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两周年,专家:双方已适应战局,但都赢不了、退不得
首先,在军事层面,战场局势变化跌宕,呈现出的战场形式备受关注。2022年,俄先攻后守,乌局部反攻。双方见招拆招,战场大开大合,对抗日趋白热化。行动初期,俄对乌全境重要目标实施突袭,派遣地面部队分四路对基辅等枢纽城市实施纵深穿插奔袭,力图以闪电战击垮乌抵抗意志,实现速战速决。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并未达成既定目标。乌克兰则在美北约持续军援的支撑下,开始稳住阵脚,实施攻势防御,并通过秋季攻势收复哈尔科夫、赫尔松等大片区域。俄此后收缩战线、局部动员,放弃南北对进围歼乌东重兵集团目标,在近千公里战线上逐步平推,并宣布“乌东四地公投入俄”,战事再次陷入僵持。一方面,在反复拉锯争夺中,双方出现了类似一战时期的堑壕战战况。另一方面,民用卫星、人工智能、无人机的广泛使用,大幅改写了现代战争的作战方式。
2023年,双方稳住战线,转入重点试探,战事逐步演变为持久消耗的韧性比拼。乌克兰动员更庞大的兵力,获得了美北约更多的军事援助,6月开启大反攻,目标旨在将战线推进至亚速海沿岸,夺回战略重镇梅利托波尔与马里乌波尔,一举切断俄罗斯本土与克里米亚半岛的陆地运输线,随后利用非对称战术遏制俄黑海舰队,海陆并进孤立克里米亚半岛。但由于俄军防守严密,经过近半年反攻,乌军在南部多条战线推进缓慢,平均只前进了不到20公里,切断俄军补给线的战略目标更是遥不可及。由于战况持久,伤亡日重,士气低落,乌军兵员短缺问题十分严峻。俄罗斯国防部长12月在国务会议上宣布,乌军伤亡已超过38万人。乌克兰虽一直没有公布伤亡具体数字,但总统泽连斯基2023年年末“考虑再征兵50万”的表态,从侧面印证了乌军的困境。进入2024年,俄乌军事对峙并无停歇之势。两国动用导弹、无人机对各自后方的城市、港口、码头、军工设施发动空袭,这也是自乌克兰年危机爆发以来,双方持续时间最长、频率最为密集的一轮相互大规模攻击,造成较大损失与人员伤亡,为本就阴云密布的俄乌局势更蒙上浓重阴影。
其次,在国际政治层面,乌克兰危机是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地缘政治冲突,深刻影响国际安全形势,不断推动国际战略力量和格局进行深度调整。两年来,国际安全形势愈发尖锐对立。这场危机严重加剧了国际政治中的集团对抗和阵营对立。围绕乌克兰危机,以联合国安理会为核心的大国协商一致原则面临艰难困境,集团对抗日益取代机制合作。乌克兰危机升级让大国关系发生变化。一方面,俄欧关系、美俄关系破裂,美欧关系走近,欧洲陷入长久地缘政治冲突漩涡,欧洲长期追求的战略自主遭遇明显挫折,对美战略依赖程度加深。欧俄经贸合作彻底破裂、政治合作冻结,对抗取代合作成为欧俄关系的主基调,隔绝孤立恐将长期延续。另一方面,美国没有改变视中国为最大竞争对手、改变遏制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打着“今日俄乌就是明日亚洲”的幌子,在强化亚太双边同盟的同时,推动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成型,撮合日韩关系出现“戏剧性的改善”,加固美日韩军事同盟体制,构建多个如“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小院高墙”式排他性组织,助长了亚太地区的集团化和阵营对抗局面。
第三,在国际安全层面,乌克兰危机反向助推了全球性军备竞赛,增大了大国高强度对抗风险。受乌克兰问题刺激,全球主要国家纷纷上调军费,军事化程度明显提升。设在伦敦的知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在2024年军事平衡报告中指出,2023年,全球国防开支已升至2.2万亿美元,平均增长9%。最突出的是美国,其886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已经超过排名其后9个国家军费的总和。在欧洲,德国军费预算增长3.4%,达565亿美元;法国军费增长7.5%,达497亿美元;俄罗斯则增至约1200亿美元。在亚洲,韩国发布《2024至2028年国防中期计划》,计划未来5年投入约2700亿美元用于军费开支。根据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政府预算草案,日本防卫预算2024财年为559亿美元,比2023财年增长16.5%,再创历史新高。
第四,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不间断的极限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破坏国际贸易规则,增大国际债务和金融领域风险,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造成部分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阻碍。在这场地缘经济大震荡中,世界经济三极鼎立格局出现变化,欧洲一极分量减轻,欧洲经济遭受多重冲击。受欧盟对俄制裁反噬效应影响,欧洲能源价格飙升,通胀高企,企业遭受巨大损失,民众实际工资严重缩水,购买力下降。全球经济重心进一步向亚太倾斜。发展中国家拒绝追随美西方制裁俄罗斯,也显示“全球南方”的经济自主愿望和能力增强。包括“去美元化”在内的反对美国经济霸权行动,日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