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日两国关系,美国如何控制整个日本?恩怨长达百年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一片芙蓉毒雾的笼罩下,海面仿佛被吞没。我选择在闭关中沉睡,不与世事纠缠。然而,一声轮船炮响破空而来,撕裂了这片宁静,也惊醒了那些沉醉于花海的众人。
这几句诗出自我国近代著名的日本学者黄遵宪的笔下,他用这番话形容的是德川幕府面对美国蒸汽轮船驶入日本时的震惊与恐慌。从那时起,日本的近代历史正式拉开帷幕。它的开启方式与中国如出一辙,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洪流中。
美国与日本的关系错综复杂,几百年的恩怨情仇充满了转折,有时他们是敌人,刀枪相向;而有时又似乎是盟友,站在同一阵线。
1853年6月的一天,尽管夏日的酷暑尚未到来,四艘现代化的蒸汽轮船浩浩荡荡地驶入了日本的浦贺港。它们的存在犹如穿破了平静的海面,无声无息地入侵了这个原本封闭的国度。对于当时的日本百姓来说,这些庞然大物简直是异世之物。更令人惊恐的是,船只上不断冒出的黑色浓烟,吓得港口的码头工人措手不及,慌乱至极。
而幕府的统治者早已意识到国力的脆弱,面对外来的威胁,他们毫无还手之力。最终,他们不得不无奈接受了佩里(时任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递交的国书,决定打开国门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佩里此行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打开日本的市场。他要求日本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开放贸易口岸、救助美国遭遇海难的船只,并提供煤炭和粮食等资源。
更深层次的考量在于,美国需要通过日本作为中转站,将本国大量生产的棉制品运往中国,避免与英国的竞争。同时,美国的捕鲸船在太平洋的航行中常遭遇困境,佩里此举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尽管这些要求看似合情合理,但实际上日本的“开国”是在极大的压力下进行的,国内的知识分子对这一局势极为不满。
然而,经过了“大政奉还”和“明治维新”这两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后,日本经历了深刻的现代化改革,并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成功跻身为世界强国之一,令欧美列强刮目相看。
然而,盛世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隐忧。尽管在外战争中获得胜利,但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思想逐渐蔓延,大和民族崇尚的武士道精神更是为这种思想提供了滋养。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的逐步融入,日本也开始面对生产过剩的顽疾。而这一切恰逢1929至1933年的大萧条,让日本的经济形势愈发严峻。失业率不断攀升,民众的不满情绪蔓延,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也愈加明显,最终将日本引向了法西斯主义的侵略道路。
二战的惨败让日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后,美国全面接管了日本的改革工作,从政治到经济、军事乃至思想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直到今天,美国对日本的影响依旧深远。
日本的国土面积虽然在中国人眼中显得狭小,但从欧洲的视角来看,它依然是一个面积较大的国家,人口也有1.2亿,位居全球第11位。因此,完全掌控日本并非易事,只有超级大国才有此能力——美国。
谈到美国对日本的改造,就不得不提到麦克阿瑟。当时,他是驻日美军的总司令,全面参与了日本的各项改革工作,甚至被戏称为“五星天皇”。这个称号虽然带有戏谑,但也从侧面表明了麦克阿瑟在改革中的重要性。
改革军制
美国通过武力彻底降服了日本,改革日本的军制成为头等大事。美国的军事掌控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
首先是行政层面的改革,美国对日本的陆海军进行了彻底解构。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陆海军的武装被完全解除,相关军工厂也被拆除。
其次,在法律层面,1946年,美国发布了《公职整肃令》,整肃了军国主义分子,对战犯进行了严厉审判。约940人被处决,22万多人,包括大多数军官,也被从政治、工业、教育及媒体等领域彻底驱逐出去。
1948年,东京审判继续进行,对甲级战犯的判决及处刑也相继展开。尽管麦克阿瑟与日本达成了一些妥协,以应对冷战的局势,但这些改革仍有效削弱了日本的极右翼势力。
然而,制约日本军事的手段不仅限于上述措施,那些更为深刻的改革还在后头。
压轴的改革是日本新宪法的制定和《美日安保条约》的签订。日本的新宪法,亦被称为“和平宪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第九条。条文规定,日本永远放弃通过战争或武力威胁解决国际争端的权利,只保有自卫权。这一条文从法律上彻底封锁了日本对外侵略的基础,也成为安倍晋三等人政治生涯中的一大挑战。
美国迫使日本颁布了这一宪法,并通过不对天皇进行战争审判来作为交换条件,签署了《美日安保条约》。条约规定,美军在日本驻扎,且日本的自卫队只能在美军的指挥下行动,导致日本在军事上的独立性大大受限。
经济控制
二战结束初期,美国对日本的经济态度可以说是冷漠的。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对美国的打击极为严重,特别是珍珠港事件导致美国损失惨重。美国不希望日本恢复经济力量,以免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其次,当时美国主要将资源和关注投向了中国国民党政府,忽视了日本的经济复兴。
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重新审视日本,并看到了其经济复兴的潜力。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道奇受命赴日,实施“道奇计划”,这一计划通过减少政府补贴、调整外汇政策、实施财政紧缩等手段,使日本经济迅速复苏。
从事后分析来看,“道奇计划”取得了相当成功,它不仅平衡了日本的财政预算,避免了通货膨胀,还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发展,为其日后成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奠定了基础。
但日本的经济奇迹背后,也隐藏着限制其发展的瓶颈。由于资源匮乏,尤其是石油和粮食的短缺,日本的经济始终无法完全独立。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日本受到了美国的严格管控,“东芝事件”便是一个经典例子。
除此之外,美国还通过“广场协议”强迫日本升值日元,导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崩溃,经济长期停滞,被经济学家称为“失去的三十年”。
重塑思想
如果说麦克阿瑟是美国对日本改造的关键人物,那么历史学家约翰·W·密尔的著作《拥抱战败》无疑是二战后日本政治和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拥抱战败”一词形容的是日本人民主动接受美国占领的心态,这种心态深植于日本民族的文化中。
日本文化中对强者的崇拜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中甚至有例证,像在东京投下万吨炸弹的美国空军司令李梅战后被授予勋章,麦克阿瑟更是如神明般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
这种强者崇拜使得麦克阿瑟成为了日本人心目中的救世主。当他废除了天皇的神圣性,并在昭和天皇的宣言中明确表示,天皇与民众的关系基于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