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上册第一单元“新闻写作”
自选任务二
消息受篇幅、时效性等因素的限制,往往无法进行更为详尽的报道。因此,若想全面记述新闻事件、集中表现新闻人物、生动展现新闻场景,可以采用其他新闻体裁。此外,也可以采写一些背景资料,呈现新闻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或深层原因;还可以记录主体事件之外的一些有价值或有趣味的新闻花架。背景资料与新闻花絮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细致地理解报道内容,提高其阅读新闻的兴趣。从下面的项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新闻特写范文两篇
范文一:《跃向晴空的一瞬——校运会跳高决赛特写》
横杆升至1.45米,阳光刺破秋日薄云,在棕红跑道上投下一道细长的阴影。(场景特写:用环境细节烘托紧张氛围)场边骤然寂静,所有目光锁在初三(3)班陈宇轩绷紧的脊背上——他助跑的脚步声像鼓点敲击人心。(细节刻画:听觉与视觉结合,强化现场感)
(动作分解,突出关键瞬间)
起跳!他左脚蹬地如满弓离弦,身体凌空划出一道银弧(比喻修辞:将动作诗意化)。右腿高抬过杆的刹那,校服衣摆被风掀起,露出腰间一抹鲜红的号码布。(镜头定格:捕捉动态中的标志性细节)杆子轻颤两下,未落。欢呼声炸响时,他滚落垫子,仰头望向晴空,汗珠从下颌滴进塑胶粒中。(神态与动作结合:展现人物内心释放)
(深化人物精神)
“最后一次机会了……”(插入人物语言:自然揭示背景)场边传来班主任的轻叹。此前两次试跳失利,他揉着旧伤复发的右膝,眼神却更亮。(对比手法:用身体困境反衬意志坚定)此刻,他抓起校服抹了把脸,转身走向更高刻度——那抹红色背影,成了铅灰色器材架前最灼眼的火焰。(象征收尾:以色彩意象升华主题)
【点评】:本文聚焦跳高决赛的瞬间,通过动作分解、环境烘托和细节特写,将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具象化。场景动态感强,结尾的象征手法赋予画面余韵,符合特写“以小见大”的特点。
范文二:《义卖摊前的“彩虹糖”》
“漫画书换绿植啦!五元救活一盆多肉!”(语言开场:用吆喝声激活场景)初一(5)班的林小雨踮脚挥舞着喷水壶,刘海被汗黏成几绺,袖口蹭满颜料——她刚给捐售的旧书手绘了新封面。(外貌细节:凸显人物活力与投入)
(场景动态描写,点面结合)
摊前人潮涌动。一个男孩攥着硬币犹豫时,小雨突然蹲下身:“你喜欢奥特曼?加送张卡贴!”(对话与动作:展现人物亲和力)她变魔术般从围裙兜里掏出贴纸,男孩眼睛倏地亮了。(特写镜头:微表情传递情感)斜后方,志愿者抬着“爱心箱”穿梭人群,箱内硬币叮当碰撞,似在为喧闹打节拍。(通感修辞:将听觉转化为节奏意象)
(深化主题,联结情感)
夕阳将摊位染成蜜糖色。小雨数着皱巴巴的零钱,突然冲向隔壁摊:“够给山区项目捐套画笔了!”(情节转折:揭示事件意义)她高举的塑料袋里,硬币与彩纸叠成的千纸鹤闪着光——那是整日义卖的赠品。(意象选择:平凡物品承载双重情感)
【点评】:特写紧扣义卖中的“人”与“情”,通过生动的对话、细节和象征物,将公益场景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画面鲜活,结尾的千纸鹤巧妙点题,展现学生活动的深远意义。
人物通讯范文两篇
范文一:《“电池少年”的绿色长征——记校园环保先锋李明轩》
(开篇场景特写,突显人物行动)
周五放学铃刚响,初三(2)班后门的蓝色回收箱前已排起小队。李明轩挽着袖口,正用镊子夹起一节生锈的旧电池:“看,锌皮破了会污染土壤!”(语言细节:专业口吻展现人物素养)他鬓角沁汗,校服肘部磨得发白——这已是本学期第18次集中回收。(数字具象化:量化坚持精神)
(回溯典型事迹,深化人物形象)
两年前,他在科学课纪录片里目睹电池污染的惨状后,(背景穿插:自然交代行为动机)便自费印制传单,蹲在垃圾站劝同学分类。(动作描写:“蹲”字体现亲民姿态)起初遭人嘲笑,他却把零花钱全换成彩虹贴纸,奖励参与回收者。(对比手法:困境反衬决心)如今,校回收箱每月能收集200节电池,全由他骑车送往环保站。(数据佐证:强化成果真实性)
(精神升华,联结时代价值)
上周暴雨,他设计的“雨水收集系统”在试验田启用。生物老师拍着他肩笑叹:“这小发明家,心里装着地球呢!”(他人评价:侧面烘托人物高度)镜头定格处:少年蹲在菜畦边调试水管,泥点溅满裤腿,眼底映着蓄水桶里的粼粼晴空。(象征结尾:平凡身影与宏大主题交融)
【点评】:通讯通过回收电池、发明节水系统等典型事件,立体展现环保少年的坚持与创新。细节真实动人,结尾的意象升华巧妙传递时代精神。
范文二:《朗读亭里的“向日葵”——记校园公益朗读者林小雨》
(悬念式开场,引发阅读兴趣)
午休的教学楼空荡寂静,唯有三楼转角传来清泉般的诵读声。推门只见林小雨站在褪色的绒布帘前,双手捧着盲文诗集,为视障学姐小雅朗读。(场景聚焦:特殊情境凸显人物温度)阳光掠过她睫毛,在书页投下蝶影。(诗意描写:柔化公益场景)
(多事件串联,全面刻画人物)
作为校广播站唯一手语播音员,(身份特写:奠定人物独特性)她自学三年手语。去年运动会,她为听障选手同步解说冲刺实况,选手夺冠后朝播音台深深鞠躬的画面登上校报头条。(典型事例:选材具新闻价值)而鲜为人知的是,她每月去特教中心陪读,用零食袋自制“触觉绘本”。(细节揭秘:增强人物立体感)
(精神提炼,呼应社会价值)
“声音是看得见的光。”她在日记里写道。(金句引用:升华人物思想)上周五,班长在朗读亭门口放了盒润喉糖,纸条写着:“你让文字长出翅膀。”(侧面烘托:他人反馈印证影响力)当小雨把糖分给在场同学时,那些曾因方言羞于朗读的嗓音,终于汇成一片潮汐。(隐喻收束:点明公益辐射效应)
【点评】:通讯以朗读亭为原点,串联手语解说、自制绘本等事件,展现公益少女的温暖力量。细节富有感染力,结尾隐喻深化教育公平主题。
范文一:《科技幼苗破土时——记校园首届“未来创客”科技节》
(导语:突出事件亮点与意义)
3D打印的月球基地模型在展台缓缓旋转,初二(5)班张子航轻触平板,模型瞬间绽出模拟星光——5月20日,我校首届科技节闭幕式上,200件学生作品引爆惊叹。(数据具象化:用数字强化事件规模)“创新不是天才专利,每颗种子都有破土之力!”校长致辞时,舞台灯光正扫过孩子们发亮的眼睛。(金句点睛:揭示事件核心理念)
(主体:完整呈现事件脉络)
筹备:冷启动的热响应(小标题分层:清晰划分阶段)
两个月前,科学组提议遭质疑:“初中生能搞发明?”(冲突设置:增强叙事张力)组委会却将宣传海报画成火箭冲破试卷的漫画,(细节特写:生动呈现破局策略)并开放实验室供自由实验。首周仅12人报名,直到物理老师展出往届生制作的“语音导盲杖”,报名表一夜填满三页纸。(对比手法:展现转折效果)
高潮:创意风暴72小时
布展前夜,体育馆通明如昼。(场景白描:烘托集体氛围)高一(3)班团队为改良太阳能小车,裹着毯子争论电路设计;手工社用废纸板搭建的“智能城市”突然坍塌,众人蹲地抢修的身影被月光投在墙上……(群像刻画:点面结合呈现参与度)最年少的参赛者——初一(7)班李小米,捧出用旧闹钟改装的“作业提醒器”时,指尖还贴着创可贴。(特写镜头:细节传递拼搏精神)
尾声:余波与回响
闭幕式结束三天后,生物角多了自动浇花装置,图书馆出现分类机器人雏形。(后续延伸:体现实效性)科技教师王琳翻着厚达百页的《问题手册》感慨:“有些提问大学才会涉及,但孩子敢想,教育就该敢接!”(权威评价:深化事件教育意义)
【点评】:通讯完整记录科技节从筹备到发酵的全过程,冲突设置与细节描写使事件跌宕起伏。结尾的《问题手册》巧妙点明创新教育真谛,呼应时代命题。
范文二:《暴雨中的“课本接力”——记全校教材抢救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