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传承,为何如此强大?
图腾传承,为何如此强大?
为什么潮汕宗族如此发达?为什么在北方宗族结构基本瓦解殆尽的今天,潮汕依然能将宗族发扬光大?潮汕宗族到底给潮汕人带来了什么?其实,当代潮汕宗族的繁盛,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深远的历史传统于今日再现。
1.多难兴宗族
需求驱动市场。历史上,潮汕宗族这一“产品”的出现与兴旺,全赖民众在苦难现实中的呼唤。
唐朝以来,潮汕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海上贸易门户,拥有柘林湾、程洋岗、樟林港等近十个良港。海运和贸易的发达,让恩格斯也赞叹“汕头是远东地区唯一一个具有商业性质的城市”。
而哪里有商船,哪里就有海盗。明朝初年,中国的东南沿海出现了兼职海盗。官兵来查,他们变身渔民,曳舟捕鱼,老实巴交;官兵一走,他们化身海贼,明火执仗,凶神恶煞。到了晚明,海上掠夺成了不少人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
当时最著名的海盗组织——林凤海贼团,全盛时期有三百条船,逾四万人,战斗力爆表。1574年,他们甚至打下了西班牙殖民者的菲律宾总督府,堂而皇之安营扎寨。
潮汕人饱受海盗之害。1552年,潮州有95万人。翌年,海盗起兴,于随后二十年间大举入侵18次。1574年,潮州人口暴降至71.25万,减少了四分之一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普通人单枪匹马,面对成群结队的海盗毫无还手之力。想要自保,唯有团结。在国家海防不牢、安保市场空白的古代,建立在血缘上的宗族成了组织这场人民战争的天然力量。在宗族的动员调度下,反海盗战斗紧锣密鼓地展开。
以宗族为单位的防务收效甚大。《潮州府志》载:“古时大乱……初穴洞山楼,苟存生命,后遂有负固(村寨)者,往姑不论……”。1630年,潮汕地区的人口又重新达到95万,在人如草芥的乱世中,年均增长率竟有5.2‰。
凭宗族庇护幸存下来的潮汕人,自然牢记团结宗族这一最要紧的生存策略。
16世纪后叶,大规模海盗危机解除,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人口的增长,这时潮汕人开始面临新的困境——耕地不足。
学者黄挺根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得出这一时期潮汕的整体人口增长速度达到了9.1‰。到1812年时,潮汕一地容纳了221万人,比清初翻了一倍还多。
但潮汕的耕地远不能满足剧增的人口。明清史专家郭松义推算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8亩;但位于两广丘陵的潮汕,多山坡低谷,人均耕地只有3.4-3.7亩,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紧缺的耕地自然引起鹬蚌相争,潮汕的富商大贾甚至政府军队与民争利,囤积田地高价出租,以致大量底层民众无地可耕,无粮可食。于是,潮汕人打响了以土地为核心的争夺战,宗族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宗族为土地纠纷提供了调解的场所。不管是自家的牛被强占,还是地被强占,亦或是牛和地一起被强占,当事人都能“由亲友耆老和解”。如不成则“诉诸各房分祠”,交由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处置,再不成还能求助于叠绳堂——宗族间长老联合会议。
另一方面,当土地矛盾激化,言语调和不得时,宗族变身武力取胜的坚实后盾。宗族为争地械斗出人出钱,做好“战争”的动员和后勤。
《豪山陈氏族谱》中着重记载了某次争地械斗中死去的40多人,并在其名字后加上简单的事迹介绍,比如“ 御敌为父卒贼”、“捍寨武勇奋举”、以及“守寨杀贼,以戕其躯”等。
宗族的努力最终让粮食危机得到了缓解。到清代中期,尽管人口依然爆炸式增长,但潮汕已经摆脱粮食危机,并大宗出口稻米。明代嘉靖年间,揭阳县共有耕地616350亩,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实际耕作的土地已有656173亩,人均耕地面积也达到了15.6亩,一洗不及平均的前耻。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潮汕人利用宗族抵御外部风险,安全地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天灾人祸。但没想到,潮汕宗族本身却遭遇了最严重的一次危机。
二十世纪中叶来临,族权变成了“ 压迫中国人民的四大权力体系之一”。宗族被当作“一种地方势力、富人的腐败政权工具、迷信和封建习俗的阵地以及反抗政治权威的势力”。
秉承这一理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解放区的宗族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宗族浪潮,潮汕地区自然不能幸免。
据广东省土改委员会统计,建国时,潮汕地区60%以上的耕地由宗族所有,33%的土地是专作族产的公尝田。经过一轮土改,潮汕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耕地大平均,人均亩数为:地主0.68亩,富农1.16亩,中农1.01亩,贫农0.93亩,雇农1.03亩。
但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宗族历史,会发现潮汕、福建和江西部分地区的宗族顽强地活了下来,而北方地区的宗族基本都灭绝了。潮汕宗族究竟有怎样的生存秘诀?
事实上,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和经济改造,并没有彻底清除潮汕根深蒂固的宗族意识。在建国后火红的三十年中,潮汕的宗族之火并未熄灭,只不过转如地下,保存火种。
数量可观的族谱在60年代销毁古物的风潮中逃过一劫,同时在宗族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祭祀仪式也保存了下来。
宗族长老还自己当起了村里小官,学者黄挺在60年代下乡住到林姓的单姓村,发现每两年一换的大队书记和队长就由该姓的三个房头轮流担任。同时,他也观察到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比如处理邻里矛盾,商讨购置农机等,代表官方的干部通常不如曾担任宗族长老的人有威望。
南北宗族复兴程度的差距可以从政府管制的严宽上找到原因:北方靠近中央,宗族不敢造次;南国天高地远,国家权力有着许多不及的角落。文化上的宽严不一,注定了北中国的宗族不会恢复到历史上的顶点。
因此,改革开放后,政治解严、经济解冻,潮汕宗族再度繁荣也就不奇怪了。事实上,潮汕宗族复兴很大程度上有赖政府在其起跑阶段的巨大助力。真是衰也政府,兴也政府。
潮汕的华侨资源极其丰富。1911年时就有294万潮汕人在异国经商,建国前部分宗族约有2/5的成员在海外生活。
八十年代伊始,当地政府为了吸引海外的潮汕人到大陆投资,便改变口径,不再将华侨称作帝国主义的特务和间谍,而是亲切地唤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政府将血浓于水的宗族纽带当作宣传工具,号召潮汕华侨回乡探亲,让他们在亲情上头时一激动给家乡带来外汇和投资。1997年,普宁市的颍川源流研究中心华侨福利会就在这一背景下诞生。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潮汕地区的政府允许了潮籍侨胞与故土宗族的“重修旧好”。这在九十年代的民间掀起了复修族谱、再建宗祠的热潮。
华侨对宗族兴起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尽管北中国的宗族在古代同样繁盛,建国后和潮汕一样遭到政府打压,但北方宗族把鸡蛋都放在国内这一个篮子里,没有在海外留下备用种子。所以,当九十年代潮汕华侨络绎不绝地寻根祭祖,引发攀亲认戚的狂潮时,北方大地一片死寂,没有人来唤醒北方人的宗族意识。
3.跟着宗族有肉吃
不过写到这里,我们还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为什么潮汕人要抱着宗族不放?
要知道,无论是海盗的骚扰、土地的战争还是政府的管控,多灾多难并不足以解释潮汕宗族为什么能够留存数百年之久。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宗族这一共同体本应该彻底瓦解。
事实是,潮汕人意外发现了宗族最核心的作用:做生意。宗族不仅帮潮汕人解决了海盗问题、温饱问题,还帮他们铺就了经商致富的小康路。
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1860年,潮汕成为新一批开放口岸,他们围绕在宗族旁侧,以家庭企业的形式激活了经商技能。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
“字”可以说是古人名字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其实很多人都会把古人的“字”和“名”弄混。比如王昭君的名并不叫“昭君”,而是叫“嫱”,“昭君”其实是王嫱的字。还有项羽的名并不叫“羽”,而是叫“籍”,“羽”其实是项籍的字,再如屈原名并不是叫“原”,而是叫“平”,“原”其实是屈平的字。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三国演义》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名”和“字”以上是我摘自《三国演义》的一段故事,在这里“玄德”就是刘备的字,“景升”就是刘表的字,“伯符”就是孙策的字,“季玉”就是刘璋的字。那么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字”在古代就是名的一种延伸,指的是在本名之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古代凡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有说出嫁的时候),且稍微有点地位的都会被赐予“字”(这是“字”的一大作用,那就是象征着成年)。那么为什么古人在成年后要取“字”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礼”和“仪”,也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而在中国历代的典籍当中,也不止一次的提出“礼”和“”仪”的重要性。如《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亦如《礼记》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也就是如此,在古代“名”一般情况下都是用于自己谦逊的自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亦或者平辈之间在非常熟悉的情况下的互相称呼。在多数情况下,如果不是以上的情况,直呼对方的“名”是一个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会让人十分的厌恶,也会让人觉得这是瞧不起他的行为。
亦如刚才所列举的那个《三国演义》的故事,曹操之所以会不向刘备那样用“字”来称呼刘表、孙策等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曹操瞧不起这些人,他认为这些人根本就不值得重视,不然曹操也不会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话。
也就是如此,在古人的心里,你一旦在外人面前用“名”来称呼我,亦或在他人面前用“名”来称呼某个人的话,那么基本上他就会认定你瞧不起他,亦或者这瞧不起那个人。可是就算这样,古人也避免不了要与外界的人联系啊!但是在交往的过程中又不能用名,那该怎么办呢?
于是聪明的古人就为此创造了“字”,而这个“字”就是专门用于在社交活动所用,它代表的就是“尊称”。也就是如此,这样即使是不太熟悉的人,亦或刚认识的人,在称呼上就不会那么尴尬,因为可以用“字”来称呼。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先秦时代“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身份的象征。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贵族才能用“字”,说白了它就是上层贵族专享的东西,平民百姓是无权使用。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看西汉初期的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开国功臣是没有“字”的,比如韩信、樊哙、萧何、陈平、周勃和灌婴等。他们之所以没有“字”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成就丰功伟业之前,是最底层的百姓。
而反观刘邦的另外一个功臣张良,他是有“字”的,他字“子房”。他有“字”的原因就是因为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的祖父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国相。也正是如此,张良才有“字”。所以实际上在秦汉之前,“字”其实就是贵族拥有的东西。但是也正是因为西汉初期的这些开国功臣都不是之前的贵族,所以到西汉之后,“字”就不再是贵族的东西,普通百姓人家也都开始使用“字”。
同时“字”一般有一言字和二言子,最多不超过二个字。一言字有屈原字原、项籍字羽、陈胜字涉等。二言字有颜回字子渊、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等等等。当然这些字虽然在字数上有些不一样,但是在用法上却是一样的。
在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要连起来用的时候,是“先字后名”。如孔子的祖先“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又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而后到了汉朝之后,当名和字要连称的时候,就是“先名后字”。如孔融文举、曹操孟德、孙权仲谋、刘备玄德等。当然到了后来,民间大多数的人都喜欢用姓+字来称呼,比如曹操就是曹孟德、孔融就是孔文举、刘桢就是刘公干等。
同时我们上面也说了,在古代“字”是用来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那它是否跟古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一样,是有迹可循的呢?这里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由于“字”不像“庙号”和“谥号”那般就是皇帝专属的东西,它是全国百姓都能使用的,所以我们无从去得知它的规律到底如何。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从那些名人的“字”来总结的话,其实这又是有一点规律可循的。如字中出现“伯仲叔季”这四个字,那么基本上可以认定他们是按照家中兄弟的排位来取的,最典型的就是孙坚的四子,老大孙伯符、老二孙仲谋、老三孙叔弼、老四孙季佐。亦或孔子的字“仲尼”(孔子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
大多数情况古人取的“字”大概有以下几种取法。其一字和名意思相同。如屈平,字原,广平曰原。颜回,字子渊,回水曰渊。张衡,字平子,平通衡。其二字和名相辅相成。如梁鸿,字伯鸾,鸾和鸿都是飞禽,互为辅助。陆机,字士衡,机和衡都是北斗的星名,互为辅助。陈琳字孔璋,琳和璋都是玉石制品,互为辅助。
其三字和名意思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亮,晦是黑。刘过,字改之,有过能改善莫大焉。王绩,字无功,有功乃绩。其四字和名出自同一段话。如许干,字伟长,《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于谦,字廷益,《尚书》曰“谦受益。”。
其五字乃是名的延伸。如李白,字太白,太白就是白的延伸。丘锡,字永锡,永锡就是锡的延伸。当然以上对于“字”规律的解释并不是完全的正确的,毕竟“字”乃是万民所用,所以很难真正的去找出规律,这里只能简单的解释下。
为什么感觉四川三星堆挖掘出来的地下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巨大差异?
四川三星堆目前正在开展再次发掘工作,截止到2021年3月22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从6个“祭祀坑”重新发现,并已出土了500多件珍贵文物,再次出土了包括人像、神兽、金器、玉器、青铜器等,包括奇特的黄金面具,体量巨大的顶尊铜人像,大量的整根象牙,神鸟图案金簿片,其中3个坑中发现有象牙,4号坑中发现一根重达100多斤的象牙,5号坑中发现了大量金簿片。
三星堆青铜面具目前,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将会有更多的文物出土。三星堆的发掘也逐渐揭开了人类远古文明的历史的面纱。
由于在1986年第一次考古发掘中,三星堆1、2号祭祀坑时出土了几件青铜面具,脸形酷似影视中的“外星人”,有着奇特的耳朵、凸出的眼球、夸张的咧嘴。于是有人说:是外星文明吧。
鸟形金簿片三星堆文明确实与中原殷墟文明、浙江良渚文明有些差异,但从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来看,三星堆文明虽然与中原文明有差异,但总体上是一统的。
太阳神鸟一、三星堆在哪里?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36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通过考古发现,三星堆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文物二、三星堆发掘情况?在1929年首次发现,1934年开始考察,1986年开始三星堆的1、2号坑的发掘,发掘出人头像、人面具、金属等约5000件文物。其中青铜面具,非常独特。随后建立了三星堆博物馆,并进一步进行考古准备工作。2021年3月,我国再次对三星堆进行考古发掘,即对编号3、4、5、6、7、8等6个坑进行发掘。
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三星堆让世界瞩目,成为20世纪乃至21世纪最大伟的考古发掘,被网友称为继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世界第九大奇迹”。
金权杖三、出土的珍贵文物有哪些?三星堆出土了文物已达5000件,7、8号坑目前仪器探测其金属含量非常高,推测还有大量的金属有待发掘。
三星堆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是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三星堆文物四、三星堆文明仍然是中华文明的内涵
河南安阳的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先后出土甲骨文约15万片。发掘出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殷墟是殷商王陵所在地,主要是陪葬墓、祭祀坑与车马坑,共有2000余处,并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王陵的东边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为最大的鼎器。东区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坑内有不少人、畜骨架,是殷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地,现辟为M260展厅。
三星堆发掘现场良渚文化是中国浙江钱塘江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
三星堆发掘现场三星堆发掘的主要是祭祀坑,出土的文物也是以祭祀品为主。除了金属面具,顶尊铜人像,还有鸟、鱼神兽图案。
其中,金属面具有些夸张,乍一看“外形”不像中原人,但其脸型,还是方形,属于四川人的脸形,只是眼睛大得有些夸张。
此外出土的大量的人像,青铜器、石器、陶器,与殷墟、良渚发掘的有相同之处,鸟兽图案也相似,特别是有龙形图案。因此,三星堆文明仍然是中华文明的一脉,有异同,但仍为一统。
三星堆出土文物目前,三星堆还没有发现文字和铭文,出土大量象牙之谜也有待解释。
非遗物质文化内容?
非遗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和传统手工艺等方面。以下是非遗物质文化的一些内容:
1. 传统音乐和舞蹈:包括京剧、昆曲、豫剧、评剧、秧歌、广场舞、葫芦丝、二胡等传统音乐和舞蹈。
2. 传统戏曲艺术:包括昆曲、京剧、豫剧、评剧、越剧、黄梅戏、秦腔、河北梆子等。
3. 社会实践:包括传统中医、中药制作、民间针灸、太极拳、气功、武术、传统民间婚丧嫁娶等。
4. 传统手工艺:包括中国结、刺绣、木雕、陶瓷、剪纸、剪贴、景泰蓝、金银织锦、蜡染、扎染、漆器等。
5. 节庆活动: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清明节等传统节庆活动。
6. 传统美食:包括北京烤鸭、四川火锅、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川菜、徽菜等。
7. 传统体育活动:包括象棋、围棋、中国跳棋、中国武术、拔河、蹴鞠、踢毽子等传统体育活动。
这些非遗物质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瞿姓氏图腾?
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姓氏图腾是古代部落社会中的一种信仰和传承方式,在不同的族群和地域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瞿姓这个姓氏的图腾是否存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或否定。如果以瞿姓为例,瞿氏源于夏朝大禹之子启,其领土多在今日四川和贵州地区,其姓氏图腾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