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使命召唤,你如何评价孙悟空?
神武使命召唤,你如何评价孙悟空?
从什么时候开始,孙悟空才有了自己的朋友圈的呢?就是学艺归来,又杀了水脏洞的混世魔王之后。
这个时候,他才是真正的猴王了。
1.
开始时候孙悟空取得猴王的位置,三分靠智慧,七分靠天意。那么从灵山方寸山归来之后,情形大不一样了。这时候的悟空,已经学了本身,有了真正和敌人抗衡的条件了。
正是因为他杀了混世魔王,所以牛魔王等六兄弟来了。大家相见恨晚,一拍即合,于是结拜为兄弟了。
看来,扬名立万走向成功的的第一步,就是要结拜几个弟兄喽。咱们慢慢往下看。
结拜是门学问。不是说,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结拜到一起的。首先说要地位相当。比如说,牛魔王、蛟魔王、狮驼王等等,跟孙悟空身份相似,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山头,这就相当于是一个个的企业小老板,或者街面上开门脸的小掌柜。大家需要互相借力,除了财力、还有人脉等等。
但结拜就是结拜,也千万别太当真。大家只不过是吃吃喝喝时的把兄弟。没事时候肯定都义薄云天,但谁认真谁就会输得很惨。所以大家一起大碗喝酒时候,最好是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因为今天你的酒话,明天可能就是别人的把柄啊。尤其是什么生死与共、共同进退、攻守同盟之类的话,那可都是骗鬼的哦。
说到骗鬼呢,鬼与把兄弟比起来,倒是更有些义气。孙悟空身边就有一个,他就是独角鬼王。
孙悟空去天上当弼马温,因为嫌官小,跑回了花果山。这时候,来了一个独角鬼王。鬼王说,大王如此神通,如何与他养马?就做个齐天大圣,有何不可?
感情“齐天大圣”这个称号是独角鬼王的主意啊。
就这样,孙悟空“齐天大圣”的旗号算是竖起来了。于是,七兄弟都来祝贺了。
既然大家都是兄弟嘛,孙悟空成了齐天大圣,那么其他兄弟也都要有自己的称号。这样身份才能相称。于是,牛魔王就成了平天大圣……
2.
前面说过,这种因为酒肉和以互相利用为目的结拜的兄弟,没事时候是可以互相慰藉一下孤寂和虚荣的心灵。但有事才是试金石。结果,李靖、哪咤带着天兵天将再次打来了。以牛魔王为首的六个兄弟,一声不吭就悄悄撤退了。
那么谁跟孙悟空并肩战斗呢?居然是独角鬼王。
除了猴子们是孙悟空的嫡系部队,另外还有独角鬼王率领的一个七十二洞妖王部队。当然,其实都是一些小妖而已。
说到这里呢,咱们有必要对这个现象承应承应。
一般说起来,一个人心生善念的时候,会有吉神随身。这个吉神当你准备发怒的时候,往往会暗中劝你熄灭无名怒火。但是当你心生恶念的时候呢,会有恶鬼随身。恶鬼会随时把你的无名怒火给点起来。
那我们看,独角鬼王是自己找来的。恰好是孙悟空反下南天门,心中怒气冲天、怒火中烧,于是鬼王就来了。
一说打仗,独角鬼王立刻带队伍就杀了出去。那么经过一番战斗之后呢,孙悟空的猴子兵无一伤损,倒是独角鬼王带领的七十二洞大小妖,全被天兵天将捉走了。
至此呢,独角鬼王也就从《西游记》中消失了。因为他的使命完成了。他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让孙悟空当齐天大圣啊,然后跟天庭打起来。
孙悟空倒也不含糊,他大战天兵天将居然并不落下风。李靖不断向玉帝请求援兵。于是,二郎神杨戬来了。在太上老君帮助下,孙悟空被擒拿。之后,经过八卦炉锻造,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
3.
那么在五行山下的这五六百年,孙悟空也算小小见识了一下世态炎凉。因为除了有一个附近村里的孩子给他脸上除除草,他的结拜六兄弟一次都没有来看过他。好在孙悟空倒是想得开,毕竟说自己算是住监狱,把兄弟不来也算正常。
不过有一件事,孙悟空还是很伤心。当时这也是保唐僧取经之后很久的事情了。
孙悟空第一次被贬他去了龙宫,没有回花果山。第二次被贬的时候,他回到了花果山。结果发现自己的猴子猴孙居然被猎人们欺负。要说六兄弟不去看自己也就算了,可毕竟当年花果山红火的时候大家一起吃吃喝喝,这些年要是兄弟们帮着照顾照顾自己的猴子猴孙,这些猴子的光景也不会这么惨。可事实是,这些人一次都没有来过。
那么孙悟空从五行山被唐僧救出来之后呢,他就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这种酒肉兄弟一点都不摆谱。聚于利者,必定散于不义。
自此,他的山大王朋友圈宣告结束了。于是进入了另一个朋友圈。就是职场朋友圈。
取经团的人没有一个平庸之辈。从取经团人员凑齐的那一天,孙悟空觉得,自己的第二春来了!他要大干一场,以不辜负师父救自己的恩情。
可是,现实让孙悟空发现,自己还是很傻很天真。别的不说,就为打死一个白骨精,自己就被师父念了三次紧箍咒,把自己咒得死去过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师兄弟们做什么呢?八戒始终都在拱火,生怕唐僧咒不死自己;沙僧始终一言不发。
许多人可能看电视剧觉得,沙僧当时为悟空求过情。其实没有。直到悟空被撵走,沙僧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倒是孙悟空临走时候嘱咐沙僧,一是要防着八戒的言语,二是路上遇到妖怪,就提大师兄的名字。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见沙僧嗯一声。
沙僧为什么不说话呢?因为啊,他不能表态。表态是向着谁呢?即使不偏向,就算对大师兄有一句同情之言,那唐僧怎么想?八戒怎么想?所以沙僧跟悟空不一样,他没有孙悟空那样的本事,自然也要有自保的本领。这个本领就是不说话。
孙悟空多次被贬,多次回来。他始终看不起猪八戒,也始终想说服唐僧。直到六耳猕猴出现。
六耳猕猴这一难,是唐僧最后一次驱逐孙悟空。那么这次之后,孙悟空终于明白了三个道理。
其一,不要指望劝说唐僧接受你的价值观。孙悟空的价值观是什么?就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啊。他的价值观非常正能量,但唐僧并不这样认为。唐僧的价值观是什么呢?首先说善恶不能由你孙悟空来定,无论是人是妖,都有自己的定数,你孙悟空不能定他们的生死。
其二,每一个领导都喜欢身边有猪八戒这样一个没有是非观但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唐僧为什么喜欢猪八戒呀?就是因为他贪婪、自私、没有是非观,可却对自己忠心耿耿。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吗?那是当然,他比八戒更要忠心。但是,他的忠心里还有一种正义感在其中,这是唐僧绝对不能接受的。
唐僧需要的是什么人?你必须要有欲望。我们看,八戒色心重,吃得多,藏私房钱,打小报告,最重要的,他始终都在诽谤悟空。这点很重要。有了八戒的诽谤,唐僧就可以找茬对悟空进行喝斥和压制了。否则的话,悟空还分得清谁是大小王吗?
其三,职场要交管得住嘴的朋友。单说取经团里,到底谁才是孙悟空真正的朋友啊?不是沙僧,而是白龙马!孙悟空是心猿,白龙马是意马。二人合称就是“心猿意马”。大家可以仔细想一下,在斗黄袍怪的时候,猪八戒都要拎着行李跑路了,是白龙马力劝他去花果山去请大师兄的。关键时刻,只有白龙马才想到孙悟空,这就是信任。
所以说,职场也不是不能交朋友。但一定记住一条,要交那种“心交意会”的朋友哦。
文:风林秀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留下了哪些壮怀激烈的著名诗词?
中华民族历史上诞生过许多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勇事迹流芳百世,留下许多名垂青史的诗词。这些诗词至今读来仍让人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下面,我总结了8首民族英雄留下的慷慨诗词,让我们一起去仔细品味,体会那种穿越时空,震撼人心的力量!
1、《满江红·怒发冲冠》——抗金英雄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评价: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莫等闲’二语,当为千古箴铭。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抗金英雄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评价:老去廉颇,犹思用边,但知我其谁耶?英词壮采,当以铁绰板歌之!
3、《过零丁洋》——抗元英雄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价: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4、《石灰吟》——抗蒙英雄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评价:贞劲大节,忠鉴上帝,光明磊落,清白坦荡,诗如其人,日月同光!
5、《韬铃深处》——抗倭英雄戚继光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评价:勋垂闽浙,望著幽燕,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6、《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抗清英雄郑成功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评价:挥师渡江,投鞭断流,誓扫胡尘,只手扶明,事虽不成,壮志可鉴!
7、《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之一》——抗英英雄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评价:襟怀坦荡,气势豪迈,忠诚无私,刚正不阿,“迹其生平,无愧此语。”
8、《感事·四首选一》——抗俄英雄左宗棠司马忧边白发生,岭南千里此长城。英雄驾驭归神武,时事艰辛仗老成。龙户舟横宵步水,虎关潮落晓归营。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
评价:志行忠介,刚直激烈,抬棺入疆,誓保国安!末两句与戚诗异曲同工。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是因为英雄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中华文明之所以上下五千年而灿烂不熄,是因为英雄们用生命将文明的圣火代代相传。
如今我们正大踏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怎能忘记这些民族英雄?让我们一起吟诵英雄的诗词,铭记英雄的事迹,传承英雄的精神,弘扬民族英雄的正能量!
【关注中华史,传播正能量,欢迎关注我:狄飞惊】
倘若来者是许诸还斩吗?
为了消除张飞怀疑,关羽斩了蔡阳,如果追来的是许褚,关羽还能斩许褚吗?
关羽斩蔡阳,除了消除张飞怀疑,还因为蔡阳只是曹营普通下级将领,就像孔秀、卞喜、王值之流,张飞要求三通鼓罢,立斩来将,关羽一通鼓就斩蔡阳。除关羽武艺高强,还说明蔡阳武艺档次太低。
而许褚不一样。关羽在曹操那里,有多半年时间,对许褚不但认识,也深知许褚的职责,在曹操心目中的位置,另外,许褚的武艺,号称曹军老大,关羽即使要斩,一时半会是斩不了的。另外,以许褚贴身保镖的身份,关羽辞别曹操,返归刘备的过程,许褚心里清楚,曹操的作为,许褚也亲眼见证,因此,正常来说,许褚不会随意来追关羽,何况许褚这么远距离外出,一定要跟曹操请假,曹操不批准,许褚想追也不行啊!
其实,关羽斩颜良之前,已经与许褚有了交集。当时,关羽独自守卫下邳,保护刘备家眷。刘备、张飞则在应战前来征伐的曹军时,因为误判曹军,夜里袭击,陷入八面包围,刘备逃往青州,投奔袁谭,张飞逃上忙砀山,当了山大王。曹操安排夏侯惇、许褚、徐晃、张辽四人,务必抓一个活着的、毫发无损的关羽,以便争取关羽降曹。夏侯惇负责骂阵引诱,许褚、徐晃负责截断归路,张辽负责劝说拉拢。
结果,在夏侯惇把关羽骂出下邳城,引诱离城二十多里时,关羽被部下提醒,紧急返回,刚返归不远,就被许褚、徐晃截住,许褚、徐晃不能放关羽回下邳,两打一战关羽,被关羽一顿猛砍狠杀,冲破堵截,亏了夏侯惇已绕道前面,许褚、徐晃赶紧赶上去围住,许、徐、夏侯三军士兵,乱箭齐发,把关羽压制逼迫至一座土山围困,才暂时消停下来。
关羽有条件投曹之后,救白马,战延津,斩颜良、诛文丑,威名大震,这些事情许褚都是知道的。还跟徐晃两个与关羽对战过,许褚心里知道,在现阶段,自己独自还不是关羽对手,即使追上来,作姿态的可能大,因为蔡阳是关羽杀掉外甥,而许褚与关羽无冤无仇,拼命没道理,真打可能很小,加上关羽顾虑曹操面子,不会放开手脚跟许褚干。所以,如果追来的是许褚,关羽、许褚只会虚打空斗,不会来真的。
至于如何消除张飞疑虑,也有办法。诸位知道,蔡阳追来时不是孤身一人,带着兵而且是骑兵。那许褚也不会单身追上来,只不过,许褚带的兵不会多,但这些兵素质高。许褚追到的时候,关羽横眉怒目,张飞也一副义愤填膺,但许褚并不知道关、张矛盾,只以为关张都是对着自己的,面对关羽、张飞两人,许褚肯定心里发虚。许褚这些兵,对于斩颜良、诛文丑的关羽,应该都是认识的,因为是大英雄嘛。甚至关羽或者二夫人的侍从兵,也认识其中某一位或几位。因为关羽、二夫人的侍从兵,在曹操那呆多半年,有段时间,曹操、关羽常常交谈,作为曹操、关羽的亲随,双方认识是很可能的。关羽只需抓住或者动员许褚的兵,这些兵了解高层内幕,对曹操、关羽这段纠葛非常清楚,给张飞一说啥事不都解决了。
要是这还不行,那现放着一位张飞认识的孙乾啊!孙乾先奉刘备之命,在黄河边截住关羽,不让关羽误入袁绍境内,随后和关羽一道前往汝南,在古城外,就是孙乾先进城通报的。孙乾不仅仅代表关羽,还代表刘备。刘备能让孙乾接应关羽,说明是信任关羽的。另外还有甘、糜二夫人,以及众多侍卫兵,那么多人还证明不了吗?(603)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是猴大爷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在我看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根本原因,无外乎就八个字:兵力不足、 人才匮乏!
兵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小国寡民,后备兵源有限
从地盘上看,曹魏占有冀、兖、青、徐、豫、并、司、幽、雍、凉等十州之地,辖郡、国82,县796个。据唐朝杜佑编写的《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中记载:到了元帝曹奂景元年间(260——264),曹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男女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二百二十一”。这还没算与东吴共同占有的荆州和扬州。
东吴占据的地盘虽然没那么多,但也不小,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连带着两广和台湾,全是他的。到了孙吴景帝孙休永安七年(264)时,东吴占有扬、荆、交、广四州,辖郡、国43,县313个。需要说明的是,东吴所占据的交州,其范围不仅包括今天的两广地区,甚至还包括越南的北部,东吴政权在这里进行了行之有效的行政管辖,为两广乃至越南北部的开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三国中地盘最小的就是蜀汉,先主刘备章武元年时(公元221年),蜀汉只剩下益州一地,辖郡、国12,县118个,“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到了后主刘禅景耀六年(263)蜀汉灭亡时期,蜀汉的人口也不过“二十八万户,男女口九十四万”。也就是说,这42年的时间里,蜀汉的人口拢共只增长了八万户而已,而这九十四万的人口中,还包括“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毛主席曾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所以当先主刘备被曹操从新野追击一路向南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劝他抛弃百姓赶紧跑,而刘备却说“夫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北征汉中时,几乎耗尽了川中的资源,可到头来得到的却是一个“空壳”的汉中,老百姓早被曹魏转移走了。
正是蜀汉的这种小国寡民的情况,促使它在日后对外用兵方面兵力不会很多,而且必须谨慎、谨慎、再谨慎。据《默记》中记载,诸葛亮每次北伐不过“步卒数万,长驱祁山”。第一次北伐带兵6万,第二次3万,第三次1万,第四次4万,第五次8万。
因为己方在兵力上的不足,所以诸葛亮的作战计划是希望在局部形成优势,对敌军打歼灭战,以快速突击的方式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避免与曹魏陷入僵持,一旦陷入僵持蜀汉军队粮草供应困难不说,一旦曹军援兵赶到,并形成兵力优势,届时无论曹魏与蜀汉进行主力决战还是分兵进攻,蜀军必然会陷入到不利的局面当中,至首尾不能兼顾,而影响大局。
曹军损失一万,不会伤筋动骨,被歼灭一万人,潼关以东地区还会有五万人的队伍增援过来,而蜀汉这边不行,不要说一万人,就是五千人的损失,对于本就兵力不多的蜀汉军队来说,也是大败。所以,对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计划”,诸葛亮是断不会接受的,不符合自己的战略设想,不符合国家的发展利益。
兵种发展不平衡,步兵是主力
除了兵源储备不足之外,蜀汉军队兵力不足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兵种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骑兵。
蜀军的兵种主要分为水军和陆军两大类,经历了失荆州、败夷陵之后,蜀汉的水军力量仅仅作为一支象征性的武装力量存在,其编制和规模要比之前小的很多,而且战斗力很有限,其兵力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防备东吴。
陆军是蜀汉军队的主力,陆军中又分为步兵、骑兵、弩兵。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和限制,蜀军内部的骑兵规模有限,大部分是当年马超投降的时候带过来的,可以说这些西凉骑兵,是蜀军的军中之军,不只“精锐”二字可以形容得了。
既然骑兵有限,步兵就成为蜀军的主力。蜀军的步兵中,精锐部队有两支,一支就是“无当飞军”,它是诸葛亮在南征之后,将南方的少数民族精壮收编过来组建的一支军队,准确的说“无当飞军”是一支山地部队,他们能在崇山峻岭中很好的快速机动,同时又因为善使弓弩和毒箭,特别精于防守作战,这对于与魏军鏖战在秦岭、陇西地区的蜀汉军队来说,无疑是手中的一张王牌!
另一支精锐的步兵叫“虎步军”,是从各军中挑选出来的精壮之士,其武器装备和待遇是普通士兵无法比拟的,该军规模据《三国志.姜维传》中所载“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须先教中虎步军五六千人。” 古时军队多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按《姜维传》中所提,中军人数为五六千人,那么“虎步军”总兵力应该在1.5-1.8万之间。
除此之外,蜀军还有一支精锐部队,那就是“连弩士”。这支军队的人员主要来自涪陵郡,那里居住着很多民风彪悍的少数民族,他们善于在山地狩猎、作战、精于射击,善用弓弩,是极好的士兵来源,装备有诸葛亮发明的元戎弩,一次可发射十支弩箭,是蜀汉军中另一张王牌。
至于白毦兵,早期确实为刘备身边的贴身精锐护卫,但是在夷陵之战后,这支部队可能损失较大,再加上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的缘故,这支军队之后就从史册上消失了,可能是继续留守白帝,成为蜀汉东部防线的中坚,而没有随主力去北伐。
无论是“虎步军”、还是“连弩士”,说到底他们都是步兵,是蜀汉受制于地理环境及其他条件影响下的产物,是蜀汉政权赖以生存和对外进攻的根本和利器,现实的环境导致蜀汉很依赖步兵,而且不得不依靠步兵。这些军队最终在诸葛亮的调教以及王平、姜维等将领的指挥下,成为蜀汉雄霸一方的依靠和支柱。
而在人才匮乏方面,同样集中体现在两点上。
其一,蜀军缺乏像关羽那样既有威望又有能力的将领
蜀汉后期,虽然也涌现出了像张嶷、邓芝、马忠、王平等独挡一面的将领,但是在这些人身上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要么只擅长于军事,要么只擅长于政治,同时这些人在吴、魏两国中特别是在曹魏那边,影响力着实有限。
纵观整个蜀汉历史乃至三国历史,在刘备这边真正能让敌人敬畏和胆寒的,算来算去也就关羽一人。
论文,关二爷喜好读《春秋》;论武,关云长斩颜良、斩蔡阳、过五关斩六将;论谋,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论威名,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提起关羽无不敬畏;而且在入川之前,刘皇叔但凡有军事行动,宁可带着张飞,也会让关羽单独领一军行动,一方面刘备认可关羽的武艺,另一方面认为关羽有一定的谋略,而张飞自从因为丢失了徐州,导致刘备对他有些不信任,而张飞自己也在之后的行动中向刘备证明了他其实还是有一定谋略的。如果蜀汉军中还有一个像关羽一样的人物能跟随诸葛亮一起北伐,势必会减轻诸葛亮正面的军事压力,北伐或许会早些成功。
至于赵云,虽然在曹魏和孙吴都有些名望,但是赵云并没有什么单独统兵的经验,尤其是大兵团作战方面,更是经验欠缺。回看一下赵云的一生,主要的职务充其量就是个刘备身边的卫队长,跟随在主公身边保驾护航,仅有的一些活动,也都是在诸葛亮和刘备的授意下执行完成的,可以说赵云是一位能认真执行命令,并把任务完成的出色的“乖孩子”,但在其他方面还需提高。
而魏延,虽然深得刘备的信任,但是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而且吴主孙权曾专门评价过这俩人,说他们是“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不仅如此,魏延对于北伐也是多次要求分兵作战,最为代表的就是“子午谷之谋”,但是一向谨慎的诸葛亮屡屡拒绝了魏延的要求,这就让他很不爽,私下里经常说诸葛亮胆怯,他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发挥,为后来的被杀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蜀汉人才匮乏的第二个表现,就是谋臣的缺失
刘备的老祖宗刘邦当年为何能成夺取天下,固然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但是除了张良、萧何、韩信之外,刘邦还有陈平、曹参、郦食其、周勃、樊哙等人,而在这当中,张良和陈平又多被后世称为“一阳谋,一阴谋”,二人的谋略水平虽在同一级别,但陈平的谋略更多的表现为“蔫儿主意”,刘邦困守荥阳时,如果不是他离间了项羽群臣,范增怎么会被驱逐而死;如果不是他建议汉高祖伪游云梦,韩信又怎么会被捕;以至于当刘邦被困白登山时,正是陈平自告奋勇的站了出来,亲赴匈奴大帐,重金贿赂了阏氏,才使得刘邦死里逃生。
而蜀汉这边,虽然有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良、马谡、伊籍、孙乾、简雍、糜竺等谋臣,但是作用有限,特别是庞统和法正去世后,这无异于砍掉了诸葛亮的“两只手”,从此蜀汉的千斤重担全都压在了诸葛亮一人身上,他既当总参谋长,也当总后勤部长,同时还身兼国防部部长之职,蜀汉军国之事无论大小,全都是他亲自过问,虽然也有蒋琬、费祎在旁边协助,但诸葛亮舍不得放权,按他的话讲是担心其他人不能像他这样尽心尽力。
不仅如此,荆州的丢失,宣告了蜀汉此后只得依靠益州一地来维持发展。刘焉、刘璋之时,西川才俊众多,但是到了刘备统领之后,特别是刘禅时期,益州的后辈力量起不来,衔接不上,蜀汉的人才出现了断档,这当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益州本土的仕族抵触甚至反感蜀汉,他们巴不得这个政权早点灭亡,虽然诸葛亮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动手去解决这个问题了,例如提拔杨洪、张裔,但益州本土仕族就是不买账,宁可隐居也不愿意为这个政权服务,这就导致诸葛亮很累,蜀人治蜀无法实现,太多的内部事务牵扯并分散了诸葛亮的经历,也间接的为北伐的失败留下了隐患。
结语:
综上所述,诸葛亮北伐的失败更多的还是蜀汉内部的原因,北伐成功的第一个关键,还是处理好内部的问题,但恰恰是内部的问题处理不好或者不好处理,诸葛亮才利用北伐来转移国内的矛盾,这不得不说是诸葛亮也是蜀汉的一个悲哀,从蜀汉诞生之日起,内部的这些问题似乎就注定了“兴复汉室”,只是一个触不可及的蜀汉梦罢了!
是因为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
前言:公元1161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撕破宋金和约,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南宋。南宋两淮守军纷纷败退;金军越过淮河,进逼长江。南宋又一次陷入了军事危机之中。
就在这国家民族生死危亡的紧急关头,一介文人——虞允文登场了。
(虞允文塑像)
虞允文(公元1110——1174年),四川眉山人,是南宋初期的著名大臣。
虞允文是书生出身,进士及第,长期在南宋朝廷从事文职工作。
公元1149年,金国贵族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了金熙宗,自己当上了金国的皇帝。
完颜亮上台以后,大力铲除异己,整顿朝政;经过十年的发展,金国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
完颜亮爱好汉学,喜读诗书。他对江南的苏杭美景一直心驰神往。在统治稳固、国力发展之后,完颜亮萌生了进攻南宋、平定江南的强烈愿望。他曾经写下诗篇,表达了自己征服江南、一统天下的志向:
万里车书一混同,
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完颜亮梦想征服江南)
随即,完颜亮就着手进军江南的准备。而同一时间里,完颜亮命里的克星——虞允文正出使金国。虞允文观察到金国方面正在造船、运粮,军队也在频繁调动;他意识到金国即将进攻南宋。
虞允文回到南宋,就上书宋高宗,请求朝廷早做军事准备,加强防御。但是,朝廷对他的建议没有当成回事儿。
公元1161年10月,完颜亮率领金军主力南下。金军兵分四路,越过淮河,进攻南宋两淮守军。
防守两淮的南宋军队一触即溃,金军攻势锐利,一路向南,如入无人之境。
金军的进攻,使得南宋朝廷极为震动。长跑健将宋高宗心里又已经作好了逃跑的打算。
南宋朝廷因为虞允文曾经上书建议加强军事防御,就派虞允文以文职官员的身份去参谋军事。
金军势大,意在一举灭亡南宋。而南宋淮西军队主帅王权却畏敌如虎,不敢应战。致使金军进军极其顺利,很快推进到临江。
王权一路南逃,从庐州退到和州,接着,王权又逃到采石。
金军攻占临江以后,南宋朝廷一片混乱,官员们纷纷准备逃难,宋高宗也要下海避敌。这时,朝中主战派大臣极力劝阻,宋高宗才下令整顿军纪,准备抵抗。
王权被朝廷撤职查办,接任的主帅尚未到达,宋军群龙无首,军心混乱,根本无心抵抗金军的进攻。
就在这关键时刻,虞允文被派到采石犒赏军队。
一看到守军如此混乱的状况,虞允文立即召集诸位将领开会,勉励他们上阵杀敌;紧接着,虞允文走入军营,向士兵们传达了朝廷决心抗击金兵的命令,号召大家奋力作战,保护自己的家园。
虞允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对大家说:一旦金兵过了长江,你们又能跑到哪里去呢?还不如就在这里,依托长江天险,随我一起,与金兵决一死战,博得个青史留名呢!
守军将士们本来已经军心散乱了,现在,一听虞允文的话,就稳下心来,纷纷表示:既然您愿意领军作战,我们就跟着你,同金兵殊死作战。
跟随虞允文一起去犒师的官员悄悄地劝他:你不过是来犒师的;现在统兵将帅把事情搞得如此糟糕,你又何必担此责任呢。
虞允文坚定地回答:值此国家危亡之际,我还怕什么责任。这正是我辈报效国家之时,我岂会逃避。
就这样,虞允文成为了采石宋军的领袖。虽然他是一介文人,从来没有打过仗,但是,他毫不畏惧,整顿军队,鼓舞士气,积极请教,采取得力措施,作好了一切迎敌准备。
骄狂的金军一路上从没有遭到抵抗,他们毫无顾忌,杀向采石矶。
虞允文命令宋军出击。将士们勇猛杀出,与金兵奋力搏杀。一时间,杀得金军晕头转向,狼狈不堪,很快败下阵去。
南宋水师也向金军的船队发动了猛烈地进攻。直到天色昏暗,战斗还没有停止,一部分金兵还在负隅顽抗。
恰逢此时,一队南宋军队从其他地区逃到采石。虞允文立即把他们整编起来,命令他们立即打起旗帜,敲响战鼓,伪装成大批援军赶来的样子。听着阵阵鼓声,看到宋军旗帜如海般地飘扬,金军以为南宋的援军赶来参战了,于是彻底丧失了斗志,纷纷向后撤退了。
完颜亮气得暴跳如雷,命令第二天一定要强渡长江。
但是,次日历经血战,金军又被打得大败。完颜亮无奈之下,撤往扬州。
这就是南宋时期著名的“采石矶大捷”。此次大捷完全是虞允文一个书生的功劳。大胜之后,宋军新任主帅才赶到采石来上任了。
结语:采石矶大捷,振奋了南宋军民的斗志,稳定了南宋的形势;同时,也导致了金主完颜亮的败亡,彻底葬送完颜亮“立马吴山第一峰”的雄伟梦想。此战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影响都很巨大。
虞允文因此一战,受到南宋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从此,他成为南宋著名的将领。
一代伟人毛泽东晚年在读史书时,看到采石矶之战,不仅击节赞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