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游戏,该怎么养鱼啊?
客家游戏,该怎么养鱼啊?
1.第一、鱼缸换水。浴缸里面的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能增加水中的养分,水质太差,鱼儿难以活太久,所以要时常的换水保持浴缸里面的水质。鱼缸换水时,要注意,不要一下子全部把鱼缸里面的水换掉,那样的话温差太大,应该每次换水时留一半水放在鱼缸里,那样的话温差不至于过大。 2.第二、鱼饲料。一般最好喂有品质的鱼饲料,富有营养性的鱼饲料,比如说活的蚯蚓、肉等食物,我一般喂馒头,饼,蚯蚓,专业鱼食。市场上有些卖的劣质鱼饲料含有色素,而且污染水质,坚决抵制,为了鱼儿的健康,我们应当选择有品质的鱼饲料。 3.第三、充足的阳光。养鱼离不开光,鱼缸应放在有阳光的地方,白天太阳直射散发紫外线,可以有效地杀菌,预防鱼儿生病。晚上的时候,给鱼缸留一盏灯,同样也需要灯光。我家的鱼缸放在靠近阳台的地方,从早上到下午都能有阳关,晚上单独安了一盏灯,一直亮着。 4.第四、合理大的鱼缸。这个意思是说,一个鱼缸所能容纳的鱼是有限的,你不能一个不大的鱼缸里养了上百条鱼,鱼怎么可能活啊。所以说,我们应该注意这个方面,当然了,鱼缸当然越大越好啊。 5.第五、合理的生态系统。鱼缸里面应该考虑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不能互相含有攻击性,也有专门以鱼排泄物为食物的鱼,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那样的话,鱼儿更好养。 6.第六、氧气。利用塑料水管和水泵,持续不断的给鱼缸送氧气。鱼缸里最重要的含有大量的溶解氧,鱼儿也是一条生命啊,它也需要呼吸啊,氧气足一些,可以更好的养鱼,所以千万别忘了啊。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是写什么场面?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出自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其三》。本诗为卢纶在幕府任元帅判官时所写,描述了苍凉雄壮的边关景象。全诗节奏迅疾,仿佛奇峰突起;又余意不尽,仿佛塞外狂风,裹挟沙石,呼啸而去,但耳中回响 ,却久久不息。
从另一个角度,这首诗又是一幅速写作品或短视频,诗人对一个短暂瞬间的记录与把握、烘托与铺陈,颇有功力,仿佛时间与血液,都凝固在了那个特定的点。本诗全文如下:
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01布局赏析:黑白交织的短促节奏由于字数的限制,相较于七言诗,五言诗对字词的凝练更为在意,惟其简洁,所以更容易营造出阔大的意境,安排更多的留白,布置更深远的想象空间。
本诗对于“动”与“静”的把握堪称炉火纯青,全诗各句和句子之间,莫不将动和静完美地融合、有机地贯通。
首句”月黑雁飞高“,静中有动:在浓云蔽月的晦暗夜色中,大雁突然惊起,预示着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突如其来的敌情惊动了宿鸟,也带来紧张的阅读氛围。
次句“单于夜遁逃”是对上一句的承接,则属于动中有静:本句虽然为动作描写,但它同时是惊动大雁的原因,早已发生,故两句对照,其作用为静态。较之于第一句的突然与情况不明形成的紧迫感,本句描写的情况虽然紧急,但事态已然明朗,反而让迫促的节奏缓了下来。
三句“欲将轻骑逐”是以静驭动:面对敌酋逃窜,应对的策略是派轻骑兵连夜追赶,但是句首一个“欲”字,让这一切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在节奏上,本句仍然是相对缓慢的,不过可以预知的雷霆之势,便在指顾之间。
尾句“大雪满弓刀”是藏动于静:作者不写追逐的情景,反而将笔触转入了一场纷飞的大雪。雪势之大,瞬间覆满了列队将士的武器。可以想见,待一声令下,轻骑奔腾,漫天大雪之间追袭敌虏,那被马蹄翻溅起来的雪花和厮杀时震耳欲聋的呐喊,将是何等雄壮。
本诗的背景搭配堪称神妙,简而言之就是“雪夜”,通过简单的黑白两色,强化了紧急肃杀的氛围。
其实本诗的背景有两个,“单于夜遁逃”属于事件背景,此句的作用更多在于保证叙事的完整性和事件的逻辑性。单就诗的脉络来说,自然天候的背景是更为主要的部分。
诗的背景是夜晚,阴云密布,月色朦胧不明,单于借这个机会引兵退却,惊飞了大雁。此处的背景描写关键词是“黑”,以能见度极低的夜色,渲染紧急复杂的军情,让叙事的张力和紧凑的节奏笼罩在纱一般的氛围之中,无形中强化了某种神秘感。
而大雪的适时而来,为本诗增色不少。由于黑夜背景在诗中的统属地位,为避免喧宾夺主,诗人不能再以广阔的视角和笔触描写雪势。此时,把目光放在细节上,便是不二法门。所以诗人以全诗四分之一的篇幅,将宏大的视角转入细节描写,可谓神来之笔。这样,大与小、主与客、黑与白,便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有机统一。既增气势,又添意蕴,让诗在“引而不发,跃如也”的节奏下戛然而止,其丰富的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
02用字佳妙:传统意象的崭新表达这首诗中,作者在炼字方面,提供了教科书一般的范本,其采用的意向,在古诗中甚为常见,但字句的应用与搭配,却体现了与平常用法不一样的指向,这也是诗人的匠心所在。
雁过长天的意向,被诗人化虚为实。
在古诗词中,涉及大雁飞过天空的描述,往往是悲凉的,比如“地匝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比如“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但本诗中却把这种闲愁散恨的“标配”化作了边关警讯的幕布。在这里,闲愁是可耻的,一切欣喜、愤怒、悲伤都与战争有关。不知他是否故意采用这个意向,以向世人昭告边塞诗的与众不同。
动词是本诗节奏的助推器,让短促有力的气势贯穿全篇。
诗人先用“飞”营造短促紧迫的氛围,待进入绷紧的节奏以后,再以一个“逃”叙述军情的紧急,引出后文唐军的部署,后文进一步紧急化了的“逐”字,则让全诗的紧张氛围达到了极致。但在最后一句,诗人的匠心巧思的确不凡,他没有顺势推动节奏的进一步加剧,反而以一个“满”字遏住了全诗逐渐脱缰的奔走速度,节奏上的峰回路转,所带来的不只是起伏跳动、张弛有度的阅读体验,也完美展示了他对文字收放自如的运用功底,当然,也用这种飘逸的变化构建了恰到好处的休止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03卢纶其人:依附权贵的大历才子我们对卢纶的了解,更多地是来自两首《塞下曲》:本诗和描写李广射虎的那一首。再进一步,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颇有诗名,在唐朝那个遍地诗人的特定时期,也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风流文采,仿佛和科举考试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大才子卢纶也有屡试不第的尴尬。
据《旧唐书》记载,天宝末年,卢纶举进士不第;《新唐书》记载,大历初年,卢纶数举进士不第。天宝年号自公元756年止:大历年号则自公元766年起,在漫长的十余年间,他始终失意于考场,其淹蹇蹉跎之状,实在让人心生恻隐。卢纶自己曾有诗描述这段悲惨的时光:“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
科举考试,确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魔咒,在那个制度严格(唐朝的科考相对宽松一些)、录取率偏低的体制下,绝大部分人的折戟,属于设定的游戏规则,这本在意料之中,可像卢纶、李时珍、吴敬梓、蒲松龄这样的个中翘楚竟然也屡试不中,则让人有些费解。
不过较之这几位,卢纶还是相对幸运的,他凭着自己的广阔郊游,获得了权贵的举荐,曾有过担任中下级官员的履历。
不同于我们印象中传统知识分子,清高傲物、孤芳自赏的形象,卢纶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交游之广,以及与权贵交往之深,堪称千古诗人第一。当时的宰相元载、王缙(诗人王维的弟弟)都对他赏识有加,卢纶的官职便是基于他们的举荐。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卢纶便是这一观点的忠实信奉者和践行者。
卢纶的这种“异能”,可能与他年少时的悲惨命运有关。他幼年失怙恃,自己又体弱多病,童年和少年时光几乎都是寄寓在舅舅家中。虽是骨肉至亲,但终究不是生身父母,凡长期有这种寄居生活的人,其内心之敏感与自卑,对别人心思的揣摩能力,都远强于常人。卢纶曾有诗感叹自己的这段生活:
孤贱易磋跎,其如酷似何。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孤贱易磋跎,其如酷似何。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
但卢纶毕竟不是林妹妹,他成功地将这种极度的触觉感知能力,运用到另一个侧面,便是以客侍主、察言观色的高水平体现,卢纶的诗才诗名冠绝当时,再辅之以高超的社会交往能力,他的由帮闲到帮忙,便不是偶然了。
04忧乐谁知:亦悲亦喜的复杂人生无论圣贤英雄,还是元凶巨恶,其一生际遇往往是后人思索研判不休的热门话题,他的生前身后,他的甘苦忧乐,和他在特定环境下的影响历史的抉择,宛如大海的波涛,一遍遍冲击心灵,永无止息。
纵观卢纶一生际遇,是一个恒久的悲剧。
他幼失怙恃、寄寓客家;名满天下却屡屡科场失意,曾因为靠山倒塌身陷囹圄,在一切顺风顺水的当口却撒手人寰。观其一生,奔波劳碌,所谋不遂,正是民间讲的“劳碌命”。
人的命运与其所处的时代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不能完全归因于时代。幼遭不幸、体质较弱,是哪一个时代都可能发生的状况;科举不第则很有可能是卢纶只善于诗歌的创作,但不擅长撰写严肃有远见的政论文章。而且这一点仿佛是中国古代诗词大家的通病,既精诗词,又擅科考的,仿佛只有王维、苏轼等寥寥数人。
要说科举制度的误人,在此我持不同态度。科举制度只是为选拔官员而设立,其宗旨便是“开科取士”,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又是培养其中最优秀的人才从政,并且的确选拔了一大批有才干、有能力的人才,如欧阳修、范仲淹,都是少年家贫、父亲早丧,经科考而入仕成为一代名臣。
若说当时的社会未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容或有之,但在那种生产力水平之下,恐怕很难有如今日般富余的物资支撑如此丰富的精神层面建设;同时就其个人来说,不能准确认识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时改变策略,是导致悲剧的根本因素。若非要认定为他们“中了科举制度的毒”,无论官方私人,如此说法都有诿过之嫌,便如当今也有倾尽家财购买彩票,幻想得中大奖而终于不遂的,可从未听说“中了彩票的毒”,是何道理?
不过,作为诗人,这样的经历或许是最好的经历。赵翼有诗曰: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的内心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多维度的击打磨砺,与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擦出的火花,才具有永恒不竭的光亮。
如果从他生命中的几个纵剖面来看,卢纶的一生,也闪动着喜剧的元素。
他与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不同,虽然榜上无名,但有通幽曲径,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实现了“学而优则仕”的理想。虽然从传统知识分子的角度,此举来路有些不正,给人以“赐同进士出身”的讥讽口实,但有唐一代,李白梦想中的“终南捷径”是确实存在的,只是未能由他走通而由卢纶走通,否则,唐朝的干谒之风,不至如此盛行。
这一点异能足堪为卢纶身上最大的闪光点,他在与人交往之中,所体现出来的旷达随和、潇洒务实,堪为表率。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往往有一种遗世独立的优越感,对别人的敌意仿佛与生俱来:若我得志,是“皇天不负苦心人”,起作用的,一为天,二为我;如果不得志,是“举世皆尊我独醒”,有过错的,是除我之外的天下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则更加不负责任:失意时,要“明朝散发弄扁舟”,远离这肮脏的尘世;得意时,说“我辈岂是蓬蒿人”,准备大展宏图。
这样的性格与处事方式,使得他们的结果往往是“长相思,摧心肝”,而极少“漫卷诗书喜若狂”。一面要为生民立命,另一面却拒绝自省,甚至清高到不与权势人物接触和切齿痛恨与疯狂鄙视作出这一选择的人员,仿佛一旦接触权贵,内心便无比肮脏。如此自闭偏执的性格,是多少优秀文人一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05结语卢纶的一生,始终面临坎坷,但是他却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争取、去奋斗,去笑对命运的折磨与戏弄,正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他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屡败屡战;他也有因势利导的智慧,曲径通幽。较之他所做的那些震撼人心的优秀诗歌,这等刚柔相济、聪慧达观的人格魅力,更值得为后世铭记。
你家那里有什么奇特的风俗?
小的时候那时候节日的味道非常浓厚,玩的花样很多也很有趣,自然也少不了一起奇特的风俗了,以前的东北人到了冬天会可“猫冬”,可能一些南方的朋友不清楚,不像南方人多地少多数都会经商,以前的北方家家户户种的地多,都以种地为生(当然也有经商打工的例外),到了冬天,天冷了,那时候庄稼也种不了了,一年的忙碌都会在冬季得到缓解,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会蒸粘豆包,左邻右舍的都回去帮忙,非常热闹,小孩子在院子里跑;而且每个粘豆包上都会打上红色的梅花点,这是小孩子最爱做的事。特别是包完豆包吃完饭的时候,炖上一锅东北酸菜,放上冻豆腐,粉条和上好的五花肉就着刚出锅的粘豆包别提多美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真的好怀念到时的淳朴。(蒸好的粘豆包都会放在外面冻起来,然后放在大缸里储存起来,冻的啃起来也很酸爽哦)
觉得江西哪个地方最好玩?
在我去过的江西景点之中,我认为江西龙虎山很值得一去,龙虎山的地貌、树木、道教文化都是很值得去了解的(我去过江西的景点有鹰潭龙虎山、南昌安义古村、滕王阁、鄱阳湖、九江庐山,新余仙女湖)。
再去过龙虎山的之后,我才真正的理解了什么叫做道教起源地,龙虎山的道教文化十分的繁荣,道馆里有专门的服务人员,这些人也比较专业,还免费送过我一张道符,我一直放在书包里。
另外,对龙虎山的地形地貌相当的震惊,我以前没见过什么丹霞地貌,山完全是直接突出来的,高峰耸立,真的很震惊。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再龙虎山见到的景点吧,尽量找一些我以前拍的照片给大家看。
1、象鼻山游览区
象鼻山是龙虎山地质公园最为典型的景观之一,是长期受雨水冲刷溶蚀风化而脱落,造成崩塌残余型的石梁穿洞类景观。高约100米的山峰有一石梁凌空垂下,整个山体就像一只巨型石象在汲水,以象鼻山景点为主的游览区还有仙丹盒峰、龙胆赤壁、观象台、正一仙峰、百岁洞府、金龙汲水、倒挂藤萝、虚靖堂、畲寨、斧劈神山、面具岩、雄狮回头、金龟翘首等众多景点。“仙象雨霁”是龙虎山陆路八大景观之一。
2、天师府
天师府位于鹰潭上清镇,临清溪,为张氏历代起居之地,原建于龙虎山脚下。北靠西华山,门临泸溪河,面对琵琶山,依山带水,气势雄伟。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辉宏,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全部雕花镂刻,米红细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气。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遗物。传言天师府是张盛以及他的历代子孙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被称为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两朝管理道教事务的办公机构。
3、龙虎山悬棺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礼。
4、上清古镇
上清古镇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该镇属龙虎山风景区,距鹰潭市区25公里。古镇依水而建,周围群山环绕,自然环境优美。古镇上名胜古迹很多,长约2公里的上清古街上有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留候第、天源德药栈、天主教堂等景点。
5、龙虎山-泸溪河
当时我没有去乘坐,因为不含漂流的钱,当时又嫌价格太贵了,所以没有乘坐。(下次再去,一定要乘坐)
6、无蚊村
因为村子到位的士比较高,环境比较干燥,另外,村子里有很对樟树,樟树可以驱蚊的。
还有一些景点,如果大家还想看,我把内容补齐。
你的家乡有什么好玩的?
你好,专注旅游和酒店15年,本人中年酒店汪很荣幸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我的家乡是孔子的故乡曲阜。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欢迎您的到来,曲阜历史文化深厚,人民淳朴,下面给你介绍一下曲阜!
曲阜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著名的“东方耶路撒冷”。1988年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一致认为,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寻找答案。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他不仅提倡“诗教”,更是亲自编撰了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从古至今,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曲阜,或寄居、或朝圣、或游览,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
“欲临洙泗推贤达,好借儒风传诗香”,如果说每座城市都有一首代表的诗歌,那么代表曲阜的诗歌一定是最规整最隽永的一首,就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脚步,去感受那一首首飞花令里的诗词歌赋吧。
01《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张九龄:孔门泰山下,不见登封时。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祭祀孔子的场所,也就是现在的孔庙。当时孔庙也只有仅仅的三间茅草房。而现在的孔庙占地面积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主要由大成殿、棂星门、圣时门、奎文阁、杏坛、碑林等组成。
02《谒圣林》党怀英:鲁国遗踪堕渺茫,独余林庙压城荒。梅梁分曙霞栖影,松牖回春月驻光。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不须更问传家远,泰岱参天汶泗长。
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与孔府、孔庙统称“三孔。主要建筑有万古长春坊、至圣林坊、二林门、洙水桥、孔子墓、孔令贻墓、孔尚任墓、于氏坊等。是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登尼山》张寅:群山环峙插层天,五老峰高瑞气连。碧草庙门嗟断础,青山梁木萎何年?云移河汉川流在,洞隐坤灵石塌悬。天使隙间光不灭,肯将长夜无传?
这首诗描写了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尼山因此而闻名世界。孔子也因为尼山而得名仲尼。
“尼山圣境”是尼山的核心景区。若曲阜“三孔”是国人的朝圣之地,那么“尼山圣境”则可以说是儒家文化升华带给我们的艺术财富。游“三孔”我们景仰和敬畏,游“尼山圣境”我们就会轻松许多。尼山圣境南邻圣水湖,群山相抱,景区内矗立着一座七十二米高的巨型孔子铜像,格外醒目,喻意“孔门七十二贤”。主景区占地约两千多亩,视野开阔,山水相映,完美呈现“一山、一水、一圣人”的人文景观。
作为2018年央视中秋晚会的主会场,尼山圣境更是在2019年推出了“夜游尼山”的主题活动。
04《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首诗描写了曲阜城北25公里处的石门山,孔子研究《周易》、孔尚任隐居写下《桃花扇》的地方。石门山主峰仅406米,名气也不大,比不过泰山、崂山、沂蒙山这些山东名山。但这里的人文历史故事,却经久流传。天宝四年,李白、杜甫两位好哥们在鲁国重逢,同游齐鲁。在深秋季节,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就在鲁东石门山喝酒聊天,大醉之后,李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杜甫也在《春日忆李白》里写下了“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名句。
05《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泗水万紫千红旅游度假区,虽然他不在曲阜。但孔子在现在济宁泗水的“洙、泗”等地教学。朱熹虽然无法到此地追寻孔子足迹,但向往已久。就写下了这首神游的《春日》来追寻孔子的脚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具有“神游”本领朱熹估计也没有想到,千年以后,泗水境内真的出现了一个叫“万紫千红”的旅游度假区。度假区位于泗水县的泗庄镇境内,山水相依,占地11000余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以自然风光为主,有配套的五星级度假酒店和别墅。休闲、度假、采摘、垂钓。是不可多得的休闲旅游胜地。
当然,曲阜好吃的也不少,最著名的阳关三叠,御笔海参,熏豆腐,诗礼银杏。
希望你能来曲阜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