼梦》写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不是说的男女私情,而是“久雨为淫”,寓意清取代了明,红楼中人经历末世之劫,都在“水国”呻吟。第十四回书中有庚辰本眉批,解读十二生肖,其中就说:“清,属水,子也”,《红楼梦》写的是明末清初末世无疑。

晴雯在第五回书中,领衔金陵群钗出场。九天薄命司又副册中,晴雯的册页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乌云浑浊,暗示了“雨”,即将下雨,那就无望“星见”了。“霁月难逢”,蟾光昏暗,那就必须点灯。晴雯的判词,也暗示了她就是多浑虫灯姑娘。

虫,是宝蟾之字边,蟾,是大明的标识,也是林黛玉、史湘云、妙玉中秋联句中的“宝婺”。蟾取掉虫,就是“詹”,故而,书中就写了“詹光”这样一个人物。与詹光同时出场的,还有一个吴新登。吴新登谐音“无星戥”,天上没有星星,更谐音“无芯灯”。无芯之灯,无法点亮,那就是难明(南明)。“吴新登”预伏了晴雯之死,宁荣二府毁于“灯”的结局。

晴雯的名字中,隐含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淫”,所以,多姑娘“荣宁二府之人都得入手”。这样的寓意,就是宁荣二府都经历了明清交替时的末世之劫。

多姑娘为何出现在大姐出喜期间

贾琏、王熙凤的女儿大姐儿生病,大夫说是出喜了。于是,叮嘱王熙凤:“病虽险,却顺,倒还不妨。预备桑虫猪尾要紧。”桑虫,即蝅(蚕),拆开了是两个虫,猪尾,即“朱尾”,“桑虫朱尾”就暗伏了这段故事的时代背景,就是明清之交末世,北有顺治(或康熙),南有永历两个“天虫”。龙是蛇身,其实就是“长虫”,天虫,说的是皇帝。

永历帝明朱由榔,书中以尤二姐、槟榔暗喻,“红楼三尤”即“红楼三由”,秦可卿说的“烈火烹油”即“三由”。三由,指的是明末三个木字辈中的由字辈皇帝。所以,桑虫之桑是“三又(由)木”。

桑虫,又是贾琏与多浑虫偷情的伏笔。多姑娘即夕夕姑娘,桑,即隐含了“桑间月下”之意。桑间月下,指的是男女幽会。

听了大夫的话,凤姐立即忙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

王熙凤这一番忙碌,写的是顺治之死,康熙继位。张宸笔记《平圃杂记》中说,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这一天,朝廷传谕民间不许炒豆,不许点灯,不许倒垃圾。顺治皇帝驾崩于1661年正月初七这天,七岁的玄烨继位,第二年改元康熙。喜、熙谐音,出喜,即熙出,寓意康熙朝出现。

顺治之死,康熙继位这段历史,还隐写在其他故事之中。第四十六回书中,鸳鸯骂嫂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什么‘喜事’!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上文讲到的“桑”,暗含了“麻”,天花豆出浆,便留下“麻”,说的正是康熙。

豆,即“灯”,所以出痘不能点灯。多浑虫是荣国府厨子,“厨”中也有豆,故而,多浑虫灯姑娘是一体。多姑娘的出现,那就是南明。

薛宝琴为多姑娘结局

薛宝琴所讲的西海沿子真真国的故事,是多姑娘、灯姑娘隐喻的“明写”。宝琴说,她八岁的时候随父亲到西海沿子真真国,遇到了一个十五岁的会写汉诗的女子。这个女子写的五律诗第一句就是“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真真国女儿,就是“女真”,水国就是“清”。薛宝琴八岁随父到真真国,则是暗写了康熙元年(1662年)时,吴三桂以顺治之诏,从缅甸骗回了永历皇帝朱由榔。水国,又指的是以泼水节为国节的缅甸,以及朱由榔在缅甸遭遇的“咒水之难”。

当年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以弓弦缢杀了朱由榔,随即纵火焚化。司马光《类编》中说:“灯,烈火也”,“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红楼梦》的大结局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也是灯姑娘最终的结局。明朝尚赤,是火德运,最终又亡于火,“走水”又灭了火,所以,书中不断写“灯”,荣国府可谓一片灯火,灯火辉煌。包括贾宝玉,都被贾环以灯油烫伤。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其中隐伏了“烽火戏诸侯”。这也是晴雯是灯姑娘的又一笔隐写。《红楼梦》写的是因朱元璋效仿周制“封建诸子”,从而导致了南明藩镇大火并的末世劫难。“凡鸟偏从末世来”,“生于末世运偏消”,这部小说写的就是末世,哪里是什么康雍乾三朝,这三朝堪称盛世,与《红楼梦》故事丝毫不搭界。

从上面线索式的解读中,基本上可以看清楚多姑娘的真面目了。灯姑娘淫乱宁荣二府,实写的是大明难明(南明),以及南明消亡于康熙元年,大明在一片烈火中化为灰烬,集体“爬灰”。这个人物是一种象征寓意,仅从其为人、性格,乃至品行解读,那是看不到真正的《红楼梦》的。

南方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南方的春节习俗

中国地大物博,每年春节,南北的春节习俗有些许差异,下面着重介绍几个南方城市的春节习俗。

江苏: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淮阴人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也随之逝去。

浙江:

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在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

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抲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福建:

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海南: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

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