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三产融合视角下的特色农业价值提升策略
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化背景下,三产融合成为破解农业附加值低、农村要素流失等问题的关键路径。通过打破产业界限、重构价值链分工,特色农业可从单一生产向"生产-加工-服务-生态"多维协同转型,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叠加。下面我们将从产业链延伸、业态创新、利益共享、要素保障等维度,系统探讨特色农业价值倍增的实施路径。
01
产业链延伸
三产融合的本质是通过产业边界的突破与重组,将传统农业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变为全产业链增值体系。据相关数据显示,全产业链开发的特色农产品平均溢价率可达40%-60%。
纵向延展
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积极发展深加工与品牌化运营是三产融合视角下特色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的关键举措。建立"原料基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终端消费"闭环体系,重点开发功能性食品、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例如云南普洱茶产业通过茶粉提取、冷萃茶液等技术创新,带动精深加工产值占比提升至65%。同步实施品牌IP化战略,借助"产品故事+文化IP+场景体验"组合拳,如褚橙通过企业家精神赋能实现品牌溢价超300%。
横向拓展
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与文旅、康养等服务业融合是产业链横向拓展的重要方向。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生态、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可以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文化等资源,开发农业旅游项目,如农家乐、采摘园、乡村民宿等,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此外,结合康养产业的发展,开发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养生食品、保健品等,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绿色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逆向融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反向驱动产业链布局是一种创新的发展思路。通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来调整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品种和生产规模。例如,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企业可以加大对有机农产品、功能性农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确保特色农产品能够及时、准确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效率。
产业集群发展
促进特色农业相关产业的集群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企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交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分工协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在一些蔬菜种植基地附近,集聚了蔬菜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等,形成了完整的蔬菜产业链,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02
多业态创新
三产融合的核心在于业态的交叉与创新,需突破传统农业的物理边界,形成复合型产业生态。
数字农业赋能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是特色农业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农田中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实现精准灌溉、施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等进行预测,为农民和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文旅融合开发
打造“农业 +”文旅综合体是促进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的有效方式。文旅综合体可以整合农业景观、民俗文化、休闲娱乐等多种元素,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旅游体验。例如,一些地方建设了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产品展销、乡村美食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文旅综合体的建设还可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循环经济模式
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资源。例如,农作物秸秆可以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有机肥料等;畜禽粪便可以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和有机肥。
创意农业发展
发展创意农业,将文化创意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升特色农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创意农业可以通过举办农业主题展览、田园网红打卡点、农产品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激发农民和企业的创新思维。例如,一些地方将农产品进行创意包装,制作成具有艺术价值的礼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打造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促进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共享农业模式
推行共享农业模式,实现农业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共享农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将闲置的农田、农业设备等资源进行整合,出租给有需求的个人或企业。例如,一些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共享农业平台租赁农村的土地,亲自参与农业生产,体验乡村生活。共享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
03
利益联结机制
三产融合需破解"农民参与度低、收益分配失衡"的难题,建立可持续的利益共享机制。
主体协同模式
构建“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利益共同体是解决农民参与度低、收益分配失衡问题的有效途径。龙头企业具有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合作社可以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农户则是农业生产的主体。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龙头企业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资供应等服务,合作社组织农户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生产,农户则按照合同约定将农产品销售给企业。这种模式可以实现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收益动态分配
引入二次分红机制,确保农民能够分享到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在农产品销售获得利润后,除了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给农民基本的收购款外,企业还可以根据经营状况,将一部分利润进行二次分配给农民。二次分红机制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粘性。
技能培训体系
通过职业农民培训提升主体能力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开展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同时,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04
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成为三产融合的新方向,需强化科技支撑与政策保障。
技术突破与应用
智能化:推广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可以集成传感器、无人机、自动化设备等技术,对农田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例如,通过无人机进行农田巡查,及时发现病虫害和作物生长异常情况;利用自动化灌溉设备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进行灌溉。
绿色化:发展低碳加工技术,减少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例如,采用低温烘干、生物发酵等低碳加工技术,降低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和控制,推广绿色生产标准,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
生物技术应用:加大生物技术在特色农业中的应用,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病、抗逆的农作物品种;采用细胞工程技术进行植物快繁,提高种苗的繁殖效率。
政策创新
用地保障:落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允许 5%机动指标用于三产融合项目。这一政策为特色农业三产融合项目提供了用地支持,解决了项目用地难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财税支持:设立三产融合专项基金,对深加工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专项基金可以用于支持特色农业三产融合项目的建设、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等方面。税收减免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例如,《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提出的用地优惠政策,为三产融合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金融扶持:加大对特色农业三产融合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特色农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推出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和农户提供融资支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品牌战略
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与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地域特色,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可以保护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整合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形成品牌合力。例如,“烟台苹果”“吐鲁番葡萄”等区域公共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人才培养与引进
加强特色农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通过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培养一批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人才下乡创业,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05
挑战与优化路径
尽管三产融合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技术应用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融合层次偏低等问题,需针对性优化:
技术瓶颈
尽管三产融合在特色农业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例如,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农民和企业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基地,让农民和企业能够直观地看到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和企业的技术应用能力。
要素整合
要素流动不畅是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农村地区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相对匮乏,而城市的要素难以有效流入农村。建立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吸引城市资本与科技人才下乡创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待遇。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吸引城市资本投入特色农业三产融合项目。
风险防控
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等风险。完善农业保险与期货工具,应对市场价格波动与自然灾害风险是保障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险赔付标准。同时,鼓励企业和农民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降低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结 语
三产融合为特色农业价值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产业链延伸、多业态创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及科技与政策双轮驱动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特色农业的附加值,实现多方共赢的格局。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技术瓶颈、要素整合不畅、风险防控等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共同努力,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推动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联合会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