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厚黑传攻略,军师联盟值得看吗?

2023-08-10 00:45:04 115阅读

三国厚黑传攻略,军师联盟值得看吗?

《虎啸龙吟》从开播以来就备受争议,喜欢的评价极高,不喜欢的骂声不断,但是百分之八十的观众表示喜欢,尤其是刘欢饰演的曹叡和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他们的演技让观众看了后大呼过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三国厚黑传攻略,军师联盟值得看吗?

《虎啸龙吟》聚焦后三国时代,曹丕病逝,曹叡刚刚继位,与辅政大臣司马懿上演烧脑博弈。作为曹操最喜爱的孙子,曹叡从小就异常聪慧,但是母亲的死亡和父亲的猜忌让曹叡的内心发生了扭曲。刘欢演绎的曹叡,既隐忍狠毒,对待司马懿等朝中重臣又暗藏心机。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为了不像父亲一样,一辈子被司马懿牵着鼻子走,时刻提防着司马懿。但是在家人面前,他却难以抑制内心的伤痛,会变得疯狂。登基之后,对母亲的思念已经上升到了变态的地步,为获得母亲画像,堂堂天子,竟扮为女人。但是扮作母亲模样的曹叡又褪去了扭曲到变态的神情,像一个期待母爱的可怜的孩子。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电视剧中的曹叡不仅心理变态,还养男宠。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其实历史上,曹叡即位以后,大搞奢靡之风,还极其荒淫,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为了充实后宫,还强抢已婚妇女,养男宠也是真的。只是电视剧更直观,观众可能会认为是在歪曲史实,但是的曹叡确实不是一个好皇帝,也确实有些变态。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再说司马懿,从《军师联盟》播出之时就有人说《虎啸龙吟》在给司马懿洗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名望更高,是贤明的代表,而司马懿是奸诈的形象。历史上的司马懿的确不算好人。虽然剧中将司马懿的地位抬高了,但是也从很多细节中看出司马懿的奸诈狡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司马懿为了救父,知道郭照与曹丕有暧昧,便派出郭照去见曹丕。司马懿在与两位夫人张春华、柏灵筠的相处时也是十分狡猾,几乎两幅脸孔。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第一部《军师联盟》的司马懿被迫卷入曹家的争斗之中,一边面对曹操的猜忌和杀心,一边帮助并不受曹操重视的曹丕(李晨饰)上位,一边还要顾及家人安危,他走的每一步都异常凶险。司马懿在辅佐曹丕时就小心翼翼,曹操死后,和曹丕的关系又发生了变化,后来辅佐曹叡时,又与暴戾无常的曹叡相互猜忌,直到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才正式独揽大权,他也不甘再居于人下,野心和欲望一步步彰显。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司马懿与人生中最大的对手诸葛亮对战的过程中,一开始并没有讨到便宜。最终对阵五丈原,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甚至有人讽刺司马懿“畏蜀如虎”。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然而司马懿真的惧怕诸葛亮吗?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是自己最大的劲敌,硬碰硬最终只能两败俱伤。

老年司马懿演技炸裂,黑化得很过瘾,蹒跚的步伐,眯缝的双眼,甚至令人震惊的声线变化诠释出一个走上偏执疯狂道路的垂垂老者,眼中满是欲望与杀气,与初入仕时的清俊书生形成鲜明对比。高晓松说:“现在的吴秀波是最适合演司马懿的。”因为司马懿大器晚成,波叔恰好能体现出这种感觉。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不论司马懿是“白”是“黑”,他并非人天生就恶贯满盈,前期他的隐忍、蛰伏,都是在当时政治格局下无奈之举。在历史上,司马懿前期的表现也始终是规规矩矩、恪守臣道,直至曹叡病死,被曹爽架空后,野心才逐渐膨胀。如果一开始就展现他有狼子野心,那么后期的变化将无从展现,观众也就看不到司马懿的内心变化,故事也绝对不会这么精彩。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虎啸龙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司马懿,但是并没有刻意美化他,可能很多地方有违史实,但是不得不说,这些改变成就了一部更加精彩的电视剧。

欢迎点击头像关注“当家娱记”,获取更多娱乐资讯。

现代人该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怎么说呢?

厚黑确实有点极端!但是,我们老祖宗会取其精要,去其糟粕!

比如我,从小荏弱,但是如果你欺负我狠了?我就会用尽全力对付你,找你的弱点!一击即中,不会给你一丝反击的机会!这就是厚黑的东西!比如,以前在富士康上班,有人欺负我?没事人资会帮我弄他的。

历史上宦官这一不起眼的群体?

宦官者,为奴隶制、封建时期在宫廷当值的不健全男性。在我国先秦时期的著作《诗经》、《周礼》、《礼记》中均有宦官的记载。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可能我国在奴隶制的商周时期就有宦官群体的存在了。

然而宦官这一不起眼的群体,却经常可以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远超出自己能力与身份的作用。可能是将强盛的大一统王朝之路彻底带跑偏,也有可能让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继续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总的来说,宦官这一群体在历史当中,多数都不是什么好的角色。

那么到底为什么这样一群专门用来服侍王朝最高统治者,及其家眷的服务从业者,却时常以残缺之身,深宫之缺,行干涉朝纲之事,祸宫闱之纲常?难道皇权之下就没有可以制衡这些人的规章?朝堂之上也没有可以阻拦他们乱政的宰执夫子?

其实不管在历朝历代,对于宦官专政祸乱朝纲之事,很多王朝的开创者都会设立一系列针对宦官群体的制度,严禁或者是限制宦官群体参与到朝政当中。但为何这些铁律到了王朝中后期都被渐渐破坏?恐怕只有皇权和欲望这两个词可以最好地概括了!

在很多时候,宦官反而是皇帝最为亲近的人

不知道从哪个王朝开始,有很多皇帝在小的时候,就由宦官群体陪伴着成长。而这份掺杂着童真的情感,随着皇帝的成长,会一直保存到登基为帝。在朝堂之上,迂腐耿直的朝臣,会经常与皇帝为某些事情而争执。在后宫之内,争风吃醋的嫔妃,让皇帝心烦意乱,自觉乏味。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也,这句话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样。

而陪伴自己成长的宦官,经历多年的揣摩上意,对于皇帝的性格反而知根知底。他们明白皇帝遇到什么事情会不开心,也知道皇帝在朝堂之上所受的委屈和愤怒,从小陪伴的经历,甚至让宦官知道皇帝隐晦而不为人知的小爱好。作为皇帝身边最为忠实的奴才,能够让皇帝开心,就是他们存在最大的意义。

于是有很多宦官就会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取悦皇帝,让皇帝感觉开心,也让自己被需要。不管皇帝多么雄才大略,他也毕竟是凡体肉胎,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喜怒哀乐。一个体己的贴身宦官,在皇帝心烦意乱之时,确实比那些胡须花白耿直上书的老臣们更为受欢迎。

某些不方便皇帝去办的事情,宦官才是最好的执行者

在宫廷当中,皇帝虽然前呼后拥,场面极大。但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皇帝却是孤独的。在封建礼法当中,皇帝的个人喜好,在某些朝臣眼中如果不利于江山社稷,那么是断不可行的。而对于九五至尊的皇帝而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自己想要办个事,还要你们这些老臣来操心,简直就是胡闹。

但是在礼法治天下的封建王朝,杀掉一个阻碍自己行事的臣子对于皇帝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现实难度。问题是杀掉以后,又应该去怎样对抗天下舆论和士大夫阶层的反击呢?虽然不至于对皇权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但老是这样被士大夫阶层骂,总不是一回事吧?

于是宦官阶层就成为了皇帝个人爱好和特别行动的最佳执行者了!这种事情包括但不限于强抢民女,斗鸡遛狗等荒唐之举。尤其是宋徽宗的花石纲,逼反了方腊等家破人亡的普通市井小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宦官做事用的很顺手,做得不好杀掉也没有什么人说三道四

宦官在本质上而言属于皇帝的家奴,对于宦官的生杀大权,皇帝可以以一言而定之。所以皇帝是很喜欢让宦官出宫去为自己采买,或者是干一些不太方便做的事情。而一般而言,宦官将这类事情确实干得还不错,就算中间有点贪墨,大多数皇帝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的不是太过分,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而且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大臣办事出了问题,只要不是谋反或者是全军覆没之类的重罪,在礼法治天下的理念熏陶之下,这类大臣都有很大可能性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平白无故因为小错而杀大臣,是很有可能被士大夫阶层戴上一顶昏君的帽子。

而如果是宦官在外面办事引起了民愤,甚至是贪污过重,被大臣们抓住了小辫子。皇帝自然是没错的,那么有错的只能是宦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将宦官处死,不仅在心理上是没有什么问题,而且还会被大臣们送上“皇上圣明!”的好人卡。

所以只要皇帝依然信赖于这个宦官,而且宦官也没有将事情办砸,那么他自然就有权利去帮助皇帝去办事。而且随着事情越办越多,皇帝能够给予这个宦官的权力也会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的野心会随着权力的增加而日渐膨胀起来。

宦官专权本来就比一般人更有优势

作为长期生活在宫廷内部的人员,宦官常伴皇帝左右,熟悉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而作为与皇帝最为亲近之人,以合理的策划,施行非常之事,难度虽有,但不是无法克服。

如果当朝皇帝雄才大略,宦官们的权利会被严格控制,宵小之辈自然不会轻触其威。如果皇帝暗弱,而宦官的权力又相对较大,那么情况的发展,可能就走向不可控的一面。你不可能指望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和忠君爱国思想的残缺之人,会有足够的心性与修养。

有野心的宦官,掌握了控制皇宫安全的部队权限,甚至在朝堂之上,也有外臣与之勾结,那么很多事情也就是顺水推舟而已。虽然以宦官的身份成不了皇帝,但并不妨碍宦官将一个可以掌控的人物推上皇位,和朝堂之臣交换利益,以实现大家都愿意看到的局面,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数不胜数。

结语:宦官这一特殊群体,虽然已经随着1912年灭亡的清朝,一起走入了历史尘埃当中。但是宦官,却经常因为干涉朝政,掀起朝廷内乱,在漫长的历史当中,留下了浓墨厚彩的一片漆黑。

然而对于历史而言,对于任何人物和任何群体,我们都要一分为二去看待。比如在明朝宦官群体出现了魏忠贤,王振等祸国殃民之辈,但也有庇佑幼年明孝宗成长的怀恩,开拓未知海路扬大明国威的郑和。不管怎样,被世人鄙视的宦官群体中,仍然会散发一些人性的光辉和爱国的情怀。

你认为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刘备是一个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

在人们的印象中刘备好像是三国群雄中最无能的一位,有一句话叫做“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他似乎只是会哭,而且我们看到蜀国的每一件事都是诸葛亮在前面操办,他在后台微笑不语。实际上这是假象,我们详细的考察历史,会发现三国中最不简单的也是刘备,刘备是一个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刘备的心机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刘备有一个打不散的团队,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在他的手下,从来都没有生过二心。他一生虽然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但他的小团队从来都没有散过。这个很不简单,核心人士就这几个人,都是刘备铁杆粉丝,从不问这问那,一心为他。

他投靠过陶谦,投靠过曹操,投靠过袁绍,也投靠过刘表,不管在谁的那里,他都是座上客。

赤壁之战前,刘备还在刘表那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刘表只给了他一个新野小县。赤壁之战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拥有了荆州。这就相当于赤壁之战前他还是一个县长,赤壁之战后,他一跃成了一个省长,而且还不是一个省,而是数省的省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刘备是一个善于抓机会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危机公关的人。同时,他还是一个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面对曹操发动的赤壁之战,刘备驻扎的新野县首当其冲。他带着百姓从新野一直走到樊城,又从樊城走到当阳长坂坡,直到被曹军赶上。

长坂坡上,刘备是打了一仗的,但是仗打败了,刘备带了几十人跑了。打败了仗逃和见到曹军追上了,撇下百姓就逃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刘备虽然败了,但刘备赢得了人心。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拥有了荆州大部,并不是偶然的,光靠武力也是不行的。

刘备把事情做到了极致,从新野到湖北当阳长坂坡,几百里的路程,他一直跟随着百姓。有人劝他,这样不行,这样会给曹操赶上的,可刘备的回答是:干大事以人为本。

按道理讲,刘备带着部队跟随着百姓,刘备的夫人儿子不用跟着走吧?当年的阿斗才不过三岁,而刘备已年近半百。安排妻子先走,一个警卫班的事。可是刘备就是让老婆孩子随着百姓走,直到被曹操赶上。荆州人民想不感动都难呀!

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东吴的周瑜和曹仁争夺南郡,双方苦战一年。而刘备选择向南征讨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刘备并不是以他自己的名义征讨四郡的,他是以刘琦的名义,他表立刘表的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故主刘琦,镇守武陵、桂阳、长沙、零陵四郡的将领怎么抵抗?所以,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南征四郡基本达到了兵不血刃。而最为成功的是,后来刘备又跑到孙权那里,把周瑜经过一年努力才打下来的南郡借了过来。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拥有了荆州大部,并不是偶然的,光靠武力也是不行的。

反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所作所为,就和刘备差得太远了。他的第一项政绩就是火烧新野。在《三国演义》中,火烧新野的这把火,是诸葛亮的智谋,而实际上这是不摆谱的。曹操的部队到新野的时候,刘备已从新野撤退多天,不可能留下潜伏人员等曹军住下后放火,曹军也没有那么傻,不会允许刘备把火烧遍全城。最大的可能是曹操面对老百姓宁愿背井离乡也不愿投降他的局面,面对空空如也的新野县城,恼羞成怒下令一把火烧了新野。

长坂坡赶上刘备后,史书记载的非常简单,称“俘虏其人畜十万”。老百姓的牛马、粮食都被他抢过来当成战利品了。曹操把俘虏的这十几万百姓怎么样了,史书没有写。但按照当时的惯例和曹操的习惯,曹操是要把这些百姓迁徙到自己地盘的。三国的时候,地广人稀,土地从来不缺乏,缺的是种地的人。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在街亭失败的情况下,仍然不忘把魏国千余家百姓迁到了汉中,这是三国惯例。虽然是惯例,但这十几万百姓的命运就悲催了。荆州人民对曹操能有好印象吗?

赤壁之战中,曹操最大的败笔是对荆州原有官吏的安排。面对已经投降的刘综,和地面广大的荆州,曹操最需要做的就是保持荆州的稳定,而稳定的最好办法是保持官吏的稳定。曹操是怎么做的?

首先是刘综,刘综投降后最想做的是荆州刺史,可曹操安排他做的是青州刺史,青州在那里?青州在今天的山东一带,曹操的地盘上;大将文聘因过来的比较晚,受到了曹操的责难,幸亏文聘的一番言语感动了曹操,从而受到了曹操的赏识,曹操安排他做江夏太守,可是江夏郡当时并不在曹操手里,当时的江夏太守是刘琦;刘综原来的官吏虽然被封侯的有十五人,但封侯只是意味着政治待遇。就好像现在官场的级别,可以享受某一级的待遇,并不是具体的职务,可以行使一定的实权。

最典型的是蔡瑁、张允的被杀,蔡瑁、张允原来是替刘综掌管军权的。《三国演义》中,蔡瑁、张允被杀是因为曹操中了周瑜的计,曹操把人杀了后,一拍脑门,中周瑜那厮的计了。可在真实的历史中,蒋干过江是在赤壁之战后的第二年的事,作为蔡瑁、张允通敌的书信也根本是子虚乌有的事。蔡瑁、张允的被杀,与其说是曹操中了周瑜的计,不如说是曹操夺取军权的行为,他要把军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

曹操赤壁之战的失败,虽然还有其它因素,但也是和曹操处置不当,得不到荆州人民的拥护、官员的支持分不开的。从这里看出,刘备比曹操技高一筹,他是一个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刘备的心机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如果三国时期吕布也投靠了刘备?

首先申明,刘备并不是代表着汉室王朝,即使刘备能统一天下,也不代表汉室王朝复兴,刘备只是打着汉室旗号争夺天下的军阀而已。

刘备在汉献帝活着的时候就称帝了,他建立的蜀汉政权,完全是靠着自已的能力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天下,而作为延续四百余年的汉朝来说,与刘备的关系真的不大,就算曹丕没有纂位,刘备也是要称帝的,刘备争夺天下的本质原因与曹操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其次,吕布投降刘备没有用,不是吕布的势力太弱,而是刘备的势力太弱,早期的刘备在各路军阀中弱得毫无立足之地,弱得只能到处投靠他人,寄人篱下,才能生存下来。

为什么吕布投靠刘备没有用呢?

因为陈宫已经试过了啊!陈宫在曹操攻打徐州之机,背叛曹操,投靠吕布,将吕布迎立过来对抗曹操,结果呢?曹操用了几年时间,照样摆平了吕布与陈宫的联盟,你把陈宫当成刘备,也是同样的结局。

事实上历史上吕布,确实投靠刘备,但两人并没有齐心对外,而是窝里斗,吕布偷袭了刘备的徐州,刘备无奈反而投靠吕布,就算把地位倒换过来,刘备仍然毫无怨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刘备厚黑确实有一套,跟刘邦有得一比。

所以吕布投靠刘备没有任何作用,反而是反作用,吕布越是投靠刘备,刘备越是不能统一天下。虽然吕布投靠刘备不能统一天下,但在当时,还是有一些人投靠刘备,刘备就有机会统一天下。

比如说袁绍、刘表、刘璋等人,如果很早就投靠了刘备,那么刘备真有机会统一天下,因为刘备是三国中建立政权难度最大,经历艰难险阻困难最多,拥有地盘时间最晚的诸侯,相比之下,孙权与曹操则早得多。

早年的刘备没有任何可以炫耀的资本,曹操家里有钱、有权,出来创业还有一大群的曹氏及夏侯氏宗亲支持,一起打下天下,刘备呢?没有钱,也没有权,更没有一大群同族或者同乡支持,哪怕是像孙权有个富一代的和富二代的父兄都没有,刘备就连出来创业的启动资金,都是马贩子资助的。

说到三国政权白手起家的,只有刘备,只有经历过白手起家,从一无所有开始创业的人,才会明白刘备的心酸有多难,失败过无数次,从不放弃,哪怕是寄人篱下,也想着自已的事业。

如果袁绍、刘表、刘璋、马腾、韩遂等人投靠刘备,那么刘备就有机会统一天下了,尤其是袁绍,姑且不论有没有这个可能,但是只要袁绍能投靠刘备,让刘备占据了河北四州,曹操这辈子是没有可能击败刘备。

刘备有能力,能识人,会用人,善于收拢人心,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人,但袁绍不是,袁绍拿着一手好牌,打成天底下最差的牌,不得不说袁绍的能力确实不如刘备,就连曹操都说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耳。

如果刘备有河北四州,如果在官渡之战与曹操对峙的刘备,那么曹操即使有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荀攸的战术、荀彧的战略,曹操还是打不过刘备,要知道河北人杰地灵,不仅富庶,而全人才济济,如果刘备有这么富庶的地方,他早就发展壮大了。

曹操地处四战之地的兖州,以兖州为根据地,向四处扩展势力,兖州是四战之地,没有一定的谋略和水平,曹操是根本混不下去的,其实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最好的统一天下的方向就是从河北四州开始逐渐向南方圈地。

如果河北四州给了刘备,统一天下的就是刘备了,还真有这个可能。

当然了,如果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能投靠刘备,刘备也有统一天下的希望,尤其是荆州,荆州是四战之地,又是南来北往,东进西退的重要前进基地,欲统一天下,必先占据荆州,这话说的不错。

如果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投靠刘备,那么整个荆州就是刘备的,刘备将会利用荆州的人杰地灵,为我所用,选拔人才,发展生产,休养生息,静待时机统一天下,雄据荆州和益州,也不存在和孙权存在荆州归属权的争论,孙权就没有出兵荆州的借口,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就偷袭 荆州。

如果刘备完整占据荆、益二州,将来北伐攻打曹魏的希望很大,要知道当时的南阳郡都是荆州的,南阳郡离洛阳、许都都很近,不过三五天骑程,再按隆中对规划出兵,夺取天下也未尝不可。

如果西凉的马腾、韩遂投靠刘备的话,刘备也有希望统一天下,因为马腾、韩遂不仅占据着凉州,还占据着司隶州,这里有肥沃的关中平原,粮食产区,又对关东的洛阳居高临下,同时还是蜀汉统一天下的根本。

当年秦始皇和汉高祖都是以关中、巴蜀为基地,进而发兵攻东攻打,最后统一天下的,刘备如果能占据关中,等于重复秦始皇与汉高祖的政治路线,而且关中及凉州还有养马地,有了战马,刘备的步兵就不怕曹操的骑兵了,这样刘备也是能够统一天下的。

可惜,没有如果,刘备就是刘备,是不一样的烟火,也是无法统一的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