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汉语_被_字句语义韵特征研究_郭鸿杰

2025-10-09 22:06:22 22阅读

基于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汉语“被”字句语义韵特征研究*①上海财经大学 郭鸿杰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周芹芹提 要:本文使用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考察翻译汉语“被”字句的语义韵特征以及在两岸译本中呈现的共性和差异。研究发现,“被”字句语义韵特征在两岸译本整体趋于一致,翻译文本的趋同性得以体现。差异表现在消极义“被”字句在台湾译本的出现频率更高,翻译文本的规范化特征在台湾译本更突出。“被”字句的语义韵特征和受事人称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被”字句语义限制的消解既是欧化使然,又与受事人称演变相关。语义韵也是影响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关键词:科普平行语料库;翻译汉语;“被”字句;语义韵一、引言自 20 世纪以来,“被”字句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门话题。“被”字句主要聚焦在语义功能、句法地位、结构类型、演化动因和地域差异等 5 个研究主题上,其中“被”字句的语义变异和变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王力,1943/1985;饶长溶,1990;贺阳,2008;郭鸿杰、韩红,2012)。以往研究多采取间接取材或单向对比的研究模式,且多为静态式、规约性微观对比分析,鲜有涉及导致语义韵变化的因素分析。具体而言,对与“被”字句语义韵相关的动态分析,如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源语英语和翻译汉语、不同汉译本之间的互动分析尚付阙如。随着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和应用,语言对比和翻译研究开始走向合流,这种合流不仅促进了语言学研究与翻译研究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Granger,2003),而且对于翻译语言特征的了解更有助益。基于此,本研究创建了横跨海峡两岸的大型英汉科普平行语料库,采用源语英语和翻译汉语对比,台湾译文和大陆译文双重对比模式,讨论翻译汉语中“被”字句的语义韵特征以及在两岸华语社区中呈现的共通性和特殊性。本研究还探讨了语义韵与受事人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语义韵对英语被动句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性。论文还引入了社会维度,分析了译者性别、学科背景以及地域与不同语义韵环境下的被动句翻译策略的互动关系。希冀本研究对描写译学、英汉语言对比和语言接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二、研究背景1.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Granger(2003)指出,语料库方法尤为适用于语言对比和翻译研究。随着语料库尤其是多语(复合)语料库的创建和应用,语言对比研究、翻译研究、语料库技术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三者之间的共通性表现在都涉及到语言之间的差异、交流与碰撞。CTS 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到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文化、策略之间的静态差异,而且有助于从历史、社会、政治等多维视角来解读译文的特点,这标志着翻译研究从单纯的描述研究向描述、阐释研究发展。刁晏斌(2015)提出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间接对比”和“直接对比”的概念。“间接对比”指选取台湾或大陆的文本进行比较,这种研究模式多集中在差异较为显著的词汇层面,研究对象往往局限于此有彼无、同形异义或同义异形较为浅表的层次。事实上,该语料选取模式盲目性较大,无法形成全覆盖,与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研究的要求不完全相适应。“直接对比”是指两岸来自同一源语的译本。这种语料选取模式的优点表现在由单向对比转向双向多重对比。具体来说,既包括两岸华语变体之间“有无”差异,也包括“多少”差异,还包括英语源语和翻译汉语之间的互动。翻译与语言演变的关系在近几年重新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翻译可以作为引起变化的一· 3 8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2019 年第 2 期① * 本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岸三地科普平行语料库的创建和应用研究”(14BYY094)资助。本刊匿名评审亦对本文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谨致谢忱。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