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跪九叩指什么生肖,南方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2024-06-28 08:11:55 89阅读

三跪九叩指什么生肖,南方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南方的春节习俗

中国地大物博,每年春节,南北的春节习俗有些许差异,下面着重介绍几个南方城市的春节习俗。

三跪九叩指什么生肖,南方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江苏: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淮阴人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也随之逝去。

浙江:

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人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在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萨、大菩萨,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

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之鬼抲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福建:

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海南: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

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金华义乌的朋友结婚?

朋友老婆是金华人,结婚嘛当然要在金华办了,可是金华结婚习俗他却是一点也不知道,就来问我这个百事通了,我也是略知一点点,然后就和童鞋们分享下吧相亲时,浙江金华一带的风俗,女方以蛋相待,倘应允,则以清煮蛋招待,意为团圆;相反,则让吃荷包蛋.小伙子如果中意,可吃一对清煮蛋;不中意,则可不吃.两家同意后,各书姓名,籍贯,三代,名号,官职于贴上,相互交换.待访问属实,男家择日托人向女家送年庚贴,也叫八字贴,并讨回对方年庚,古称问名,近代叫换龙凤贴.然后将年庚放祖宗灵位前占卜或将生辰八字报请算命先生推算,如无相冲相克,再回报女方,女方亦须经过占卜,这叫合婚. 双方同意了婚事,即行订婚,俗称定婚.订婚要行聘礼,聘礼又叫定礼,各地有各地的惯制.古时聘礼用皮帛物品,到汉代始用聘金.后代则财物俱全,视家境定多寡.定了亲的男女则视为夫妻,别人不可再登门求亲. 从订婚到迎娶期间,逢年过节双方要互送礼物.迎娶佳期按属相八字由算命先生卜定. 迎娶前一二日,男方要送女方置办酒席的礼物,女方收礼,必有回情,此时,双方亲友都要送贺礼,贺男方的多为银钱,酒食,喜幛,喜轴.送女方的以物为主,多属衣物,器具及化妆用品,称为送嫁. 婚期前一天发奁,俗称发嫁妆.这一天,女家将嫁妆摆于场院,供人参观,叫摆嫁妆.嫁妆根据财力而定,合欢被,对枕及箱,柜,桌,桶,盆和梳妆台为必备品.旧时富家大户为摆阔气,有将生活用品都备全的,有的甚至将生活和生产资料所需都如数嫁尽,称全房嫁妆,包括山林田产,直至死后的棺木和穷困潦倒而逃荒要饭的提篮,打狗棍,也囊括在嫁妆之内.嫁妆中少不了马桶,俗称子孙桶,桶内盛红蛋,喜果,寓送子之意.送妆,物以抬数计,贫富不一,富者多至百余抬. 娶亲旧时用花轿,有八人抬和四人抬之分.花轿到女家门口,河南南阳等地有女方闭门,男方鸣枪放炮奏乐以示通报,民歌有唱:"吹三阵,打三阵,吹吹亲家开开门"的习俗.姑娘上轿前须用绵绒绞去脸上的汗毛,称开面,并沐浴,梳妆,俗称扮上轿.中午,女方盛设别亲酒宴请贺客和男方迎娶人员. 新娘上轿前要辞别祖宗并向父母行跪拜礼.上轿一般通行由女方兄弟抱或背新娘入花轿.启程时,有哭嫁的习俗,女方父母,兄嫂,姐妹要以哭相送,边哭边诉说一些祝愿的吉利语,认为哭得越凶,女儿越会发子发孙.新娘听到母亲的哭声后,方能应和着哭,表示生离惜别. 到男家,像我国北方,新娘要迈过一只马鞍,然后咬一口苹果,取平安之意. 拜堂要行三跪九叩礼,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后夫妻互拜,俗称拜天地.拜毕送新娘入洞房,不过她的脚不得踏地,要以麻袋,席,蒲团之类铺地,边走边铺,前后接替,称之传袋,即传代.

有哪些关于结婚的民俗?

关于民间结婚的民俗,各地也有所不同,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但是基本是大同小异,结婚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所以在以前对这个非常重视,形式也是比较复杂多样,各地这种婚俗都已经成了一种民间非物质文化。

定婚以后,选定迎娶的日子一般要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选定迎娶日子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 一般在出嫁前一天,女方 “送嫁妆”到男家。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 晋南襄汾一带,在女儿出嫁前夕还有“踩花堂”的习俗。一般是由女方派两名能言善辩的妇女,打着喜字灯笼,提着小箱子,抱着个瓷娃娃,在夜里二、三更天到男方家中去。进了新房后,女婿取出箱子里的镜子照照脸,意为新郎、新娘见面;来人在瓷娃娃两腿之间洒点水,意为贵子洒尿。然后,男方再给来人些喜钱,并把她们恭恭敬敬地送走。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轿子不能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太谷一带称陪伴新郎的人为“吃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 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

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总之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改套红棉袄,现在一律改穿时装。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新娘未出轿之前,雁北平鲁一带要由婆婆为她搽点粉,名为“添胭粉”。随后新郎手捧古书——《春秋》或《礼记》,和引亲先生到轿前迎接新娘。新娘头蒙红盖头、又叫“遮头红”,手捧内盛米、谷等物的“宝壶”,由引亲先生抛撒五谷开路,与新郎脚踩红毡,步入院中。翼城、曲沃一带负责“添胭粉”的是女方的伴娘,搽好脂粉后,新娘怀抱柳斗、桃技、历书、秤或辐条、铜镜、铜锁、箭等镇物,由“扶女嫂”左右扶出。随即以红绫一条,让新郎、新娘各执一端,男先女后踩着红毡相随人院,名为“牵红”。有的地方由司仪迎轿唱喜歌,祝愿夫妻美满幸福。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雁北大同一带,拜堂时新郎拜,新娘却不拜,与常俗不同。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晋中、晋南等地,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还要在门口贴喜联,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忻州等地,洞房门头还要挂一个面塑兔子。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灭,俗称“长命灯”。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晋中、晋南的一些地方,则把弓箭悬挂在墙上。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镇压,就会出现异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 晋中祁县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压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盖头红”,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动手脱去新娘脚上的新鞋,为她另换一双。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规矩,受婆家约束。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还要用梳子象征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这位女子从今以后成为他的媳妇了。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 jin谨)礼”。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山西各地风俗稍异,雁北平兽一带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称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闻喜等地则衍变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

新婚之夜,晋南一些地方还有“踩四角”的习俗。新郎拉着新娘在炕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踩时,还要有人在旁边念诵赞语:“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护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两个常好着……” 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甚古,《汉书》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汉书》,《地理志》)闹洞房习俗风行的原因一是可以消除男女双方的距离和陌生感,协调俩人之间的紧张气氛,融洽感情。再者,热闹是中国人生活的美学理想,闹洞房正是臻于此境的手段。热闹了才能形成喜事喜庆的氛围,闹是一种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欢腾与兴旺发达的象征。

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定阶段 山西各地,在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一早,新娘要拜谒公婆和家族中的长辈,家族中的平辈和晚辈也要来见新娘,俗称“分大小’或“见大小”,其意义是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临猗一带,男家还要引导新娘拜见街坊邻里,各家老少一拥而出,围观新娘,称为“拜巷”。浮山等地则称为“串村子”。岚县一带则在新婚当天拜堂之后举行,名为“吃过街饭”。一般是由男方本家或邻里请新娘到家里象征性地吃一点饭。各家要事先准备好座席和饭食,并在大街上迎候。新娘由“大戚”(即迎亲、送亲的亲友)各二人陪同,当地非常重视这一习俗,一来是让新娘认一下本家、邻里,便于日后往来;二来显示婆家的人缘。请过街饭的越多,主家越高兴。事后,婆家都要给请过街饭的人家送谢帖,以表谢意。 婚后第三天,山西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暖女”的古老习俗。这一天,女方父母拿着点心、烧饼来看闺女,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吃不饱饭饿着。翼城一带称为“看三日”,沁县等地则叫做“打听三天”。 新婚夫妇婚礼后要双双回女方家省亲叫做“回门”,这种习俗流行于山西各地,只是时间不一,有在婚后第二天的,有在婚后第三天的,也有在婚后第六、七、九、十甚至十二天的,因地而异。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在太原、大同等地,还有“住对月”的习俗,婚后满一个月,新媳妇要回娘家住够一个月才返回婆家。晋中等地在新婚夫妇回门时还要举行新郎会见女方亲族的“会亲”仪式。晋南一些地方则是婚后第三天或第十天,在男方家中由新婚夫妇主持家宴,款待双方父母和双方亲友。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双方的姻亲关系才算正式确立,得到公认。 总观山西婚姻礼仪,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讲究红火热闹。比如婚礼的色调以红色为主,鼓乐喧天,鞭炮连声,闹洞房等等把喜庆气氛渲染得火爆热烈,无与伦比。 二是希望新婚夫妇婚后丰衣足食,平安吉祥。如新娘下轿要跨越火盆、新郎、新娘绕“旺火”,表示驱除邪恶,象征新婚夫妇婚后日子越过越红火。闹洞房撒喜果,撒七彩纸屑,“撵白虎”,洞房里放斗,斗里放五谷、铜镜以避妖镇邪,无不寄寓着人们的美好祝福。吃“同心结” “合欢饭”等,表示共同生活的美好开端。 三是希望新婚夫妇多子多福。婚礼上都放枣子、石榴,即“早子”,早生贵子;籽多,祈愿多子。 随着时代的前进,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不仅由繁趋简,而且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迷信的、丑陋的陈规旧俗从婚礼中消失了,一些健康、活泼的新风尚逐渐推广开来。

现在办事都是在饭店里吧,也没有什么事了,反正来了吃吃了就走。

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有多少?

太上皇,也称太上皇帝,通常是皇帝退位或当朝皇帝父亲的头衔。历史上,除了部分被迫退位的皇帝之外,内禅的皇帝大多都能获得“太上皇”的称号,而除了个别皇帝外,太上皇大多没有实权。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太上皇呢?事实上多达26位,分别来介绍一下。

秦庄襄王嬴楚: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为质,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亲国国君,但在位仅仅三年之后,便于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病逝,享年35岁。其实严格来说,秦庄襄王嬴楚并不算是太上皇,因为其生前并未称帝,生前也并未称太上皇,其太上皇的称号是秦始皇称帝后追尊的。不过,子楚的确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太上皇称号的,还是将其在此列出。

汉朝刘太公:唯一没做过皇帝的太上皇,第一位在世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刘太公乃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其最初一直在家乡务农,后在彭城之战中与刘邦的妻子吕雉一起被项羽俘获,落入敌营成为人质。直到前203年,楚汉鸿沟议和,项羽这才将刘太公和吕雉送还刘邦。

刘邦称帝之后,五天朝见刘太公一次,如同普通父子之间的礼节一样。后官家告诉刘太公“天无二日,太公虽贵为皇帝之父,实为人臣,不能让皇帝对他拜见”。于是,此后刘邦再来拜见,刘太公便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大惊,知道原因后便将其尊为太上皇。

于是,刘太公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从未做过皇帝的太上皇,也是第一位在世时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终年64岁。

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中被尊为太上皇

司马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晋怀帝司马炽的异母兄。泰始三年(267年)正月,九岁的司马衷被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四月二十日,司马炎去世之后,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

传说,司马衷是个傻子皇帝,痴呆不能任事,结果导致皇后贾南风与太傅杨骏争权,之后贾南风消灭杨骏家族,开始大权在握。元康九年(299年),贾南风废黜司马遹的太子之位,并于次年将其杀死,“八王之乱”至此拉开序幕。赵王司马伦假造诏书废杀贾南风,自领相国,恢复原太子的地位,司马遹之子司马臧被立为皇太孙。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篡位自立为帝,司马衷被奉为太上皇,皇太孙司马臧被杀。

而晋惠帝司马衷最终也死在了“八王之乱”时期,于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307年1月8日)夜于洛阳显阳殿突然驾崩,终年48岁(传闻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

后凉太祖吕光: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太上皇

吕光乃是前秦太尉吕婆楼之子,初为前秦将领,曾率军征服西域,“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崩溃,吕光于是回军消灭凉州刺史梁熙,入主凉州。麟嘉八年(公元396年)六月,吕光即天王位,国号后凉,从而建立了十六国时期的后凉国。

龙飞四年(399年)十二月,吕光病重,为避免诸子争位,于是先传位于嫡子吕绍,自称太上皇,并以吕纂为太尉,吕弘为司徒。同年,吕光病逝,终年63岁。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第一位退位后仍有实权的太上皇

拓跋弘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长子,于太安二年(456年)正月被立为太子,其父拓跋濬去世之后,拓跋弘登基为帝。

拓跋弘在位期间崇文重教,兴学轻赋,喜玄好佛,不知道是不是太过信佛,拓跋弘竟然根本不愿做皇帝,经常有出世之心,因而皇兴五年(471年)八月,便打算将皇位禅让给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但因群臣反对只好作罢。然而群臣的劝阻并未使得拓跋弘死心,同年八月二十一日,献文帝便下诏传位于皇太子拓跋宏,后因太子年幼,因而献文帝得以上尊号“太上皇帝”,代为处理国事。因此拓跋弘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位后仍有实权的太上皇。

不过,拓跋弘虽然屡有出世之心,但其作为皇帝还是比较合格的,倒也颇有一些建树。承明元年六月辛未日(476年7月20日),拓跋弘离奇驾崩于永安殿,年仅二十三岁。

北齐武成帝高湛:为“应天象”传位于太子

高湛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高演病重,为避免儿子惨遭屠戮,于是传位于弟弟高湛,高湛逐成为北齐第四任皇帝。

高湛在位期间,宠信奸佞宵小,淫乱于朝廷之上,并肆意诛杀宗室以及大臣。一时间,朝政混乱,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北齐国势因此转衰。清河四年(565年)三月,因有彗星出现,太史官称这是除旧布新之象,当有新皇帝出现。武成帝为了“应天象”,于同年四月二十四日传位于皇太子高玮,自为太上皇帝。

天统四年(568年),因被酒色掏空身子,武成帝在邺宫乾寿堂去世,时年三十二岁。

北齐后主高玮:兵败逃亡期间退位

高湛在“应天象”传位后,高玮成为北齐第六任皇帝。在位期间,这位仁兄继承了“禽兽王朝”的“优良传统”,任用奸佞,荒淫无道,诛杀兰陵王高长恭、丞相斛律光,自毁长城,北周已经摇摇欲坠。

武平七年(576年)十一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东征,高玮率兵抵御,结果北齐大败,邺城被攻破。高玮扔下军队独自逃走之后,高延宗被拥立为帝,但随后兵败被俘。于是在同年十二月二十日,高玮传位于高恒,自己退位为太上皇帝。

高玮一路逃窜,到达青州后打算投靠南陈,但被手下高阿那肱出卖,在青州以南的邓村被北周将领尉迟纲擒获,后被宇文邕封为温国公。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高纬被诬告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高纬、高恒与高延宗数十人,不分老少全部刺死。

北周宣帝宇文赟:为沉湎享乐而退位

宇文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长子,于建德元年(572年)被立为太子,宣政元年(578年)北周武帝去世,宇文赟继位为帝。然而其在位期间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修宫殿,滥施刑罚,监视大臣言行,导致北周国势日渐衰落。

大成元年(579年),为了更好的沉湎享乐,宇文赟传位于长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实际相当于太上皇),此后便长居于“天台”沉湎享乐,并于全国大选美女充实后宫,由于纵欲过度,宇文赟健康情况迅速恶化。最终于大象二年(580年)病逝,年仅二十二岁。

隋炀帝杨广:李渊遥尊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嫡次子,初为晋王,后在与太子杨勇的竞争中胜出,被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杨坚病逝(存疑)后,杨广继位。在位期间,也算颇有作为,但却因滥用民力而引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天下迅速陷入战乱。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隋都大兴。十一月十六日(617年12月18日),李渊拥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杨侑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不过是李渊扶立的傀儡。只是夺位称帝的时机尚未成熟,李渊才未敢贸然行动而已。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变之后,杨广被宇文化及叛军所弑。

唐高祖李渊:玄武门事变后退位

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出身关陇李氏,本为北周唐国公李昞之子。晋阳起兵后先是拥立杨侑为帝,隋炀帝杨广被杀后,迫使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并通过南征北战最终一统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后,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不久传位,自称太上皇。此后,李渊先是在太极宫生活,后于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搬至大安宫生活。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终年69岁。

圣神皇帝武则天:神龙政变后退位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女帝,本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先后两次入宫,先为唐太宗才人,后为唐高宗昭仪,“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因唐高宗常年身体不好,逐出现“两圣临朝”的局面,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才,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期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实际上的太上皇)。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终年八十二岁。

唐睿宗李旦:为避免同室操戈退位

李旦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同母弟。早在武则天建立武周之前,因为唐中宗被废,唐睿宗曾短暂成为皇帝。武周建立之后,被降为皇嗣,囚禁于宫中。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李显崩逝(另说被韦皇后毒死)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李旦再度成为皇帝。

唐睿宗在位期间,势力大增的太平公主由幕后走到台前,大肆干预朝政,并与皇太子李隆基争权。为避免矛盾激化,最终出现同室操戈的情况,李旦于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皇太子李隆基,称太上皇,但仍一定程度掌握朝政。直到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先天政变”爆发之后,太平公主集团被诛灭,李隆基这才全面掌握朝政。

开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老子之父李敬:唐玄宗李隆基追尊

李敬,嬴姓李氏,名敬,又名“李乾”,乃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父亲。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唐玄宗李隆基下诏:追尊李敬曰先天太上皇(全称“大唐先天太上皇帝”),其妻益寿氏为先天太后。

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时唐肃宗李亨遥尊

李隆基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又称李三郎。唐睿宗禅位后继位,“先天政变”爆发后,太平公主集团被灭,李隆基开始全面掌握朝政。

李隆基在位初期,倒是颇有一番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然而,在位后期却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笔。

安史之乱爆发后,因叛军迅速逼近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和一众大臣逃往蜀地避乱,结果在马嵬驿发生政变,太子李亨联合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也被逼死(存疑)。之后,唐玄宗一行继续前往蜀地,太子李亨则率人北上灵武。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遥尊父亲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载(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被幽禁于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此后,唐玄宗不再过问政事,晚年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

燕光烈帝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后尊为太上皇

安禄山本为胡人,早先随母亲在突厥部落生活,其母后改嫁给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后因族破离散,安禄山和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归附唐朝,后逐渐成为唐朝大臣。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发动“安史之乱”,严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大燕。然而,由于安禄山身体肥胖,全身长满块状毒疮,导致其变得极易动怒,大臣庄严便曾遭到抽打,这让庄严怀恨在心,意图干掉安禄山。

之后,庄严、李猪儿和安庆绪等合谋刺杀安禄山,之后庄严向外宣告,说安禄山传位给晋王安庆绪,并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

唐顺宗李诵:中风后禅位

李诵是唐德宗李适长子,于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太子,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李诵驾崩,太子李诵继位。

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担任多年储君的李诵,因心理极端忧郁而身体状况不佳,结果这一年突然患上中风,竟然失去了语言能力。结果,因为担忧儿子的病情,唐德宗李适的身体也开始迅速恶化,终于次年一命呜呼。

李诵继位之后,虽然因身体状况不佳而无法顺利理政,但却通过任用翰林学士王叔文等进行革新,这大大触及了宦官势力。因此,在位仅仅186天的唐顺宗,便在宦官俱文珍等的胁迫下禅位于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此后便爆发了“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派被尽数放逐。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去世,至于去世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

唐昭宗李晔:宦官发动政变被迫退位

李晔为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初封寿王,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病危时,群臣因唐僖宗的皇子年幼,拟立皇弟吉王李保为嗣君,但宦官杨复恭却拥立寿王李晔,后经唐僖宗恩准,李晔逐成为储君,并最终继位为帝。

唐昭宗继位之后,倒是尊礼大臣、励精图治,希望能够恢复国力。即位之始,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发动平定四川陈敬瑄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最终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也令中央禁军折损大半,导致宣武节度使朱温崛起,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在唐昭宗在位后期,他的皇位已经是名存实亡。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因为唐昭宗酒后砍杀宫女,王仲先联合左军中尉刘季述、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人挟宰相崔胤等召百官署状同意,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将昭宗及何皇后锁进少阳院,迎立皇太子李裕为帝,以昭宗为太上皇。

卓某:一个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太上皇

卓岩明本为五代十国时期雪峰寺的僧人,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三月,李仁达杀死王延政的儿子王继昌后,想独自控制福州,又怕人心不服,因而立一向被人敬重的卓岩明为帝。卓岩明后派人迎接他父亲于莆田,尊父亲为太上皇。

宋徽宗赵佶:为抵御金国南下传位太子

宋徽宗赵佶为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哲宗病逝无子,太后向氏于同月立赵佶为帝。宋徽宗在位期间,北宋国力日渐衰微,而金国则崛起于北方。

宣和七年(1125年),金国灭辽后南侵,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于是,宋徽宗下诏,传位于太子赵桓,先被尊为教主道君皇帝,后又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靖康之难”爆发,宋徽宗与宋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受尽屈辱。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

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由下诏退位

赵构作为南宋开国皇帝,本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南渡后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在位初期,尚能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后又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赵构退位后,只在偶尔时干预一些政事。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赵构病死于临安行在的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

宋孝宗赵昚:主动禅让

赵昚乃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因宋高宗赵构禅位而继位为帝。继位之初也曾发动“隆兴北伐”,一度威慑中原,后因主将不和、军心涣散而遭遇战败,宋金又达成和议。

隆兴北伐失败后,赵昚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赵构崩于德寿宫中,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赵昚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赵昚禅位于赵惇,是为宋光宗,自称太上皇。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初九,赵昚在重华殿病逝,终年六十八岁。

宋光宗赵惇:被迫退位

赵惇为宋孝宗赵昚第三子,后经赵昚禅让继位。赵惇继位之初,确有革故鼎新之意,能听取臣下谏言,也裁汰了一些不肖者。但他“宫闱妒悍”,惧内心理严重,以致后期荒废朝政;又听信谗言疏离太上皇赵昚,引起南宋的政治危机。

赵惇在位五年,“乾淳之治”的成果渐消,南宋开始由盛转衰。由于在储君问题上的分歧,宋光宗赵惇与父亲赵昚关系出现裂痕,最终爆发“过宫风波”,导致宋光宗赵惇患病,且病情不断加重。随着光宗病情的恶化,政局也开始动荡不安,群臣再也无法容忍这个疯子皇帝。

绍熙五年(1194)七月,赵汝愚、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宋宁宗登基后,尊光宗为太上皇,皇后为寿仁太上皇后,移驾泰安宫。庆元六年八月辛卯日(1200年9月17日),光宗在寿康宫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西辽襄宗耶律直鲁古:被俘后被迫退位

耶律直鲁古是西辽仁宗耶律夷列次子,西辽仁宗去世后继位,因其尚年幼,由其姑母耶律普速完(承天后)摄政。崇福十四年(1178年),承天后遇刺身亡,直鲁古正式即位,改元天禧,称菊儿汗(也称葛尔汗、古尔汗)。

耶律直鲁古在位前期记载较少,但其在位后期西辽国已经是江河日下,西辽的附属国花剌子模和撒马尔干等与乃蛮部汗屈出律相呼应,进攻西辽,西辽不敌,一步步走向没落。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耶律真鲁古外出游猎时,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强迫其让位。屈出律取西辽政权后,尊直鲁古为太上皇。耶律直鲁古后于1213年病逝。

西夏神宗李遵顼:内外逼迫之下退位

李遵顼乃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彦宗之子,1203年,参加廷试考中状元。1211年8月12日,李遵顼废襄宗李安全自立,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一位状元皇帝。在位期间,其全盘承袭襄宗依蒙抗金的自取灭亡政策,导致百姓民家破人亡,民怨四起。

1223年12月,李遵顼在蒙古的威逼下,又在朝内反对声中不得不宣告退位,传帝位给次子德旺,自称太上皇。公元1226年5月,正当蒙古军攻陷西夏河西诸城之际,李遵顼病死,终年64岁。

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后被遥尊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朱瞻基驾崩后,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因年纪尚幼,由贤臣“三杨”和太皇太后张氏主政。然而,随着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其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也先南下入侵,明英宗在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但因王振的错误指挥,结果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六十余位随行大臣被杀,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

明英宗被俘之后,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经太后准许,明代宗朱祁钰即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英宗被释放回京后,却被代宗囚禁于南宫。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明英宗朱祁镇第二次称帝。虽然明英宗在政治上有不足之处,但其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年仅37岁。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中国最后一位太上皇

弘历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第四子,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所熟知的皇帝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其在位期间虽然被称为“康乾盛世”,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而清朝也正是从此开始由“康乾盛世”转向“道咸衰世”。

乾隆六十年(1795年),为了不超过祖父圣祖康熙帝在位61年的纪录,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尊为太上皇帝。不过,乾隆虽然退位,但仍然大权在握,直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

两家红白事同日子?

肯定是让白事先走咯,难不成还要跟一个死人挣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