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女演员”闯荡好莱坞的时候,谁坐不住了?

2025-10-04 22:05:11 4阅读

AI女演员 好莱坞 演员工会_ai女演员出道遭抵制

曾几何时,好莱坞编剧等从业人员对AI(人工智能)的介入就非常反感,也引起过一些罢工等等。但貌似也没有达成什么最终的协议等等。如今,AI女演员也开始到好莱坞闯荡了,这一次又会激起什么风浪呢?

据外媒 TechCrunch 报道,来自伦敦的“女演员”Tilly Norwood 在 Instagram 上拥有约 4 万粉丝,这就是一个AI演员,是由制作公司 Particle6 的 AI 部门 Xicoia 创造的虚拟角色。Particle6 创始人、荷兰制片人 Eline Van der Velden 在 9 月的苏黎世电影节首次推出 Norwood 的概念。目前,她正为这个角色寻找经纪人,而 Norwood 已经在好莱坞引发了广泛讨论。

有女演员表示:“天啊,我们要完了,实在太吓人了。各大经纪公司,别这样。快停手,不要剥夺我们之间的人类联系。”美国演员工会也发表声明,坚决反对这类合成演员。声明指出:“‘Tilly Norwood’不是演员,而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生成的角色,该程序未经允许、也没有补偿,就利用无数专业演员的表演成果进行训练。她没有人生经验,没有情感。观众对脱离人类体验的虚拟内容并不买账。这样的角色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问题:它窃取演员表演,威胁到他们的工作,伤害生计,并贬低人类艺术的价值。”

面对批评,Van der Velden 在 Tilly Norwood 的 Instagram 上回应称:“她不是人类替代品,而是一件艺术创作。就像以往许多艺术形式一样,她能引发讨论,而这正说明了创造力的力量。”演员们担心 AI 生成的视频越来越逼真。AI女演员闯荡好莱坞的戏码刚拉开序幕,就已充满撕裂感。这场较量的结局,不仅关乎一个虚拟角色的命运,更决定着全球影视业的未来生态——AI女演员究竟会成为席卷行业的潮流,还是昙花一现的技术实验?

一个AI演员能省掉80%的档期协调成本,拍摄周期缩短40%。有制片方一语道破天机。对预算紧张的独立制片方而言,这组数据堪称致命诱惑:无需支付百万美元片酬,不用迁就演员的休假需求,更不用担心意外受伤导致剧组停摆。更关键的是技术成熟度的突破。用ChatGPT训练台词逻辑,借Luma AI捕捉微表情,再通过合成技术拼接成完整表演,蒂莉已经能呈现“皱眉时眼角的纹路变化”这类细腻情绪。当Sora 2能一键生成“雨天咖啡馆的情绪戏”,AI女演员的表演质感与真人的差距正在飞速缩小。

资本的嗅觉远比舆论灵敏。尽管好莱坞巨头们在公开场合对AI演员避而不谈,但私下里早已通过投资AI工作室布局。“定制化角色服务”悄然出现,它能根据制片方需求调整外貌、气质甚至演技风格,这种“按需生产”的模式正击中行业痛点。

对真人演员而言,AI的威胁是赤裸裸的生存危机。2023年好莱坞罢工刚为演员争取到“AI复刻需支付报酬”的权益,如今完全虚拟的AI演员直接绕开了所有规则——既不需要签订演出合同,也不用参与利润分成,更不会加入工会争取权益。“今天能替代小演员,明天就能替代主角,我们的饭碗迟早被代码端走。”一位参演过漫威电影的配角演员在社交平台直言。

这种焦虑正在演变成集体抵制。AI女演员能否成为潮流,关键要看能否走出“替代陷阱”。究竟是增强人类创意还是替代,或许并不以其创作者的意志在转移。她的团队正在探索“人机混合模式”——用AI生成基础表演框架,再由真人演员进行情绪校准,最后合成出兼具效率与温度的镜头。这种模式已在广告行业试水。某美妆品牌用AI生成虚拟模特的基础动作,再叠加真人演员的皮肤质感和眼神细节,既降低了拍摄成本,又避免了完全虚拟的疏离感。

从行业实践看,AI女演员更可能先在“边缘领域”成为潮流。在预算有限的短剧、广告、游戏CG中,它们能快速填补角色缺口;在“返老还童”“危险动作替身”等真人演员难以完成的场景中,AI可发挥独特价值。迪士尼就曾用AI技术让《夺宝奇兵5》中的哈里森·福特回归年轻状态,这类“辅助性应用”已被行业广泛接受。

但要进入主流影视圈,AI女演员必须跨过三道坎:一是训练数据的版权合规,需建立“演员数据授权池”并支付合理报酬;二是表演的情感真实性,目前AI仍难以模拟“经历创伤后的复杂眼神”这类需要人生体验的情绪;三是监管规则的完善,演员工会与制片方的博弈将决定其商业边界。值得关注的是,经纪公司偷偷接洽AI演员,是怕错过下一个技术风口;演员工会激烈抵制,是怕丢掉赖以生存的饭碗;而普通观众,既好奇技术带来的新鲜体验,又眷恋人类表演的真实温度。

可以说,AI女演员的出现,本质上是一场技术与人性的对话。AI女演员不会完全取代真人演员。就像摄影术没有消灭绘画,流媒体没有摧毁电影院,技术从来都是重塑艺术形态而非终结它。可以预计的是,未来的影视业,可能出现“真人主演+AI配角”“真人情绪+AI特效”的混合创作模式,让技术服务于故事,而非反过来让故事迁就技术。AI女演员可能会成为好莱坞的新潮流,但永远不会成为主角——因为电影的本质,是人类借故事与世界对话,这份连接,终究需要真实的心跳来承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