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让步,要么毁灭?2025年再看这场博弈,中美真像美媒说的那样
谁能决定未来怎么变?中国和美国,谁都没办法一句话说完。现实不简单,局势反复,这些年转了好几圈。
2023年6月,大新闻出了。美国彭博社发了篇评论,把话说得特别直,看完心里不舒服。文章意思很明白,“中国只有两个选项”,这种说法就像把中国逼到墙角。
裴敏欣这位学者的话被彭博社刊出去,军事力量比美国差一大截,还说中国不能在南海和台海这些地方硬顶,否则后果很严重。他还列了美国国防部的数据,冷战历史都搬了出来。
那篇评论发布前,布林肯打算来中国,外界一片议论。美国之前推迟访问,是“气球事件”闹的。文章一出,就像提前压阵,给布林肯造势。
外交圈里有人叫好,也有人看不惯,觉得太霸道,低估了中国的底线。很多网友讨论,分成两派,吵来吵去,谁也不服。
布林肯到了北京,跟王毅聊了五个小时。公开说法是坦诚交流,“建设性”是官方表达方式。会后,双方都表示要避免竞争升级,继续保持高级别交流。
后面又有美国财长耶伦和商务部长雷蒙多陆续访华。谈生意,谈技术,表面合作,暗地较劲。到11月,旧金山元首会面,“旧金山愿景”被提了出来,两国说要在禁毒、气候等方面合作。这一系列动作,证明大家都清楚,撕破脸没好处。
“最后通牒”的毁灭景象没有实现,中美还是坐下来谈事。现实和预言彻底不一样。
到了2025年,不妨看看双方真正的差距。美国军费超9000亿美元,有11艘航母,军事基地铺满全球。联盟关系很强,军力一直是世界第一。
中国军费约3000亿美元,舰艇数量超过美国。新型装备增长快,导弹有突出优势。全球火力指数,排名第二,差距逐年缩小。
美国经济总量约28万亿美元,中国超过20万亿美元。制造业很齐全,出口占全球16%。5G和人工智能发展很快,购买力已经反超美国。
美国自己问题也不少。国债超35万亿美元,通胀压力大。乌克兰战场形势不好,盟友对军援开始有些怀疑。
沙特、越南、菲律宾对中国更有兴趣,表面跟美国不错,经贸往来却跟中国贴得更紧。东南亚国家贸易账本里,中国是大头。
美国干扰多,不光在军事层面。关税上动作频频。今年4月,美国把部分中国商品关税涨到104%,绝大部分最低也有90%。很明显,贸易摩擦升级了。
中国没有硬碰硬。东南亚、中东市场增加,外贸维持稳定。7月,美国通过法案,限制中国科技领域投资。中国加强科技攻坚,自主创新成了应对办法。
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已经取得领先。局部确实被卡脖子,但整体技术抗压还可以。
双方沟通渠道还没断。8月,中美重启军控对话,讨论太空、网络安全。很清楚,冲突再激烈也要压住底线,没谁真想开战。
一些分析觉得,美国的威胁是心理战,不是现实预测。实际效果没那么绝对。美国优势是事实,但内部压力越来越明显。
中国市场大,工业基础完整,科技能力增长有速度。对话和摩擦同步存在。没有全输,也没有全赢。
形势复杂,影响面广,全球合作还是重要。处理这种大国关系,不是轻易妥协,也不是全靠强硬。
有些事变得更难说,比如国际气候合作、防疫工作,双方都得参与,不是谁能独占。
世界在往多极格局走。中国力量增长,美国要守住地位也不容易。围堵方法和恐吓办法,不一定能有效,调整心态才实际。
中美关系依然会有波折,不过真正的“生死边缘”并没有出现。很多变化让预言变慢,也让局势维持住平衡。谁都没法让对方消失,现实就是这样。
结语
写到过去两年中国和美国有矛盾,也有对话,竞争不息,合作不断。经济、军事和科技差距在变化。彼此都明白,极端分裂没结果。全球格局变了,谁都不是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