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草除根打一生肖,三国时年轻的黄忠没什么突出表现?

2024-06-14 10:34:45 67阅读

斩草除根打一生肖,三国时年轻的黄忠没什么突出表现?

大器晚成——那一年的定军山

(一)名不见经传的勇将

斩草除根打一生肖,三国时年轻的黄忠没什么突出表现?

在后世的罗贯中所写的小说《三国演义》或者说民间文化之中,刘备集团里的五虎上将虽然职位相当,但是其名望声望,似乎不尽相同。而其内最为声弱的怕要属老将黄忠了。

前文说过,在历史上并没有五虎上将的说法,但是《三国志》之中却又是将关张马黄赵排列在一起,而若单单就排名来看,黄忠竟然还在赵云之前,那么,这是不是说明,在刘备集团当时,黄忠的地位声望要高于赵云呢?

从《三国演义》来看,黄忠是一个武艺高强尤其是善射的老将形象,老当益壮基本上成为了他的代名词。

但是就历史来看,也许黄忠与关羽与张飞的年龄,相差无几。但是很可惜的是,与赵云等人一样,陈寿那小子在修史的时候,简直是抠门的太极致了,也许是因为当时的墨汁比较造价比较昂贵,使得《三国志》黄忠的本传,字数简直是少得可怜,也简单的太过明了了。

与赵云不同的是,虽然《三国志》赵云本传字数稀少,事迹过于简略,但是在裴注里却是有着可信度较高的《云别传》的存在,可是,黄忠,却没有了这份待遇。因此,也许后人在了解黄忠的时候,也大多受到了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相当影响。

但是只要仔细分析,其实,在《三国志》那极尽简略的文字之内,还是可以了解到大体情节的,毕竟,有的时候,历史需要适当的贴近于事实的合理的分析。那《三国志》之中,能够得到关于黄忠的什么内容呢?

黄忠字汉升,他是大汉荆州南阳郡人,是地地道道的荆州本土人士。当董卓祸乱朝纲,拜刘表为荆州牧之时,黄忠也是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因此,他的人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属于刘表的荆州时期。

第二阶段是随刘琮从属于曹操的时期。

第三阶段,便是在刘备集团这一时期。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三月,时任荆州刺史王睿被长沙太守孙坚以私仇逼杀。时灵帝初崩,董卓刚刚执掌朝政不久,急于安抚天下,因此,刘表被拜为荆州牧。

当其匹马定荆襄之后,黄忠也正是在此时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他的侄子刘磐共同镇守长沙郡攸县。而这个时间,应当在张羡叛乱前后,而那时,正是曹操与袁绍官渡大战之时,也就是公元200年前后,或许比这更早。

这一时期的黄忠,主要追随刘磐与孙策等人交战,双方之间互有胜负,而战争的规模也并不太大,大多是两军战阵之争。

所以,单单从这里,似乎还看不出黄忠的兵道造诣。可是,实则不然。因为虽然《三国志 黄忠传》并没有记载这时期的相关内容,但是,在其他人的本传之内,还是有着蛛丝马迹的。而黄忠的这一蛛丝马迹,竟然还跨国了!

因为,那份材料来自于后来的吴国,也就是当时刚刚割据江东的孙策阵营。而这个人,便是当时孙策江东阵营的重要人物,太史慈。在《三国志 太史慈》本传里,提到了这样的事:

“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

这段记述之中,提到了三个人物,孙策、太史慈,以及黄忠在荆州第一阶段时期的直属上司,刘表的族子刘磐。刘磐此人,骁勇异常,竟然惹得孙策一度头疼,并且不得不派出太史慈来防御刘磐。

虽然刘磐最终被太史慈击败,似乎还吓的不轻,但是其实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黄忠既然以中郎将的身份佐理刘磐镇守长沙,驻守攸县,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当初黄忠是跟随刘磐一起出战的呢?

前期战果还算不错,但是最后也是败于太史慈之手呢?这一点,似乎能够说得通。

只是可惜,这个刘磐,再也不见记载了。所以,据此,刘备们大体也能够推断出,黄忠也是十分骁勇的存在,而这也是黄忠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看起来,他似乎也只是一个中下级的州郡军官了。

这种情况,至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得到了改变。

(二)心灰意冷的黄忠

这年七月,曹操南下,八月,荆州牧刘表病逝,新任荆州牧刘琮降曹,而黄忠自然也就转而跟从于曹操,可能是鉴于黄忠以前在镇守长沙十余年间这一点上,加之对本土中下级武将的拉拢,他被曹操任命为暂代裨将军,仍旧以原来的职领镇守长沙,统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

这是一个比较奇特的人事任命,曹操既然已经平定了荆襄之地,长沙郡也是望风而降,裨将军又只是一个低级将军,那么,为什么还要黄忠暂代而不是直接任命他为裨将军呢?

也许是恰巧当时的将军暂时空缺,也可能是曹操根本就没有将黄忠当做一回事儿,但是,也有可能是这一点原因,那就是,纵观当时的荆州南部四郡以及各地的边郡,他们所在意的,从来不是谁当皇帝,而是不论谁当皇帝,这里的一方太守,能不能做好自己的这个土皇帝。

就比如,长沙郡,刘表在世的时候,就曾有张羡叛乱。而后又从属于曹操,赤壁之后,又归属于刘备,紧接着,没过几年,在孙权西来之时,长沙郡没做抵抗,便是轻易的投降了东吴。

看起来,的确是反复无常。而曹操当时,也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因此,本身就并没有太将长沙郡放在眼里。如果他曹操能够一统江南,到那时,不怕长沙郡不臣服于他。所以,地辟民稀的长沙,身为一个郡,尚且得不到重视,又更何况是一个州郡的中下级武将呢?

而恰巧,此时看来,黄忠似乎并无太大的雄心,在江表之间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力。同一时期从属于曹操的荆州武将,黄忠的待遇并不算是好的。

更何况长沙地辟民稀,远处南部边陲,因此可以说,不论是从属于刘表还是从属于曹操,他的地位职责都没有什么改变。不论荆州之主是谁,黄忠每天依旧是正常上班,正常吃饭。似乎谁统一天下,真的跟他没有关系。

刘备们常说,一个男人往往都有建功立业之志,但是前提是,此人须有足够支撑、践行自己这一壮志的能力。

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也只能是白日做梦。而此刻的黄忠,似乎没有人看得出来,这一个小小的州郡武将,会有着多少兵道上的造诣。而给他带来改变的人,恰恰正是刘备。

(三)一跃而起显武功

赤壁大战之后,周郎一把大火,将曹操送回了江北。而紧随其后,曹操与孙权和刘备便是就荆州最为人口密集、最为资产丰厚的南郡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前后攻杀达一年之多。

而也正是趁着这个时间,刘备彻底的平定了荆州的南部四郡,而身在长沙郡的黄忠,此时,自然也就再次从属于刘备(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似乎生活不会有什么改变,但改变,就此产生了。

因为一直默默无闻的黄忠,这一次,竟然进入了刘备集团武将的内部,甚至还逐渐的有着成为高层的趋势。也就是说,当刘备收取荆州南部四郡之后,黄忠,竟然被刘备看上了。

黄忠镇守长沙十余年,在当地一定有着相当的影响,可以说,基本上能够算的上是地地道道的本土派。就算他没有太多的私人武装,但是,凭借着扎根于当地的影响力,以及在当地军队心中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是绝对有利于刘备集团在当地征兵并且站稳脚跟的。

就这样,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在现实形势以及法正、张松、庞统的运作之下,益州牧刘璋正式邀请荆州牧刘备入蜀,替他攻打张鲁。

因此,刘备于同年(公元221年)十月,发布了一道人事安排的任命,那就是留下诸葛亮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等原班人马镇守当时已经得到的荆州五郡。而他自己则带领数万大军,西进入蜀。

那么,众所周知,刘备麾下善战的将领,当属关羽、张飞、赵云,那么,此行,是谁辅佐刘备统领这数万大军呢?

那就是起自荆州本地的黄忠以及魏延!而且出奇的是,当刘备决定带领黄忠魏延入蜀的时候,在后世的史料当中并没有见到刘备汉集团内部有什么反对的声音,就连瞧不起黄忠的关羽,都是没有异议。那么,这是否也就说明了,黄忠与魏延的能力,众人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了呢?

因此,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刘备正式到达蜀地,与刘璋相会之后,前往葭萌关(今四川广元市西南)驻守,防备张鲁。而一年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二月,刘备终于按耐不住了,转而进攻刘璋!而黄忠的表现机会,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

当时,刘备前往了葭萌关内,进一步控制当地蜀军将士的家人作为人质,而黄忠此时,也是接到了一份独自带兵前进的命令。那就是他与卓膺带兵先行,而刘备随后赶往会和(乃使膺、黄忠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

而这,也是史料记载中第一次看到黄忠独自带领大军进军的资料。卓膺此人,史料不详,无法判断出其地位与军事指挥才能,因此,此处,暂时无法判断出其当时与黄忠地位的高低。而在《三国志 先主传》内竟然将卓膺的名字摆在了黄忠的前面,那么是否说明,他的地位当时要高过黄忠呢?这一点,后世不得而知。

就这样,当刘备稳定了后方之后,也是率领大军与黄忠会和,而接下来,便是黄忠表现的时刻了。

用史料原话说,黄忠此时常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就这样,刘备的大军一路推进到了涪城(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

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黄忠是立下了大功的。而得知刘备占据涪城后,刘璋也是更加的下了狠心,调派麾下将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前来阻挡,都被刘备一一打败(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

在这之后,黄忠与魏延更是跟随刘备进攻绵竹,绵竹守城将领李严丶费诗等向刘备投降(璋复遣李严督绵竹诸军,严率众降先主),可以说,一路一来,在黄忠魏延的辅助下,刘备一路势如破竹,沿途郡县基本全部被平定。

可是,难题还是出现了,那就是雒城。在雒城之下,刘备受阻时日愈发的长久,前后达一年。在这段期间内,智囊庞统更是为了激励士气,牵制率众攻城,不幸阵亡。

所以,这一期间的攻城之战中,黄忠虽然勇猛,可是也并没有什么有利于破城的好办法出现。

最终,诸葛亮等人到来之后,被围了一年之久的雒城,终于被攻破了。因此,在围困成都数十日之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刘备正式进驻成都。而在论功行赏的时候,黄忠也是迁升为讨虏将军,这虽然是杂号将军,但杂号将军的名号往往具有着特殊的政治军事意义,刘备刚刚大胜,而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其所立功劳以及寓意也就可想而知了。至此,黄忠更进一步走进了刘汉集团武将集团的内部。

(四)定军奋勇斩夏侯

而真正使他确立自己地位的一战,是在五年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此时,刘备攻取汉中的战役已经进行了一年多,曹魏一方,在主将夏侯渊的统领下,虽然伤亡惨重,可是刘备大军还是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进展。

而这时,才是黄忠真正表现的时候,此时,黄忠追随刘备在汉中定军山与夏侯渊对峙(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此战之中,面对着精锐的曹军(渊众甚精),黄忠每次也是异常英勇,奋勇当先。

终于,机会来了,当刘备吸引住张郃,调出夏侯渊的时候,黄忠出现了!那一战之中,他“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

而这样的战果就是“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而那一天之内,黄忠更是“手刃百数”!真正的体现出了下山猛虎的威势,夏侯渊,曹操亲信重将。虽然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对于夏侯渊的兵道造诣都不是太感冒。

甚至说刘备还觉得,斩杀一个夏侯渊,似乎反倒对战局不利了,因为,一个连刘备都忌惮的人物,张郃,成为了残存曹军的主将(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但是,话虽如此,斩杀夏侯渊,其政治意义更加巨大。

因为,天下尽知,夏侯氏与曹氏乃是一脉同出,夏侯惇、夏侯渊这二兄弟更是自从曹操起兵之时,便是护卫身侧,常伴左右。

先不论夏侯惇以及夏侯家族在曹魏集团的重要地位。单说夏侯渊在对战马超时期的一系列光辉战绩,以及对于陇右少数民族的处理办法和稳定边疆、关中这一地区的功劳上,整个曹魏集团,无人能出其右。

他与曹操,更是亲属、兄弟,因此,斩杀夏侯渊,还是阵斩,无疑对曹魏集团的整体士气打击极大,相反的,对于刘备集团提升自己的士气也有着莫大的裨益!

因此,凭借着这样的功劳,黄忠直接由讨虏将军一下子晋升为四征将军中的征西将军(迁征西将军)!更加的进入了刘备刘汉集团的武将高层,甚至与老牌班底关羽、张飞平列。

这还不算,当刘备于同年成为汉中王之后(是岁,先主为汉中王),黄忠的晋升火箭再次出现,因为他被任命为高级将军后将军(欲用忠为后将军)!

就这样,黄忠“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一跃而成为了刘备刘汉集团的高级将领,真正的高层。

而黄忠,也是与关羽一前一后,第二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便是过世了。这不得不说,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纵观黄忠的一生,并非不是战阵之将,只不过前半生一直未遇明主。虽为战阵之将,可于兵道造诣来说,在刘汉集团,当稍差于关羽、张飞与赵云,而其勇猛程度虽然未必比得上万人敌的关羽、张飞,可是奖率士卒,提振士气,部下效命,把握时机这方面,还是要略胜于关羽张飞二人的,是当之无愧的刘汉后将军!

因此,后来季汉杨戏评价他为:

“将军敦壮,摧峰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是足以称之为季汉名将的!

石秀为什么紧盯杨雄老婆不放?

拼命三郎石秀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我尚未完全解读得透。因而,他为何紧盯杨雄老婆不放,也是颇费猜疑的一个情节。不过,从潘巧云、裴如海、杀猪之类的隐喻中,依然能够探知,石秀为何要管这桩闲事。我觉得,石秀管闲事盯着盟兄老婆不放,一点都不过火。

为什么呢?

潘巧云犹抱琵琶半遮面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前,是在渭州城潘家酒楼遇到了金翠莲。如此一地名,一人名,可谓道尽《水浒传》玄机。

潘家酒楼,金翠莲,《水浒传》中的潘金莲、潘巧云因此悉数登场亮相,只是“二潘”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已。潘家酒楼卖唱的金翠莲,就有“潘金莲”隐藏其中。潘巧云虽然只沾了一个“潘”字,但她却死于翠屏山,又得了一个“翠”字。

既然潘巧云已经出现在了渭州城,那么,她后来的正文故事就应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关了。

欺负金翠莲的是一个名叫郑屠的杀猪卖猪肉的屠夫,鲁提辖骂他是“狗一般的人”。郑屠为何是“狗一般的人”呢?原来,《水浒传》中的狗是隐喻的宋徽宗。元丰五年(1058年)赵佶出生,这一年就是属狗的。狗一般的人卖猪肉,卖的就是北宋的祖业。因为,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都是属猪的。

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发生在重和元年(1118年),这个时间节点及其所隐喻的历史,我在上一个回答中有过解读,说的是这一年中宋徽宗之子赵楷中状元,北宋启动“宋金海上之盟”,导致北宋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真实。所以,郑屠是在状元桥下卖猪肉,卖的是北宋祖上基业。

金翠莲的父亲被称作金老,而他自己则说他名叫“金二”。北宋与“金”国订立了亡国盟约,“金二”在灭掉辽国后,迅即南下,发起了灭宋之战。金二,就是后来支持曾头市的金国王子,历史真实中的完颜阿骨打次子完颜宗望。

“宋金海上之盟”是童贯与辽国光禄卿马植共同撺掇宋徽宗而订立的,童贯就是“狗一般的人”,宋徽宗的忠实走狗。所以,“审五路事宜”的童贯才是书中的关西五路廉访使,隐藏最深的“镇关西”。

潘家酒楼、金翠莲,这一地名、一人名隐藏着这样一段出卖祖业的历史,又与潘巧云有何关系呢?

潘巧云为何叫潘巧云

书中交代,“原来那妇人是七月七日生的,因此小字唤做巧云”。因为出生在乞巧节,所以,杨雄的老婆就叫潘巧云。查阅历史,有一位皇帝就出生在乞巧节这天,此人就是南唐后主李煜。那么,潘巧云隐喻的是李煜吗?当然不是。

南宋张端义在《贵耳集》、赵溍《养疴漫笔》同时记载记载了这样一件奇闻:

神宗幸秘书省,阅李后主像,见其人物俨雅,再三叹讶,而徽宗生。生时梦李主来谒。所以文彩风流,过李主百倍。及北狩,女真用江南李主见艺祖故事。

原来,施耐庵写潘巧云这个人物,转弯抹角地暗喻了宋徽宗。于是,潘巧云隐约出现在渭州城,就一点都不怪了。而且,南宋的这则笔记,也反证了“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与“女真”有关。宋徽宗听信童贯之言,出卖祖业,北宋因而灭亡。靖康之难后,宋徽宗父子被押到五国城,受尽屈辱,金国人演绎了李后主见赵佶的故事而嘲笑之。

金翠莲在渭州城与屠户郑屠只是“虚钱实契”、“强媒硬保”的关系,而潘巧云的父亲潘公干脆就说杀猪的屠户出身。

却说石秀与杨雄结拜,住到了潘公家里。书中说,潘公一见石秀便自喜欢,问他是干什么的。石秀说,先父原是操刀屠户。于是,潘公便与石秀商议,在后门头断路小巷的空房里开屠宰作坊,而且,这里还有一口水井。

施耐庵简直太写实了,又是一个杀猪的屠户,而且是在“断路”上杀猪,又是在“水井”旁开屠宰铺,这不就是说宋徽宗出卖祖业,然后“坐井观天”吗?

石秀出场时,自己介绍说,他原本是跟随叔叔做羊马贩子的,因为消折了本钱,所以流落到蓟州卖柴度日。石秀的经历当着是“细思极恐”,不仅交代了北宋的建立,还隐藏了北宋的灭亡。

赵匡胤是夺取了后周柴氏天下,所以,《水浒传》中卖柴的就是这个隐喻。我说《水浒传》中藏有《推背图》,而且,这个貌似神奇的预言书,其实是赵匡胤伪造的。列位看官不妨去看看《推背图》第十四象,是不是画着一捆柴呢?

故意放走妖魔的张天师写的是宋徽宗时期的虚靖先生,《嗣汉张天师世家》中说,虚靖先生曾经给宋徽宗预言过“赤马红羊之祸”。这则预言说的就是靖康之耻,分别是靖康元年(丙午年)、靖康二年(丁未年)的历史隐喻。

《水浒传》中的生肖隐写的就是历史真实,所以,石秀既是屠户出身,又是折了本钱的羊马贩子,还是个卖柴度日的人。梁山好汉“天慧星拼命三郎”,原来是这层意思。

潘巧云、石秀,这两人都有宋徽宗的共同隐喻,所以,便“历史性”地交集了。所以,石秀便要紧盯潘巧云了。但是,石秀为何又要怂恿杨雄杀了潘巧云呢?

拼命三郎要跟谁拼命

石秀绰号拼命三郎,确如题主题目说明的那样,“拼命三郎”这个绰号和事迹是石秀的自述。而从石秀在《水浒传》中的表现看,这个绰号也有“吹嘘”之嫌。梁山好汉中很有几人比石秀更玩命,比如武松、李逵等人,甚至石秀的拼命程度还不如菜园子张青。

在潘巧云的故事中,石秀杀了两个和尚,也是“智杀”,杀潘巧云也是怂恿杨雄干的,而且,还要用计把潘巧云弄到翠屏山去。石秀的智慧恐怕比其拼命更能阐释这个人物。所以,梁山排座次时,石秀上应“天慧星”。

这就是我感觉石秀这个人物很古怪的原因,他为何得了这么一个绰号,拼命三郎究竟要跟谁拼命呢?紧盯潘巧云,是要跟这个妇人拼命吗?

上文讲到,潘巧云在渭州城潘家酒楼就隐约出场了,因而,石秀紧盯潘巧云这件事,就得与金翠莲、潘金莲的故事对看了。

我们先来看看《水浒传》的二潘故事之间有何关联,毫无疑问,这两个不贞的故事写的都是“杀嫂”。武松杀的是亲嫂,而且是手刃。石秀则杀的是义嫂,是借义兄杨雄之手,宰掉了潘巧云。从杀人的一些细节看,两个故事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剖腹挖心,割掉首级(头面)。

武松杀嫂隐喻的是建文帝削藩,“藩”去掉草字头,就是个“潘”字。石秀杀嫂,同样隐喻了“削藩”。但是,石秀杀嫂的故事在武松杀嫂的故事之上,又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这层含义就是北宋对辽国的战争,也就是金翠莲故事中隐藏的“宋金海上之盟”。

杨雄、石秀的故事发生在蓟州,杨雄是蓟州的两院押狱。但是,此时的蓟州还是辽国的疆域,杨雄怎么可能去辽国任职呢?杨雄祖贯是河南人,因投奔做知府的叔叔而到了蓟州,做了蓟州的官。但是,施耐庵并没有说蓟州是北宋的州府。

《水浒传》中的段景住是涿州人,皇甫端则是幽州人,他们都是辽国汉人。因而,杨雄在蓟州任职,当然也是一个辽国汉人了。段景住是赤发黄须,皇甫端则是是碧眼黄须,这两个人都可以用施耐庵形容皇甫端的四个字来总括,那就是“貌若番人”。也就是说,杨雄是在“番邦”做官。

解读了杨雄因何在蓟州做官,就大致上能够破解石秀为何要紧盯潘巧云,十分过火地管这桩不贞的闲事了。

怂恿杨雄杀妻之前,石秀先杀掉了裴如海,翠屏山杀潘巧云之前,则是先剥去了她的“衣袁”。“衣袁”,就是长衣服的意思,而裴如海之“裴”就是说的长衣下垂。所以,“藩”先去掉了“海”的三点水,再去掉草字头,就是“番”字。

蓟州是辽国的州郡,当然是“番”地。对看金翠莲的故事所隐藏的“宋金海上之盟”,这段故事所隐藏的是北宋与金国联盟夹攻辽国,灭掉了契丹。

《水浒传》的故事中隐藏了这样一段历史,也就意味着梁山好汉将在招安之后北上攻打辽国。但是,梁山好汉攻辽却不是《征四寇》那样的神剧,北宋王朝因为在攻辽中惨败,被金国人看破实力,便发起了灭宋之战。

因为“削藩”,北宋灭亡,杀猪卖猪肉的隐喻就在于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必定要与辽国、金国做殊死搏杀。石秀紧盯潘巧云,也就意味着这条好汉将在七十回书之后,与梁山兄弟一道,在边庭舍命冲杀——这就是拼命三郎,他要跟“番人”拼命。如此,石秀就该管这桩闲事。

写到这里,我已经揭开了“拼命三郎石秀”的隐秘,这个隐秘究竟是什么,我们下次再讲。

占领齐地后完全具备抗衡刘邦和项羽的实力?

韩信,公元前196年,大家也都知道有关韩信的一些经典的战役,被称为“兴汉三杰”之一,但是后来却被刘邦和吕后以谋反的名义杀死在宫中。

然而,在韩信死的前几年,就已经被剥夺了兵权,从原来的齐王被贬成为了淮阴侯,并从长安偏离,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在韩信临死前曾说过:“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潍水之战后,韩信军分路追击,逐一清理残存的齐国败军。不久,攻破莒县,俘虏齐王田广被处死,平定城阳郡。攻破即墨斩杀田既,平定胶东郡和琅邪郡。攻破嬴县和博阳,平定博阳郡,田横逃出齐国,跑到彭越军中避难。韩信于汉四年十月进军齐国,奇袭历下,一举击溃齐军,降下临淄。十一月,迎击龙且于潍水,大破楚齐联军,平定齐国平定齐国以后,韩信派遣使者携带书简前往西广武城面见刘邦,在汇报胜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对于未来影响深远的请求。韩信在书简中请求说,齐国是伪诈多变、反复无常的国家,南面紧邻楚国,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出现动乱。请求汉王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镇抚齐国。

长期在广武涧与项羽艰难对峙的刘邦,不久前被项羽伏弩射中,几乎丢了老命,如今伤痊愈重返军中,处心积虑在于如何打开胶着的战局。他打开书简,读到韩信请求代理齐王的字句时当即大怒,骂道:“老子伤病困苦在此,日夜盼望你韩信来助一把力。盼是盼来了,来的却是要自立为王!”刘邦的这一通发泄,急坏了在场的张良和陈平,站在刘邦身后的陈平轻轻地碰了碰刘邦的脚,止住了刘邦的话,坐在刘邦身旁的张良附在刘邦耳边悄悄说道:“大王,我方正不利,如何能够阻止得了韩信称王!不如就势立为齐王,好言善待,使他安心守护齐国。不然的话,恐怕会生变乱。”刘邦是何等机警的人,马上省悟了,顺着刚才的话继续骂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当王就当真王,代理什么假王?”不但当即同意了韩信的请求,还将韩信的请求提升一等,当即决定派遣张良为使者,正式册封韩信为齐王。韩信和齐国的动向,由此安定下来。

韩信大败楚齐联军占领齐国,彻底地改变了项羽与刘邦的力量均势,楚汉长期对峙的天下大局,由此发生了根本的改观。楚军不仅在荥阳地区的正面战场上失去了攻击力量,而且首都彭城地区空虚,随时有被韩信一举攻克的危险。项羽深感危机,项羽一生高傲自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害怕,从未向任何人低过头。龙且被韩信击杀后,陷入深重危机当中的项羽,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畏惧,他终于低下高傲的头,派遣使者武涉前往齐国,劝说韩信在楚汉之间保持中立。武涉在临淄见到韩信,转达了项羽承认韩信的功业,愿意三分天下的提案,他首先向韩信道明,刘邦是想要一人独霸天下的危险人物。他说:天下各国,长人普于秦国的暴政,因而携手联合,共同反抗秦国。破秦以后,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使土卒得到休养。如今汉王再次兴兵东进,侵犯他人的职守抢夺别国的领土,已经击破三秦,又领兵出关,聚集诸侯各国之兵继续东进攻击楚国,他的用意是不吞并天下绝不休止,为人行事如此贪得无厌,也是过分至极。

接着,武涉深入挑明,刘邦是不可信任的无赖,对你韩信下手也是早晚的事情。他说“汉王不可信。他多次落入项王手心,因项王怜悯而得以活命。但是,汉王一旦逃脱,就违背盟约,攻击项王,不可亲近和不能信赖的程度已经到了如此境地。所以说,足下虽然自以为与汉王交往深厚,为汉王尽力用兵,早晚还是会被汉王提拿擒获的。进而,武涉分析道,在项羽、刘邦之间保持中立,楚、汉齐三分天下是韩信自保的明智选择。他说:“足下之所以至今未被擒拿,是因为项王尚在,牵制着汉王的缘故。如今,楚汉二王相争,决定胜负的砝码在足下手中,足下投向右则汉王胜利,足下投向左则是项王胜利。但是,项王今日灭亡,下一步就轮到足下被汉王擒拿的末日。足下与项王有故交旧情,为什么不可以背离汉国而与楚国联合,三分天下而称王自主呢?如果足下放弃眼下的机会,一心投靠汉国以攻击楚国,怕不是智者的选择和作为啊!”

韩信谢绝了武涉带来的提案,他说:“臣下曾经侍奉项王,官位不过郎中,职务不过持戟,进言不被听从,献策不被采用,所以背离楚国而归附了汉国。汉王授予我上将军印绶,交与我数万士卒,解下自己的衣服为我穿上,分出自己的食物让我食用,言听计从,所以我能够成就今天。我韩信受人深亲厚信,背叛必招不祥,我的心意和决定,至死不会变更。请为我转达对于项王的谢意。”武涉失望而归。看得出来,韩信回绝项羽三分天下的提案,态度相当坚决,亳无迟疑踌躇。不过,也看得出来,韩信回绝项羽提案,多在于感恩图报,少有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

当然韩信还是想的太简单,刘邦和吕后的政治才能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楚汉之争刚结束,刘邦就用计收了韩信的兵权,就等同与废了这个有名无实的诸侯王。为什么没有料到自己“兔死狗烹”的下场?这不是个人能力问题,和项羽一样还是输在了太年轻,韩信比刘邦小二十二岁,人生经验太少,尤其是政治经验。

斩草除根心也强的动物是哪个?

听着谐音好像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御猫,南侠,展昭展雄飞,可是生肖里没有猫,有五鼠闹东京的五义,猜想生肖为鼠。自认为牵强附会。

二郎神坑杀了花果山无数猴精?

吴承恩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二郎神杨戬和美猴王孙悟空真可谓是棋逢对手的一对冤家,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天庭擒拿,就是拜二郎真君所赐,非但如此,梅山六圣还顺带一把大火,把花果山美猴王的猴子猴孙们烧了个七零八落。这事儿搁谁头上不气恼?好么,拿了孙猴子还不算,竟然还直接端了美猴王的老巢,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呢,我的个乖乖,取经路上孙猴子和杨戬偶遇,俩人称兄道弟,勾肩搭背,那是一个亲热,就差点来个西式贴脸亲嘴的拥抱了。这又是为什么呢?事出蹊跷,必有原因。

我们说,人这一辈子,称兄道弟的朋友也是分好多种的,有一块玩过泥巴的发小,有求学时期的同窗,有事业伙伴,有酒肉朋友,有远近亲属街坊四邻,有雪中送炭的,有锦上添花的,当然,有时候也会有当面笑嘻嘻背地里捅刀子的,人性往往经不住世俗的考验,友谊的小船儿说翻就翻也是难免的。而根本地,能够无论如何也不会心生憎恶的,甚至即便站到对立面,也会惺惺相惜,成为所谓兄弟或是朋友的,则必然是精神上有某种相互欣赏、期许,能够从心底照见自己另一个真实内心的人。而二郎神杨戬和孙悟空,则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精神沟通无阻,互相欣赏,也没什么实际利益上的相互诉求。这就如同诸葛亮哭周瑜那样,他是真哭,真情,尽管互为对手,依然深感惋惜,比起杨戬和猢狲的友谊,似乎还多了些立场纠葛,以致必须倒下一个。

亲,我们一起来看下杨戬和孙悟空的这一对好基友的深情互慕故事吧。

首先,美猴王孙悟空火眼金睛里的兄弟朋友类别划分:

人生路漫漫,谁还没几个朋友。称兄道弟的人很多,实际,人人心中都有个小道道,是有分类的。美猴王虽然天生顽劣,看起来嬉皮笑脸,交友也没个章法,实际呢,他可精明着呐!不信,你且随本公子来看:

(一)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大朋友。

在菩提祖师的仙山洞府里,美猴王成为了一个新晋的小朋友。尽管孙猴子已经三百多岁了,可是呢,在老师十二代弟子那里,还真就是个不谙世事、玩泥巴的孩童,比照镇元子大仙五庄观清风明月上千年的小童岁数,可想而知。

所以,这样的话,孙悟空是个幼儿园里的小娃娃,其他四十位师兄可都是18岁的大娃娃了,代差严重,人家根本就不带他玩儿,也无非是没事逗逗猴子,耍猴玩。一句话,美猴王跟菩提祖师门下其他大龄弟子们根本没什么友谊可谈,也不过是名分上的兄弟罢了。

(二)锦上添花:七大圣。

美猴王学艺归来,在花果山自立山头,成为了当时普天之下第一妖猴,一时风头无两。孙悟空算是初出茅庐,运气好,初次创业成功,自己当上了一方诸侯,大老板,有酒有肉,有地盘有实力。

这时候,各路妖王都靠拢过来了,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加上美猴王孙悟空,义结金兰,成为了所谓的七大圣。

看起来挺热闹啊,见天推杯换盏,互相恭维,玩的是不亦乐乎。

等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天庭玉帝缉拿,这时候都不见人了。二郎神还带了梅山六圣呢!兄弟们,你们在哪里?孙悟空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有哪个兄弟来给美猴王送口水喝、拿些干粮充饥的?想都别想,空手都不带来的。

牛魔王牛大哥更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芭蕉扇,跟孙猴子急红了眼,不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这,就是典型的锦上添花型兄弟。等你落难了,大冬天,雪花飘飘,寒风刺骨,你失业了,破产了,流落街头了,当年称兄道弟、豪言壮语联手共襄大计的事业伙伴一个也不见了,唯恐避之不及,当你是瘟神呢!

(三)世交故友:镇元子。

镇元子为什么要跟孙悟空结拜?这历来是西游记迷们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世交,故友,上辈子师长们的老交情。单单一个孙猴子,当然是不够格的。

西牛贺洲,是西天如来佛祖的地盘,但是呢,这里有两个另类,两位完全独立成势的大仙儿,而且,论来头和辈份,一点也不比如来差,甚至还要高很多。

这两位,一个是号称与世同君的地仙之祖镇元子,一个是更为神秘莫测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菩提祖师。作为老邻居,要说他们俩压根就不认识,那恐怕是没人信的。再者,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封神演义》中的通天教主的化身,而镇元子则极有可能就是离火之精陆压散仙。封神大战后,陆压道人白白失去了斩仙飞刀等宝贝,也没落到什么好处,通天教主就更不用说了,说多了都是泪。他们俩=低调隐居西牛贺洲同一块地界,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冰释前嫌,成了故交好友。

镇元子跟孙悟空结拜,看的就是菩提祖师的面子。这样的兄弟,一般看在老一辈的交情上,只要实力允许,面子里子都会给。当然,你像孙悟空将来要成斗战胜佛的人,天庭和西方佛陀界都混得开的大红人,那就最好不过了。

(四)二次创业路:西天取经团中的侯哥儿三兄弟。

这二次创业,可真不比从前了,孙猴子长大成人了,心智成熟了很多。

十万八千里,九九八十一难,不管功劳苦劳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这哥儿三可以说是荣辱与共,共同进退,最终到达灵山,成就正果金身。孙悟空好叫八戒“呆子”,这八戒也不嘴软,回怼就是“该死的弼马温”,打归打闹归闹,终归是亲兄热弟。

这样的兄弟,共同经历过合伙创业的九死一生,各种磨练,关键是,还真就成就了一番事业。

这是他们共同的美好记忆,弥足珍贵,所以,铁哥们是必须的。八戒要是跟金翅大鹏雕因为争抢供品发生殴斗的话,斗战胜佛就敢抡棒子打大鹏鸟你信不信?八戒是俺老孙的共患难过的兄弟,谁敢欺负他,就是如来的舅舅也不行.,照打不误。

(五)人来熟的朋友:被孙悟空称兄道弟的诸天神佛界各种神仙。

齐天大圣孙悟空大大咧咧,也没个十分规制的礼数,见到玉帝和道祖太上老君称个“老儿”,其他基本都是拍肩膀叫伙计,通通都是所谓的“兄弟”。

这种朋友,看的是齐天大圣这个玉帝敕封的名号,以及如来佛祖的面子,或者将来可能成佛成圣的功名。其实无非就是混个脸熟,在某个饭桌上讲起,说,那个谁谁谁我认识,我们见天喝酒,关系不错。吹吹牛皮,做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如此而已。至于什么深交,完全谈不上,跟兄弟这个词真没什么大关系,朋友也谈不上。

(六)捅刀子的“兄弟”:六耳猕猴。

六耳猕猴跟美猴王孙悟空几乎完全一个路数,一个模版,似乎就是一个娘胎里生的孪生兄弟。一样的神通,一样的兵器,一样的取经目的。

可是,长的最像的六耳猕猴,却是捅刀子的人,想要取而代之,取代美猴王的人。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极致的损友呢?什么叫貌合神离,这就是就经典的解读。

而二郎真君这个和孙悟空那曾经打得难舍难分、你死我活的人,还真就是孙悟空心底唯一可以心灵沟通的精神上的挚友。

其二,重点来了:美猴王孙悟空和二郎神杨戬一对基友之间的柏拉图式精神“恋爱”。

美猴王孙悟空和二郎真君杨戬之间的朋友关系,其实完全符合代表所谓天道的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的观点: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我们说,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呢?怎么样才算是贴心的兄弟?根本地,不是所谓的“有用”,互相利用,当然,朋友嘛,互相帮衬点也是应该的,最为本质的,可以直达内心的,能够触及彼此灵魂的,得以被双方心甘情愿完全认可的,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字,“懂”。——理解万岁。真正的朋友,兄弟,一句话,你啥也别说,我也不用讲,我懂你,懂你的甜,也懂你的苦,知道你的春风得意,也明白你背后的心酸苦辣。不管你来自哪里,将要去向何方,心即理,你的华丽轨迹,在你的心里,也是我的心迹,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岁月流逝,友谊不增不减,海枯石烂,山无棱,天地合。

美猴王和杨戬正是这样一对好基友。

(一)他们有着极其相似的“草根”出身。

孙悟空是个天产石猴,一个石头蛋儿,大小就没爹没妈,跟着花果山野猴们好不容易混大的。

杨戬虽然看起来跟玉帝有点亲属关系,实际比孙猴子都要遭,至少孙悟空没有亲戚看不起他。

杨戬是玉帝的妹妹和人间凡人所生,是人和神仙的“私生子”,没有名份,玉帝老儿脸上都挂不住面子,颜面扫地,作为天庭的大领导,他感觉家教无方,丢死人了。所以,当时的杨戬,有这门亲戚倒还不如没有的好。

(二)他们有着同样的对命运抗争的故事。

美猴王从菩提祖师那里学艺归来,感觉不得了,本事大。可是呢,没成想,被玉帝骗到天庭,不是做养马的弼马温,就是给个虚名叫去看蟠桃园做果农。齐天大圣,名号不错呀,驴粪蛋表面光,实际只给个虚衔,没仙录,没俸禄,说白了,就是光干活,不给薪水。妥妥的当猴耍啊!这样情况下,孙猴子吃你几个烂桃怎么了?——孙猴子心说,王母娘娘的蟠桃也没什么稀罕的,俺启蒙恩师菩提祖师那里可有座“烂桃山”呢!你们天庭所谓的宝贝,在俺老孙眼里就是一堆“烂桃”而已。

结果是,玉帝各种怒,然后各种捉。大闹天宫了。

玉帝对杨戬这个外甥起初也是非常绝情的。他把妹妹镇压到了桃山之下,叫妹妹跟凡人彻底断绝关系,任凭还在襁褓之中的幼儿杨戬自生自灭。

后来杨戬长大成人,劈山救母,显示了无比强大的神通,玉帝无奈之下才半推半就地重新认可了这个外甥。

(三)他们有着惊人相似的自由追求精神。

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他就是个铁骨铮铮不服输的自由精神追求者的形象。

美猴王大闹天宫树立齐天大圣的旗子,他真是要跟玉帝争什么天帝位子,做三界老大吗?非也,无非是说明,这个美猴王骨子里就有着自由逍遥、无拘无束的某种精气神。

大闹天宫是,后来西天取经也是,取经的目的,对美猴王来说,他无非就是要换取一个自由身,这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成佛成圣,好像他还真没什么大兴趣。

二郎真君杨戬,也是如此。

印小天版二郎神

虽然他后来得到了玉帝的认可,还给了所谓的敕封,可是呢,他听掉不听宣,他不去天庭上班,不住琼楼玉宇,高楼大厦,宁可在地界灌江口过活,钓钓鱼,打打牌,自在难得啊!

所以你看,杨戬奉命擒拿美猴王,他们俩实际是在演戏呢!你摸摸我的头,我摸摸你的耳朵,然后是各种变幻,你追我,我赶你,这是打仗吗?逗你玩,真好玩。要不是太上老君砸个金钢琢,他们俩玩得正上瘾呢!杨戬心说,急什么,扫兴;孙悟空则大叫“我们还没玩够呢".

保不准这两位云里雾里,一路都相互诉了多少苦、叫了多少冤,还交流了多少贴心、体己的话。

至于花果山被烧,应该是杨戬的兄弟梅山六圣干的好事,一个是天庭的指令,不得不办,一个是,兄弟的兄弟,可不一定就是你的兄弟了,中间隔着人呢!不管怎么说,杨戬的作用还是有的,梅山六圣也算手下留情了,没有给花果山妖猴们来个断子绝孙。换成别人,比如李天王李靖,那后果可想而知。

这就如同曹雪芹《红楼梦》里的那样,贾府被抄家,忠顺王是抄,北静王也是抄,抄和抄是完全不一样的。按忠顺王的意思,那贾府还不得被抄个底朝天,保不准什么忤逆皇帝的罪名都要无中生有地给搜寻出来,那是要诛九族的;北静王也是来抄,奉命而来,可是呢,走个过场,避重就轻,罚点款,流放,保住了贾家的命。

这点来说,杨戬做的还真算是地道,要知道,这可是在玉帝眼皮子底下做的事情,玉帝和天庭一帮大佬就在南天门外看着呢!兄弟朋友,做到这样,已经很可以了,你还想怎样?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美猴王孙悟空和二郎神杨戬的心有灵犀,惺惺相惜,做朋友,做兄弟,内心的认同,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天南海北,不论彼此都在做什么事情,多大项目,吃草还是啃肉,你,都是我永远的朋友,不忘的兄弟。取经路上偶遇了,杨戬兄弟,啥也不说了,你懂我懂兄弟懂,你好我好,哥俩好。取经回来,咱哥儿俩灌江口见,不醉不归。

二郎神杨戬和美猴王孙悟空是一对好基友,是典型的柏拉图式“精神恋爱”垂范,至于火烧花果山猴子猴孙,那应该是梅山六圣干的,而且也是不得已,实际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留得青山在。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可以一起仰望星空,精神对视的就是,杨戬和孙悟空,正是这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