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思考:是否应该带孩子观看《南京照相馆》?
自从中国抗战历史影片《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这部电影迅速攀升至票房冠军的宝座,但围绕是否适合带孩子观影的争论,却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暑期正值学生观影的高峰期,不少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孩子们观影后的反应,称其经历了“后遗症”。有的孩子在影院哭得无法自已,甚至有的夜间失眠,差点惊醒;更有人说起他们用地图“刺日本”,表达出“我恨日本人”的情绪。
北京的博主“赵苏比”在小红书上发布视频,分享自己8岁儿子在观影后愤怒剪掉所有奥特曼卡片,并表明再也不收集任何与日本有关的卡片。评论区中争议层出不穷,有人认为“铭记历史从娃娃抓起”,也有人质疑,孩子在影片中感受到的只是一股恐惧与仇恨,难以形成理性的历史认知。关于“《南京照相馆》是否适宜儿童观看”的话题,更是一度登上微博热搜。
影片背景设定在1937年南京沦陷期间,市民在一家照相馆中避难,为了保命而协助日军冲印底片,意外揭露出屠城的惨烈景象,并谋划将这一罪证公之于众。如此残酷的历史背景,引发了观影者强烈的情绪反响。
在豆瓣上,该电影获得了8.6的高评分,有影迷评论称其为近十年来中国最好的一部反法西斯题材影片。截至8月5日,影片的票房已经超过了16.66亿人民币(约2.99亿新元)。
支持带孩子观看的人士认为,这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程。演员佟丽娅也表示,自己9岁的儿子在首映时哭得无法自已,便认为这部影片对年轻一代而言,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刻入生命的历史课。《南京晨报》还特意组织了小学生“小记者”的专场观影。一名三年级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对先辈的敬意和对和平的珍视,更加坚定了‘铭记历史,自强不息’的信念。”
然而,部分孩子在观影中的感受则更多是可怕的体验。具备200多万粉丝的影评博主“农夫夸电影”公开征集网友投稿,列举了一些影片中的“恐怖”场景,如婴儿被摔死、市民被赶入河中击毙等,以及河水变红、日军残忍地拍摄被斩首平民的画面,还有女孩被强奸的情节。博主对此表示,建议家长在带孩子观看时要慎重考虑。一名豆瓣网友也反映观影时身边的小孩正在讨论哪个角色最让人感到恐惧。“我奉劝各位家长,尽量不要带那些尚未建立正确价值观、对抗日历史全然不知的孩子前往观影。”
在影片宣传期间,记者曾询问是否适合孩子观看,而一名主演则表示,电影已经拍好,可以等孩子长大再来看。南京本地媒体《现代快报》则评论称,家长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进电影院并不意味着和电影彻底隔绝:“一个个短视频、热门话题,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们。”评论指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关键在于家长如何进行观影前和观影后的引导。
争议不仅集中在儿童是否能承受历史的残酷,许多家长表示已经厌倦了抗战题材的影片。金融公司“悦融易”的创始人曹流浪在视频号上说自己并不打算观看《南京照相馆》,因为他认为自己从小到大已经看了太多类似的影片:“这些电影总是在强调日本人多么坏。”
在引发舆论反弹后,他回应称:“电影是艺术,不是历史书。”他指出,抗日题材太多,甚至一些影片包含侮辱智商的内容,导致大家在潜意识中将小日本视为魔鬼。他表达的观点是,不应只关注于对日本人的仇恨,因为愚昧和仇恨才是阻碍发展的敌人。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关题材的影片出现在此时并不奇怪。另一部抗日题材电影《731》定于9月18日上映,值得注意的是其预告片中有特别提醒“未满18岁请谨慎选择观看”。许多网民认为,《南京照相馆》也应该有年龄建议,这样的讨论使得电影分级制度的议题重燃。
关于战争的影片难免涉及暴力、激烈情感和极端人性,而观众中不乏年幼的孩子,建立电影分级或许能为家长提供更好的判断依据。中国在1989年曾制定了四类“少年儿童不宜观看”的影片,但当年的片方利用这一标签进行宣传,反而造成分级制度陷入争议,最终逐渐搁置。
2017年3月,中国开始实施《电影产业促进法》,其中第20条提出,可能引起未成年人身体或心理不适的影片应予以提示,但一直未形成严格的分级制度。此后,电影业界的人士时常呼吁将统一审查变为分级,这不仅能为儿童观影提供引导,也可激发电影创作,但政策未见进展。
许多中国专家提到,中国的电影制度以“统一审查”为基础,已具备一定的把关作用,因此不需照搬欧美以“内容多样化”为前提的分级体系。然而,每当有争议大片上映,市场依然时常重新掀起这个话题。比如去年,《异形:夺命舰》的上映引发了家长的投诉,抱怨自己8岁的小孩在观影过程中感到不适,并强烈谴责影院放映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要求退款并索赔。
有媒体指出,在美国该片被划为R级,17岁以下观众必须由监护人陪同观看。而在中国,尽管片方在宣传中提醒未成年观众谨慎选择,看影院却难以强制阻止儿童购票入场,相关提示也容易被家长忽略。
在缺乏明确分级机制的情况下,家长、影院和片方……谁该对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负责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与《异形:夺命舰》引发的“恐怖吓人”的讨论不同,《南京照相馆》的争论更加复杂,涉及孩子如何认识战争、历史与仇恨。
家长们最担忧的并不只是“孩子会不会被吓到”,更在于他们如何理解历史,如何看待日本、看待战争和仇恨。电影中对“战争”“日军”“屠杀”等历史创伤的描绘,到底适合多大年龄的孩子,是否应该有一个明确而权威的导引?
更何况,这部影片的上映恰逢中日关系微妙调整之时。年初以来,两国的经贸互动有所恢复,中国重启了对日本水产品的进口,但同时,民间情绪对双方公民在对方国家遭受的袭击事件也持续保持关注。因此,如何衔接历史叙述、儿童教育与应对仇恨,或许才是这场热议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