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赞·2020科普中国·特别报道

2025-10-14 19:03:27 6阅读

科普中国2020十大科普作品_新华网科普中国_科普中国2020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典赞·2020科普中国”获奖者合照。

科普中国2020十大科普作品_新华网科普中国_科普中国2020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科普中国最高荣誉奖”获得者。资料图片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按姓氏笔画排序)

01

王文峰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他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开展昆虫知识、绿色防控、养蜂技术等科普活动,参编专著14部。

02

吴尊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他在疫情防控期间,多次参加新闻发布会,从专业角度及时回应和解答公众关心的问题。

03

张思莱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著名儿科专家。退休后她始终坚持在科学育儿宣传第一线,出版了多部育儿科普书籍,还在全国进行公益巡讲230余场。

04

金涌

清华大学教授,化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热心青少年化学科普教育,发起并策划《化学化工前沿——探索未来世界》科普视频和教材,积极参与各类科普报告近百场。

05

郑爱东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乌江小学副校长,科普中国信息员。他积极开展校园科普和科技教育工作,同时在科普中国客户端分享科普信息近两万篇。

06

祝益民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湖南省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建立了湖南省首个省级急救科普基地。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驰援津巴布韦和赤道几内亚,受到相关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赞扬。

07

唐立梅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她出版译著并进行科普创作,开设海洋地质专栏。同时积极参与“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等科普讲座50余次。

08

梁增基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他60年来始终坚持从事小麦育种栽培研究和相关技术咨询推广工作,在部分旱区推广累计过亿亩、增产25亿公斤。

09

戴伟(David G.Evans)

英国人,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在中国的24年间面向30个省份的中小学生开展现场科普讲座近600场,受众达20余万人。疫情防控期间向西方媒体客观介绍中国科学有效的防疫抗疫措施。

10

魏红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全国各地开展科普讲座200余场次,指导创办的科普新媒体“中科院物理所”深受青少年喜爱,关注人数超过百万。在疫情防控期间,他策划的线上科普课程累计播放量超过2800万次。

十大科普作品

(按首字母排序)

01

阿U抗疫科普动画系列宣传片

该作品由杭州阿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作,共5集。用动画方式制作应急科普视频,在全国500多家电视台和互联网渠道展播,累计传播量7.5亿人次。

02

八大作: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该作品由故宫博物院策划制作,以“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为主要内容,共8集,每集5分钟,表现紫禁城建造修缮中的工艺技法和应用实践。

03

大医精诚 无问西东——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

该展览由中国科学技术馆策划实施,展示了中医与西医医务工作者共同抗击新冠疫情的感人事迹,回溯中国古代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抗疫中的成功范例。

04

科学的力量

该作品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北京全景国家地理影视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共8集,每集约20分钟。重点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科技创新发展成就,全网播放量超过8600万次。

05

“聊天儿”系列科普数据新闻

该作品由中国气象报社、新华网共同推出,是一档围绕气象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以大数据为基础、可视化为特色的深度科普栏目,累计点击量超过5000万次。

06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科普展品

该展品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创作,按“深海勇士”号原始比例仿建,公众可以通过虚拟操作和VR技术来体验科考过程。

07

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主题展

该展览由北京科普发展中心、北京科学中心策划实施,以“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为主题,系统展示人类对抗传染病的艰辛历程,同步推出VR线上展览,累计点击量超过6000万次。

08

细胞总动员

该作品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创作,采用科普绘本的形式,以“病毒向人体发起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应战”为叙事主线,描绘病毒与人体免疫细胞的较量过程,诠释了生命演化的艰难历程。

09

这里是中国

该作品由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共同创作,通过18个关于中国的独特话题,365张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高清摄影作品,串联起地理科普和人文故事。已印发近70万册。

10

中国大科学装置出版工程(第三辑)

该作品由中国科学院创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回答了高精尖大科学装置是什么、研究什么等问题,把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

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01

科学家座谈会召开,引发科技界热议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引起科学界的热烈反响。

02

嫦娥五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探月任务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历经23天,成功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03

中国新冠病毒疫苗上市

我国基于5条不同技术路线开展新冠疫苗研发,总体进展顺利,首款国产新冠疫苗已获批附条件上市。下一步新冠疫苗将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免费提供。

04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

2020年11月10日,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首次探底全球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下潜深度达到10909米,创造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05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06

我国量子计算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该校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只需200秒。

07

钟南山等4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2020年8月11日,为隆重表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女)“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08

海水稻首次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试种植

2020年6月,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河西农场,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的工作人员将海水稻移栽到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中,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试种植。

09

国内最大规模5G智能电网建成

2020年7月,青岛5G智能电网实验网项目建设完工,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5G智能电网实验网,实现了5G智能分布式配电、5G基站削峰填谷供电等新应用。

10

“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发电成功

2020年11月2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成功,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十大科学辟谣

01

吸烟能预防病毒感染

真相解读:众所周知,吸烟会产生尼古丁和烟焦油等有害物质,迄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烟雾中的化学成分有任何抗病毒作用。吸烟有损健康,不能预防病毒感染。

02

吃抗生素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真相解读:抗菌药物仅对由细菌、真菌引起的感染有效,而病毒引起的感染服用抗菌药是无效的。新冠肺炎的罪魁祸首是新型冠状病毒,吃抗生素不能预防。

03

服用降压药会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

真相解读:网传服用ACEI类降压药会增加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但目前没有任何临床研究数据证实这一说法。擅自停用降压药会给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大的危险,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药。

04

心梗千万别放支架

真相解读:急性心梗是冠状动脉闭塞后引起心肌坏死的疾病,支架植入是开通冠脉血流的救命方法,所以急症发生时应该遵从医生的建议植入支架。

05

食用油吃得越少越好

真相解读:限制烹调油的使用有助于降低能量摄入水平,减少肥胖风险,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天摄入烹调油25—30克,不能一味少吃油甚至不吃油,合理膳食才能吃出健康。

06

国产食盐里的亚铁氰化钾有毒

真相解读:亚铁氰化钾是合法食品添加剂,加到食盐里是为了防止结块,严格按照标准使用,亚铁氰化钾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适当吃盐不用担心。

07

儿童用药只要“减半”就好

真相解读:儿童的用药剂量不能简单以成人剂量减半来计算,一般需要以儿童的公斤体重进行计算获得准确的服药剂量。

08

戴眼镜会加深近视度数

真相解读:近视戴眼镜不会导致度数加深。一旦看不清楚,配戴合适的眼镜可以让眼睛放松下来,延缓近视加深。

09

日常清洁消毒液,浓度越高越好

真相解读:日常清洁消毒液并非浓度越高越好,大部分高浓度消毒液存在腐蚀性风险。日常清洁消毒,应注意消毒液的浓度,如果是高浓度的原液,应按照说明稀释到适当浓度,以保证安全且达到良好杀菌效果。

10

白内障只有老年人会得,年轻人不会

真相解读: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类型,但白内障在儿童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均可能发病,它的发病机制与营养、代谢、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