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报道中的故事化手法与情感性表达

2025-09-10 19:04:02 13阅读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7月号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媒体平台竞争激烈,吸引足够多受众的注意力并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成为取胜的关键。

主题报道作为主流媒体引导舆论、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方式,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其中,故事化手法与情感性表达为主题报道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当前主题报道面临的困境

主题报道是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活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等展开的系统性、深度性的新闻报道。

例如,全国两会期间媒体对会议精神、政策的解读;在重大纪念日,如建党百年,关于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的系列报道;对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过程和成果的持续报道等。

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的核心业务,也是其实现舆论引导功能的关键手段。它能够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准确传给广大受众,从而凝聚社会共识、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主题报道展示国家的发展成就、社会的进步,从而增强受众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主题报道也是主流媒体塑造自身品牌形象、提升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但在当前,主题报道也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注意力被分散,主题报道的传播难度加大。新媒体平台上大量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抢走了众多受众,使得严肃的主题报道难以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部分主题报道存在内容生硬、形式单一的问题。传统的主题报道往往侧重于政策解读和成就展示,采用较为刻板的叙事方式和表现形式,缺乏对受众需求和接受心理的深入研究,导致报道与受众之间存在距离,难以引发受众共鸣。

主流媒体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严肃性等特点,而主题报道承担着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使命。在这种形式下,主流媒体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以守正创新实现主题报道传播效能升级,使其脱颖而出。

故事化手法在主题报道中的运用

(一)多巴胺与故事化手法

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心理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人类的情绪、动机和奖励系统密切相关。当人们经历愉悦、兴奋或满足的事情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哈佛大学神经学团队研究发现,受众在接收具有情感唤醒度的内容时,前额叶皮层多巴胺浓度可提升28%,记忆留存率相应增强45%。

在新闻内容消费方面,能够引发受众强烈情感反应的内容往往更能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让其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进而对该媒体产生好感和依赖。这为主题报道内容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主题报道中制造“多巴胺效应”可以运用故事化手法。故事化手法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借鉴文学创作的叙事技巧,通过讲述具体、生动、有情节的故事来传达新闻信息和主题思想。它将抽象的政策、理念和复杂的事件转化为通俗易懂、富有吸引力的故事,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化手法强调人物、情节、冲突和细节等元素的运用,以增强报道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在主题报道故事化表达的过程中,为实现“多巴胺效应”,需要进行叙事创新。比如,笔者所在媒体曾收到一篇题为《X县实施产业升级政策,农业产值提升20%》的通讯员文章,编辑在编审过程中突出故事性元素,以《老果树的春天》为题进行了编辑。文中写道:“崔大爷摸着皴裂的果树皮,就像摸着自己脸上的皱纹(突出感官细节)。县里的技术突击队带来传感器那天(建立悬念),他以为这些城里人不懂种地(制造冲突),直到手机弹出第一条土壤湿度警报(科技助农具象化),380年的老果树第一次结出冰糖心(情感愉悦具象化)。现在,他的孙子在直播间用AR展示果园四季(代际传承),订单从曾经的20筐变成2000箱(数据锚点)。”这篇报道通过政策故事化叙事,提升了内容吸引力和可读性,使政策宣传的效果大幅提升。

(二)故事化的作用及案例解析

1.增强吸引力,提高受众关注度

在央视网2024年“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中,媒体记者深入基层讲述普通人的春节故事。例如,《守卫国门 踏雪巡逻 他们坚守在一线》讲述了坚守岗位的边疆民警的春节,描述了他们在春节期间不能与家人团聚,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工作日常和生活细节,如在寒冷的夜晚巡逻、通过视频与家人短暂团聚等场景。这些生动的故事元素能够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使原本可能被忽视的主题报道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

情感性表达在主题报道中的运用_主题报道故事化手法_概括一句话新闻怎么写

2.促进理解,深化主题传播

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报道为例。澎湃新闻2025年3月发表了《老庄村:一个小山村的脱贫故事》,讲述贫困山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故事。报道中详细描述了村民们在脱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在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脱贫的故事。这种故事化手法将抽象的脱贫政策和复杂的脱贫过程具象化,使受众更容易理解脱贫攻坚工作的艰辛和意义,深化了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

情感性表达在主题报道中的运用_主题报道故事化手法_概括一句话新闻怎么写

3.引发情感共鸣,增强传播效果

做好主题报道,主流媒体须突出呈现平凡人在奋斗过程中的感人细节和真实场景,以实现情感共鸣。例如,在巴黎奥运会上,湖北襄阳籍国家跳水队运动员王宗源获得了一金一银的成绩。从2008年把儿子送到武汉市洪山跳水学校至今,王宗源的父母16年里积攒下392张火车票。在采访过程中,王宗源父母讲述了“最早的一张”“最深刻的一张”“最远的一张”火车票背后的故事。“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头条推出的“图文+视频”稿件《392张车票,找奥运冠军报销?网友:泪目!点赞!》,阅读量很快突破10万。这则报道从“392张车票”这个具象生动的细节切入,增强了报道亲和力,展现父母永恒且深沉的爱,使受众在情感上与报道产生强烈共鸣,从而更深刻地记住报道内容,提升了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

情感性表达在主题报道中的运用

情感性表达是指在主题报道中融入记者和媒体的情感态度,通过文字、画面、声音等多种手段,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报道的主题和内涵。

情感性表达不是无节制地宣泄情感,而是基于客观事实,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受众的情感,从而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它也可以引导受众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背后的情感因素,传递温暖、关怀和正能量。

(一)打破距离感,拉近与受众的关系

在民生类主题报道中,如老旧小区改造,可以使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和贴近居民生活的画面,表达对他们生活状况的关注和对改善他们居住条件的支持。这种情感性表达能够让受众感受到媒体的关心,缩短主题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使其更容易接受报道内容。

(二)激发情感认同,强化价值传播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主题报道中,通过展示国家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个领域的奋斗者为国家建设付出的努力,可以传递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自豪感。受众在观看这些报道时会被其中的情感所感染,产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从而强化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主题报道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目的性和指导性的报道形式,在引导舆论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学雷锋活动开展60周年到来之际,新华社推出中英双语微视频《Hi,雷锋!》,成为红色主题报道“出海”的一次成功实践。围绕着“志愿精神”,《Hi,雷锋!》讲事实说服人、讲形象打动人、讲情感感染人、讲道理影响人。视频中的情感性表达能够引导社会舆论关注雷锋和志愿精神,激发社会各界的责任感和志愿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主题报道故事化手法_情感性表达在主题报道中的运用_概括一句话新闻怎么写

概括一句话新闻怎么写_主题报道故事化手法_情感性表达在主题报道中的运用

结语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中,主题报道面临着诸多挑战。主流媒体应充分运用故事化策略和情感性表达,不断创新主题报道形式和内容,提升传播效果,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作者单位:大众日报融媒传播有限公司)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7月号,原标题为《主题报道中的故事化手法与情感性表达》,参考文献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