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之父:中国首位数学博士,至死都不原谅儿子放弃中国国籍
"少小离家,老来归,乡音不改",唐代诗人贺知章对故乡的回归感触颇深,写下了《还乡偶书》一诗,道出了多少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风华正茂时去了美国。多年后,三十出头的他回到家乡。此时的他,头发已经花白,却深深愧对父亲杨武之。他放弃了中国国籍,以至于父亲到死都不会原谅他。
成为数学博士的杨武之
1896年4月14日,杨武之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秀才。在严父慈母的教导下,杨武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杨武志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终日悲伤,两年后,母亲带着父亲离开了他。
孤儿杨武之被叔父接到自己家中,从此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此时的杨武之更加雄心勃勃。1914年,杨武之成为省立中学的学生,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当时如此高学历的人并不多见。
毕业后,杨武之成了各大高校争抢的对象。杨武之回到母校任教。杨武之在任教期间,对学生要求严格,引起学生们的强烈不满,因此遭到这些学生的报复和殴打。
但对于家长的欺凌,学校听之任之,不了了之。杨武意识到,当时中国的黑暗只有科学才能拯救。于是,杨武之开始准备出国留学。
1919年,在家人的安排下,与罗杨武结婚,罗大字不识几个,得知杨武并未抛弃罗氏而与其投缘。杨振宁生于1922年。
1923年,杨武之离开上海的妻儿,去美国留学。到美国后,杨武之在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的大学课程,又转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两年后,杨武之凭借《华林问题的各种普及》一书,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人。
学成归来的杨武之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杨振宁加入美国没有借口
同时,父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杨振宁,杨振宁从小就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这为他日后从事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杨武之在为杨振宁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也不时向杨振宁灌输爱国主义思想。
杨振宁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就有所成就。后来杨振宁留学美国,在美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远在中国的杨武之得知杨振宁获奖后欣喜若狂,多次赴美与杨振宁团聚。父子二人互诉衷肠,杨武之劝说杨振宁此时的中国正值就业之际,希望他能早日回国。这时,杨振宁担心中国的环境不适合自己科研工作的开展,没有同意。杨武之失望了。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给了杨武之当头一棒。同年12月,杨武之夫妇赴香港与杨振宁一家团聚,此时美国驻港总领事多次致电杨振宁,邀请杨武之夫妇赴美,并承诺只要二老同意,马上办理手续。
对于儿子要加入美国国籍的事情,杨武之严词拒绝,并严肃地告诉杨振宁要回上海。杨振宁看到杨武态度坚决,没有阻止。从此,父子两人出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杨武之对杨振宁一直耿耿于怀。
1971年,杨振宁作为美国知名学者回到中国,深感祖国不同以往,表达了对祖国的向往。1973年,杨武之带着这份遗憾离开了人世,生前不肯原谅杨振宁成为美籍华人。
杨氏排行老大,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们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功,各自成为知性的学者和企业家。
作为长子,杨振宁一直对父亲十分愧疚。2003年,杨振宁回到北京定居,2017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
消息一出,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都表示怀疑,杨振宁在美国是成功的,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成就。按道理,在美国生活了53年的杨振宁早已适应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为何此时回国?
其实,早在1997年,杨振宁写书时就提到,父亲自始至终没有纵容他加入美国。他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终将落叶归根。孝顺的杨振宁一直念念不忘父亲的遗憾。晚年的杨振宁终于回到北京,弥补父亲的遗憾。
杨武之辈杨振宁道歉
1945年,杨振宁留学美国,几年后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进行博士后研究。
1957年,他们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两人在合作上产生分歧,杨振宁的所作所为激怒了李政道,1962年6月,李政道与杨振宁彻底断绝关系。
1972年10月,李政道夫妇首次访华,总理热情接待。夫妻俩又转移到上海,在杨武之的坚持邀请下,夫妻俩带着重病在床的杨武之前去迎接,此时的杨武之已病入膏肓,吃力地一字一句向李政道了歉,并让杨振宁的妹妹杨振宇当场转述,郑重请求李政道原谅杨振宁。
令李政道感动的是,临别时杨武之握着李政道的手,夫妻俩看到杨武之露出欣慰的笑容,十分感动。
随着杨武之和李政道的妻子相继去世,30多年过去了,李政道始终被老人的重病所感动,仍处处惦记着自己的爱子,对外界的传言也始终信守承诺、三缄其口。
一代数学巨匠杨武之,一生致力于数学事业,对妻子不离不弃,对子女言传身教,对学生严于律己。他的孩子中有物理学家杨振宁,他的学生中有数学家华罗庚,他让所有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