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布空中对峙,警示域外势力勿挑衅,美军F-35活动数据明显下降
一、10米之遥的生死对视!央视曝光中美战机激烈对抗
在东海的空中,爆发了一场极为紧张的战机对抗,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西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平衡。近日,央视军事频道曝光了西部战区飞行员李超的实战经历,揭示了中美战机的惊心较量。李超,这位曾参与九三阅兵的资深飞行员,驾驶着歼-16战机与两架美军F-35战机展开了激烈对抗,最终通过极限操控迫使对方仓皇撤退。
这场空中对决的危险远超外界的预期。李超在面对美军F-35的挑衅时,迅速采取了精准的战术压制。他利用歼-16强大的火控雷达系统,一下子锁定了两架敌机,这一举动意味着他已经将武器系统准备就绪,等于给了对方一个“空中亮枪警告”。当美军长机试图反锁时,李超果断地拉起飞机,完成了一次极为复杂的桶滚倒飞,两机的距离在10至15米之间,飞行员的表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军事专家指出,这样的近距离操作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展示,更是在宣示中国的主权。非战时情况下的火控锁定,已经是最高级别的对抗,歼-16的压制动作直接打破了F-35的隐身优势,暴露了其在某些条件下的“短板”。
二、F-35“隐身”失效:数据背后的实力博弈
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事后根据多方空域监测的数据,美军F-35在中国近海的活动频率大幅下降,较今年2月美日澳“三国联合军演”时下降超过90%。过去频繁的侦察活动几乎消失了。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实力对比的真实反映。歼-16能够成功锁定F-35的核心原因在于它搭载的JED-268A有源相控阵雷达。这款雷达采用氮化镓技术,探测距离达到400公里,可以同时锁定40个目标,正好克制了F-35的隐身缺陷。F-35的尾部设计需要兼顾垂直起降,这使得它在高速机动时容易导致隐身涂层脱落,增加雷达反射面积,这些弱点在歼-16的雷达系统面前完全暴露。
此外,中国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反隐身探测体系,从陆基米波雷达到空警-500预警机,再到055型驱逐舰的双波段雷达,都形成了强大的探测网。正如美军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所言,中国战机在预警机配合下的作战体系,已成为对美军的实质性威胁。
三、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拒止:中国空中力量的逆袭
这次对抗的震撼意义,尤其是在过去24年中展现的巨大转变更显突出。回溯到2001年EP-3侦察机事件时,中国的歼-8II战机只能被动拦截;而如今,歼-16能够主动驱逐F-35,反映出中国空中力量的显著跃升。中国飞行员的飞行时数已与美军相当,达到了150至200小时。经过自由空战训练和金头盔竞赛的磨砺,中国飞行员展现出了果断而高效的战术风格。歼-16、歼-20等战机形成的作战体系,实现了从探测、识别到打击的无缝衔接。
这种实力提升不仅体现在东海,还在南海得到了验证。今年6月,澳大利亚的P-8A反潜机试图接近西沙群岛,歼-16迅速出动形成夹击态势,通过30米近距离投放红外干扰弹和铝箔条,迫使外机紧急转向逃离。央视公开的视频显示,中方的操作冷静且专业,完全符合国际规定,成功驳斥了澳方所谓的“不安全”指责。
四、警示外部势力:挑衅的代价只会越来越大
美日澳三国近日仍在进行“武士道卫士-25”军演,24架F-35A战机在第一岛链集结,但这些行动背后的实情显然并不如表面那么强大。尽管F-35数量庞大,但这些战机的补给线长、协调成本高昂,面对中国常态化巡航的歼-20、歼-16战机群,这些战机的威慑力显得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