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生平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他的父亲名字叫杨克纯,字武之,后来多以杨武之的名称而为人所知。杨武之是一位数学家,早年获公费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获学士学位,然后在芝加哥大学的数学系获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第一位数论方向的博士。杨武之学成归国,先后在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其中1929年到1937年这八年间,杨武之在清华大学做教授。你可以算一下,杨振宁是1922年出生的,1929年的时候杨振宁是7岁,1937年他是14岁,也就是说,杨振宁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主要是在清华园度过的。杨振宁这样回忆这段时光:
“清华园的八年在我回忆中是非常美丽、非常幸福的。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内忧外患,困难很多。但我们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不大与外界接触。我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在我的记忆里头,清华园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学同学们在园里到处游玩。几乎每一棵树我们都曾经爬过,每一棵草我们都曾经研究过。”
但是这么美好的时光被战争打破了。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中国很多大学纷纷西迁,其中我们都知道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云南的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于是杨振宁就在1938年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其实按照年龄来看,当时他只有16岁,还没到读大学的年龄,但是因为他特别优秀,所以是破格入学。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求学五年,完成了本科学业,随后又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在王竹溪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硕士学业。七年的物理学训练,有诸位良师的指导,加上他自己的刻苦钻研,使他在物理学和数学上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在出国前他就已经是一位锋芒毕露、雄心勃勃的青年物理学家了。
1945年杨振宁以公费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的物理系深造,师从泰勒。泰勒是物理学大家。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1949年杨振宁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之后又留在那里工作多年。在普林斯顿工作的17年,杨振宁的学术成果非常丰硕,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有两个,第一个是在1954年,他跟米尔斯合作,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称为杨-米尔斯场论,这项成果一开始不受人瞩目,后来被物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大的物理学突破。第二个成果是在1956年,他跟李政道合作,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于第二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诺奖之后,杨振宁的名字天下皆知,特别是让全世界的中国人都欢欣鼓舞。此后,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大师地位确立,并变得越来越受人敬重。很多人认为,杨振宁的工作至少值得拿两个诺贝尔奖,并且,即便在所有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排个座次,杨振宁也是排在非常前面的。物理学界普遍认为,杨振宁是仅次于爱因斯坦的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位物理学家之一。
你可能会好奇,杨振宁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难道仅用“天才”二字就能简单概括了吗?杨振宁是这么评价自己的,他说,他是最好的中国教育和最好的美国教育的结晶。为什么这么说?你会发现,凡是教过杨振宁的人,个个都是名家大师,从他的父亲杨武之开始,再到西南联大的大先生们,再到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的物理学名家,这是真真正正的“地表最强师资”啊!而且杨振宁还认为,中美教育各有其优点,中国的教育,基础扎实,循序渐进,拳拳到肉,同时数学上的训练非常好,而美国的教育呢,注重个性,思维活跃,强调创新,敢于突破。而杨振宁正好中西合璧,取二者之长,再加上他自己真的是天赋异禀,又特别勤奋,才终于站上了人类智慧的巅峰。可以说,杨振宁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了解了杨振宁的生平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杨振宁在思考问题、钻研学问上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有什么特别好的启迪。对此,我归纳了三点:
第一,看待同一个问题,需要变换观察的视角,既要“近看”,又要“远看”。
第二,在求解一个问题时,需要把归纳法和推演法相结合。
第三,要善于观察和分析高手的关键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