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的宝宝不听话怎么办?我却想说:恭喜你
原创 马蕾工作室 马蕾孕哺育
在一个难得没有课的周末,我和女儿漫步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春日的阳光洋洋洒洒地照印在绿芽上,空气中弥漫着温暖的气息。
正当我想好好享受休闲的时光时,路边的一对父子吸引了我的视线:
“走吧,快点,都叫到我们的号了,别玩了。”宝爸一边拉着宝宝,一边着急地说。
只见宝宝正投入地玩着积木,一手刚把积木叠上去,就被爸爸一手打掉。
宝宝的脸从专注变成疑惑,最后一脸茫然地看着爸爸。
“起来啊,刚才拿的号要过了,待会儿要重新等了。”宝宝爸爸立马把宝宝扯了起来。
宝宝的眼睛还看着未完成的积木,却发现自己已经被爸爸拉得都站了起来,瞬间的委屈淹没了他,他忍不住哇地一声哭了。
“你怎么不听话啊,刚才就跟你说了,叫到我们的号就不可以再玩,叫了你几次了。”
爸爸责怪的话语,宝宝不管不顾的哭闹声,俨然成为热闹的街道上独特的一道风景。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对话是不是有点熟悉?好像在哪儿见到过。
在家里?在车里?在商场里?还是在聚会上?实际上,我们都经历过。
但是,我想说,当你说出:“你怎么不听话”的时候,我要恭喜你,这意味着:
你的宝宝长大了!
拒绝是宝宝长大的标志
你还记得,是哪个瞬间让你觉得宝宝变得不一样了?
是你拿着裤子给他,他却要先穿上衣的时候吗?
是你给他夹了肉饼,他却指着青菜的时候吗?
是你给他换了一个玩具,他却嚎啕大哭的时候吗?
还是你给他吃母乳,他却跑去玩玩具的时候?
当他第一次作出不顺从你的那些行为,就意味着他不再是那个「完全依靠」你照顾的婴儿了。
简单的拒绝行为通常会发生在宝宝1岁,更突出的拒绝行为会出现在2岁。
一开始,我们并不会意识到他们在拒绝我们,认为这只是「偶发行为」。
但其实,宝宝们已经开始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见努力了:
天生性格随和的宝宝,他可能只会说:我不要,或者默默走开,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你所说的事情上转移,但是,不会按照你说的去做,他们通常不会给父母制造太多难题。
天生表达方式热情激烈的宝宝,他会大哭大叫甚至躺地上打滚。这种宝宝经常会让父母很为难。
在他刚开始闹的时候,我们还能保持平静去跟宝宝讲道理,经过10几分钟之后,发现他还是油盐不进,我们的情绪就会失控。
于是,原本一件引导宝宝行为的事情,就变成了我们与宝宝之间的抗衡:
妈妈内心想:我就是要你听我的。
宝宝内心想:我就是不要听妈妈的。
事情往往都在妈妈大骂和宝宝撕心裂肺的哭声中结束,如文章开头那样。
妈妈会因此而内疚不已:为什么自己不能控制好情绪?
宝宝会一脸无辜地继续去玩自己的玩具。
这种情况可以预防吗?
是可以的。
预防宝宝发脾气的3个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正视宝宝发脾气这件事。
你们认为,宝宝发脾气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吗?
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这说明,宝宝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有了表达的欲望,他不再是以前那个需要靠妈妈盲猜才知道他想法的婴儿了。
但频繁发脾气的宝宝依然是会让我们很困扰,那我们可以怎么去预防呢?
1. 使用平等友好的语气。
这个年龄的宝宝有了自我意识,他们会通过生活中与大人的相处来确定:我是独立的个体,我不希望被命令。
当你希望宝宝按照你的想法去做的时候,你可以跟他说“请”“麻烦”“谢谢”等友好的词语。
让宝宝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自己不是被安排的,他会更乐于去完成你说的事情。
试想想,如果你的同事需要你帮忙的时候,用得是命令的口吻:“你立马把这个文件传给我。”
你会有什么感受?你的感受就是宝宝的感受。
刻意地练习站在「宝宝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拉近与宝宝之间的距离。
2. 理解宝宝的需求和情绪
当宝宝拒绝你的时候,我们会错以为他是在挑战我们。
其实不是的。
他只是习惯性地说不,而不是真的说不。
如果我们立马就上火了,事情就会走偏。
当他拒绝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深呼吸几次,等待几秒,再平静地、简单地把前因后果都解释清楚.
这时候你会发现宝宝的表现跟以前不一样了,他不会再执着地说不。
往往宝宝会更乐于接受我们的建议去做。
3. 提供选择。
我们通常会犯一个错误:
在制止宝宝的错误行为后,会一直对这个错误行为「叨叨不停」地解释。
我曾经也对我8岁的女儿做过类似的事情,事情过后,我问她,你知道我刚才那样说的原因吗?
她想了很久,告诉了我一个与事实大相径庭的答案。
由此可见,过多的解释对8岁的宝宝来说都难以理解,更何况是2岁的宝宝。
所以,宝宝需要的不是啰嗦的语言制止,我们只需要告诉他,让他知道有更好的选择。
之后,我们可以给他提供选择。
通常我会给她2个我们接受范围内的选择,比如,读哪本绘本、先穿衣服还是先穿裤子、先洗头还是先洗澡。
还有一点需要我们记住的是:
在给宝宝提要求的之前,我们要认真思考——这个要求对宝宝来说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是她能理解的,她能做得到的。
关了宝宝的门也要给宝宝开一扇窗,让宝宝有路可走。
情绪平和是有力的应对方式
宝宝发脾气往往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不开心、拒绝、害怕等情绪。
我们可以告诉宝宝,如果你觉得不开心、觉得生气、觉得害怕、你可以跟妈妈说:妈妈,你这样做,我觉得不开心/生气/难过/愤怒。
在他说出自己的情绪之前,我们不要去跟他说道理,因为毫无用处。
他需要的是宣泄,是认同,是理解,而不是告诉他接下来怎么做。
当他正在发脾气的时候,以下3步可以让我们轻松应对:
跳出对立,用旁观者视觉
把宝宝的行为当做一场“即兴表演”,你是他的观众,对他的行为抱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
当你不是主角,你才会看到宝宝行为背后更多的含义,也会引起自己对他行为的思考:
他发脾气是因为我拿走了他的玩具?那我现在把玩具还给他,他会立马停止哭闹吗?
宝宝的行为背后都有原因,但只有父母足够冷静理智,我们才能看到,才能在下一次发生之前做好预防。
所以,当宝宝在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
不要上头,不要上头,不要上头。
带宝宝离开现场
宝宝在公共场合或者聚餐的时候哭闹,这对不少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大挑战。
我们既需要顾及别人视线的压力,也想顾及自己的面子。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制止他,这是大部分父母会做的选择。
但是,抱着宝宝离开现场这种方式会更好!
把他的情绪与当下的场景切断,去到一个相对安静人少的空间。
抱着他,轻抚他,对他说:妈妈抱着你,你可以放松的再哭一会儿,如果你有想告诉妈妈的,你也可以和妈妈说,妈妈一直陪着你。
他会发现周围突然安静了下来,自己的情绪被妈妈接纳了,再过多一会儿,他就能平静下来了。
尽快抽离情绪并坚持己见
当他平静了下来,我们可以引导宝宝说出他发脾气的原因,也可以一起讨论下一次怎么做会更好。
如果他是因为你提出的要求而闹脾气的话,现在你可以再一次告诉他,你希望他能做到刚才你说的要求,他闹脾气并不会改变你的坚持,当然这个要求的前提一定是合情合理的。
当宝宝用激烈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内心的想法所困住: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不是好妈妈,连宝宝都教不好。
类似的想法会一涌而出,淹没了我们的理智,作出不合适的引导方式。
实际上,我们更应该专注在如何恰当地引导宝宝的激烈行为,旁人的想法根本不重要。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了,作为父母的我们,也需要跟着宝宝成长的脚步督促自己进步。
与宝宝共同成长是我们都可以做得到的,但如果可以走在宝宝成长前面,那对宝宝的引导来说是最理想的方式。
成长路上的日子就像流星一般,转瞬即逝,无法弥补,但至少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一片洁净的天空,让他能够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