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记“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周月华

2025-10-06 23:11:03 19阅读

_f弋

行走在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周月华,“走”遍崇山峻岭

为乡亲治病。饶发蓉摄

40当代党员2009.

05i

“周医生,我妈又犯病了,呼吸困难,你快来救救她!”一

天凌晨,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周月华被一阵急促的

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永兴村的谭德芬老人哮喘病又犯了,病

人连咳带喘,情况危急。

谭德芬是个慢性支气管哮喘病人,并发肺气肿和肺心

病,经常在深夜发病,如果不及时抢救,随时都会有生命危

险。

周月华看了看时间,才凌晨3点。这时丈夫艾起也被惊醒

了,他什么话也没说,就开始穿衣服,然后到屋外发动摩托车。

左腿残疾的周月华搭乘丈夫的摩托车,两人冒着寒气行进在

夜色中。

艾起用摩托车将周月华送到山脚,然后熟练地背起妻子,

将她送到病人家中⋯⋯等谭德芬病情稳定后,艾起又将妻子

背下山,用摩托车送回家。

像这种突发情况,乡村医生周月华几乎每月都要遇上。结婚

14年来,周月华趴在丈夫的背上,“走”遍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

小山岭,为辖区近5OO0村民提供医疗服务。

“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一定能做”

周月华8个月大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每当

她看着小伙伴蹦蹦跳跳嬉戏的时候,心中不免有种失落感。但是

残疾并没有摧垮她的意志,上初中时,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深

深地感动了她:“张海迪下半身都瘫痪了,但她依然坚强地面对

生活,我为何不可以呢?”

虽然行动不便,但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周月华仍然是个乐

观向上的学生。每天放学,她赶着回家打猪草,等母亲忙完再

到地里将她打好的猪草背回家。喂猪、做饭、洗衣,凡是农村健

康孩子能干的活路她都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月华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了。高中

毕业后,她进了一所职业中学学电器修理。

“修理电器,需要搬动电视、冰箱等大物件,有时候还要上

门服务,你是个女娃儿,力气小,腿脚又不方便,这一行不适合

”当教师白勺父亲告诉女儿。

“我觉得学医最适合你。”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女儿建

议。

1987年.周月华拄着拐杖走进重庆市卫生学校。l989年,

周月华从卫校毕业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满怀希望的她从别

次次委婉的拒绝中读懂了一个意思:“健康人都不好找工

作,何况你还是个残疾人。”

这时,母亲告诉她一“月华,你技术在手,我们自己开一

家诊所吧。西河村离柳荫镇有近10里路,村民看病很不方

便。”

在父母的帮助下,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

室”挂牌营业了。

“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丈夫艾起说起两人的相识,很坦然:“刚认识,我

就被周月华乐观向上的精神感动了。我想,一个残疾人

能够自立,说明她的意志力很坚强,一定有过人之

处。”

1995年,艾起与周月华结婚。考虑到周月华在永兴

村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艾起当了上门女婿。婚后,周月

华的父母将邻近西河村小学的一套三层旧楼房送给女

儿当嫁妆,这里邻近公路,出入方便。夫妻俩将卫生室也

搬过来,艾起成了周月华的助手。

结婚14年来,周月华被丈夫背着出诊的场景,在

西河村和永兴村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两人知道,

这背后有甜蜜的微笑,也有苦涩的泪水。

10年前,西河村村民杨光照的儿媳妇临产,那是凌

晨两三点钟。去杨光照家的山路非常陡,右边是很高的

峭壁,左边是堆满乱石的悬崖。借着微弱的电筒光,艾起

背着妻子深-N浅一脚地向杨家走去。山路曲折,一个

拐弯处,他左脚一滑,右腿一下子跪在地上,背上的周月

华差点掉进深渊,夫妻俩都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们艰

难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杨家。趁周月华忙碌之际,

艾起悄悄撩起右裤腿,发现膝盖掉了一大块皮,血珠都

渗出来了。为杨光照的儿媳妇成功接生后回到家里,周

月华还是知道了丈夫的伤情,摸着丈夫的腿,她流下了

感激和愧疚的泪水。

1995年1O月的一天下午,西河二组村民江志群

临产,请周月华去接生。当时周月华已经怀孕6个月,

但她二话不说,拿上药箱就和丈夫出发了。一直忙到

晚上8点多钟孩子才生下来,却没有哭声。周月华一

看,婴儿脖子上缠着脐带,嘴唇发紫,情况非常危急,

她毫不犹豫对着婴儿的嘴就做人工呼吸。江志群的丈

夫从没见过人工呼吸,急忙上前阻止她。感觉到产妇

家属的不信任,周月华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她什么都

没说,轻轻推开产户家属的手,坚持口对口作人工呼

吸。一下,两下,1分钟过去了,孩子没有反应,3分钟

过去了,“畦——”一声嘹亮的哭声,孩子得救了。江

志群~家连忙为周医生端来荷包蛋,表示感谢。这时,

周月华才发现,自己挺着大肚子忙了六七个小时,早

已经又累又饿。

“社会给了我许多关爱,我也要力

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由于周月华在基层卫生岗位上的突出表现,2007

年,她被评为“北碚区优秀乡村医生”,同时被选为北碚

区残疾人代表,成为区残联委员。

对社会心存感激的周月华总是说:“社会给了我许

多关爱,我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今天给你开的药一共有三种。这种是外用药,不

能吃:这盒药要跟其他治高血压的药分开吃。你家离得

远,这些药可以吃个把月,吃完了再到卫生所来量血压,

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就打电话问我。”周月华一边给村

民陈绍珍配药,一边耐心地交代。陈绍珍是永兴村村民,

2008年春节期间查出患了高血压,到附近好几个地方

看过,最后觉得还是周月华开的药管用 ,价 格还便宜。陈

绍珍 说 ,永兴村 以前 本来有个 乡村 医生 ,年龄 大 了,那里

基本 没有医疗设备 ,药品也很少。而周月华的医疗点 ,设

备 比较齐 、药 品种类 也多 ,价格 严格按照 “新农合 ”的规

定 ,参合农 民还可 以报 销。所 以现在永 兴村 的人都到她

这里来看 病。

家住永 兴村的 田贻碧老 人已经 80 多岁 了,三个儿

子长期在外打 工 ,老人独 自一人 生活 ,非常艰难 。去年冬

天 ,永兴村下了大雪 ,作 为村会计 的艾起去看望老人 ,发

现屋子里冰冷冰冷 的 ,老人连 暖手的炉火都 没有。回家

后 ,艾起把 老人 的情 况告诉 妻子 ,周月华 听了心里很 难

过 ,对艾起说 .“如果 田婆婆 生病需要 用药 ,你尽 管回家

拿 ,她儿子能 还就 还 ,不能还就算 了。”

西河村的汪官珍老人跟 老伴 膝下无子 ,每次 到周月

华 那里看 病 ,都很 不好 意思地 说 :“月 华 ,我 身上没 钱 ,

咳 了好久 ,一直 拖不好 ⋯⋯ ”周月 华安 慰她 :“汪奶 奶 ,

没什 么 ,你先 拿点药去 吃。 ”临走还 要送点 吃的东西给

汪奶奶 。如今 ,汪 官珍的老伴 已经去世 ,90 岁的她 也住

进 了镇里 的养老院 。提 起周月 华 ,汪官珍总是说 “周医

生是个 好人啊 ”。

如今 ,周月华的诊所已经成 为北 碚区规范化村级 卫

生 室 ,她本 人在今年初 被卫生 部授予 “全 国优秀 乡村 医

生 ”荣誉称号 。对未来 ,周月华充满 了信心。她希望所 有

的残疾 朋友 都能鼓起对生活 的勇气 ,不放 弃、不抛 弃 ,她

坚信 ,野 百合也 有春天 ,残疾 人也 能开辟 出一 片 自己 的

天地。

l 2009.

05 当代党员4 1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