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2025秋季学期第二次教学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破立并举抓质量,六大举措开新局》
--学校2025秋季学期第二次教学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秋风送爽启新程,丹桂飘香催奋进。今天,我们召开秋季学期第二次教学工作推进会,既是对开学一个月教学运行的全面复盘,更是向学期质量目标发起总攻的动员誓师。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身之本,课改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面对教育改革的深水区、质量提升的攻坚期,我们必须以"破"的勇气破解瓶颈,以"立"的智慧构建新局,通过六大举措推动教学工作从"平稳运行"向"优质发展"跨越,从"经验驱动"向"创新引领"转型,真正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扛在肩上、落在实处。
开学以来,全体教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工作:教学常规落实"零死角",36个备课组完成首轮集体备课,课堂巡查优良率达98%;课改实践"有亮点",数学组"问题链教学"、英语组"主题式语用"等模式初具成效;学生管理"有温度",通过"导师制""成长档案"实现个性化辅导全覆盖。刚才5位教研组长的发言,既有"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深度思考,也有"新课标落地路径"的实践探索,更有"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创新尝试,充分展现了大家的专业素养和担当精神。在此,我代表学校向辛勤付出的全体同仁表示诚挚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看到"三大反差":一是课改理念与课堂实践存在"落差",部分教师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二是教研投入与成果产出存在"偏差",集体备课"抄教案、走形式"问题尚未根治;三是质量目标与保障能力存在"压差",学困生转化、优等生培养的精准度有待提升。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守旧"与"创新"的博弈、"粗放"与"精细"的较量、"被动"与"主动"的选择。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我们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革故鼎新,以"系统思维"的方法标本兼治。结合学校实际,我对下一阶段教学工作强调六点要求:
一、破"思想松懈"之冰,立"质量至上"之魂
教学质量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当前,少数教师存在"开学松口气""中期歇歇脚"的懈怠思想,必须从三个维度强力纠偏:
一是筑牢思想根基。要深刻认识"质量滑坡是最大的失职,质量失守是最大的耻辱",通过"质量大讨论""责任承诺书"等形式,让"每节课都是质量阵地,每个岗位都是质量关口"的理念入脑入心。管理干部要带头上"质量示范课",教研组长要牵头制定"学科质量白皮书",普通教师要签订"教学质量军令状",形成"人人扛指标、个个抓质量"的格局。
二是压实三级责任。建立"校长包学科、主任包年级、教师包学生"责任体系:校级领导每月参加1次学科教研、听课不少于8节;中层干部每周蹲点1个备课组、跟踪1个薄弱班级;班主任落实"一生一策"帮扶计划,对学困生每周至少2次面批面改,对临界生实施"靶向辅导",确保质量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将质量指标纳入绩效考核"硬杠杠",实行"三挂钩":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质量不达标者一票否决;与职称晋升刚性挂钩,近三年无质量获奖不得申报高一级职称;与绩效分配重点挂钩,质量贡献值权重提高至45%,真正让"质量优者得实惠、贡献大者受激励"。
二、破"问题绕走"之弊,立"靶向攻坚"之策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是对能力的检验。针对当前教学中的"堵点""痛点",要建立"三张清单"精准发力:
一是建立"问题清单"抓整改。教务处牵头梳理出"教学时间碎片化""作业设计同质化""课堂互动表面化"等12类突出问题,每个问题明确责任部门、整改时限和验收标准。例如针对"双休制课时紧张"问题,推行"学科课时统筹"方案:语文、数学每周各增加1节"主题拓展课",英语利用早读前30分钟开展"晨读马拉松",理化生通过"实验整合课"提高效率,确保学科教学时长"不缩水"、内容"不打折"。
二是建立"创新清单"促突破。鼓励各学科组开展"微改革":历史组探索"时空坐标教学法"破解知识点零散难题,地理组开发"校园气象观测"项目提升实践能力,艺术组推行"菜单式选课"满足个性化需求。学校设立"课改创新基金",对经论证可行的项目给予经费支持,优秀成果纳入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三是建立"成果清单"强推广。每月编发《教学创新成果简报》,推广"一日一研"时间优化方案(将集体备课与午餐错峰结合)、"作业分层三法"(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挑战拓展)等成熟经验。期末开展"金点子"评选,对被采纳并产生实效的建议,给予提出者教学考核加分奖励。
三、破"课堂固化"之困,立"生本高效"之模
课堂是质量提升的"主战场",必须掀起"课堂革命":
一是重构教学流程。推行"三段十二步"教学模式:课前通过"预习任务单"诊断学情,课中实施"情境导入—探究展示—精讲点拨—当堂检测"四环节,课后依托"错题本电子化"系统精准辅导。要求教师每节课至少设计2个探究性问题、组织1次小组合作、开展1次当堂反馈,坚决杜绝"一讲到底""满堂灌"。
二是创新互动形式。开展"课堂互动设计大赛",推广"辩论赛""角色扮演""项目汇报"等10种互动方式。例如语文组"课本剧创编"、物理组"实验方案竞标"、政治组"模拟政协提案",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教务处每月抽查课堂录像,对学生互动参与率低于60%的课例,要求教师重新备课并公开说课。
三是强化技术赋能。推进"智慧课堂"全覆盖,教师要熟练运用"随机点名""实时答题""数据分析"等功能,每学期至少开发3节"混合式教学"课例。建立"学科资源库",共享微课、课件、习题等资源,实现"一人备课、全组共享,一课优秀、全校共用"。
四、破"素养割裂"之局,立"五育融合"之体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要打通五育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学科渗透德育。各学科梳理"德育元素清单":语文挖掘"家国情怀",数学渗透"理性精神",生物融入"生命教育",每学期开发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例。开展"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通过"党史故事宣讲""英雄人物访谈",让德育"润物无声"。
二是实践提升素养。实施"每月一主题"实践活动:9月"行为规范养成月"、10月"科技发明挑战月"、11月"体育健康促进月"、12月"艺术素养展示月"。建立"劳动教育学分制",学生需完成校园劳动、家庭劳动、社区服务各20小时方可毕业,切实解决"高分低能"问题。
三是健康护航成长。严格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推行"大课间+体育课+课后服务"三维锻炼模式,确保学生每天运动时间达标。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班主任每周开展1次"心灵对话",心理教师每月举办1次团体辅导,重点关注"学困生""留守生"心理健康,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五、破"教研虚化"之弊,立"协同共进"之制
教研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必须提质增效:
一是推行"课题式教研"。各备课组每学期聚焦1个核心课题,如"新高考题型适应性训练""作业减量提质策略",按照"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伴随教学—成果反哺实践"路径开展研究。要求每周教研活动前发布"研究任务单",活动后形成"成果备忘录",学期末产出1份研究报告和2节示范课。
二是深化"跨科融合"。成立"跨学科教研组",如"STEAM教育组""传统文化组""生涯规划组",每学期开发1门融合课程。例如语文与历史组共同开发"诗词中的历史",数学与地理组合作设计"人口数据建模",打破学科壁垒。
三是强化"成果转化"。建立"教研成果转化率"考核指标,对形成教学模式、开发校本课程、发表研究论文的项目,给予教研组长和核心成员绩效考核加分。每学期召开"教研成果推介会",优秀成果纳入学校《教学创新案例集》,并推荐参加各级教学成果评选。
六、破"评价单一"之障,立"多元激励"之制
评价是"指挥棒",必须树立"全面发展"导向:
一是改革教师评价。实施"师德+能力+贡献"三维评价,师德权重不低于30%,将"家长满意度""学生评教"纳入考核。设立"教学创新奖""质量进步奖""育人先锋奖",对在课改、质量、育人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优先推荐评优评先。
二是优化学生评价。推行"综合素质积分制",从品德行为、学业水平、实践能力等维度设置20项积分指标,积分可兑换研学旅行、社团活动等奖励。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记录特长发展、进步轨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
三是完善质量评价。建立"增值性评价"体系,不仅看绝对分数,更看进步幅度;不仅看学科成绩,更看全面发展。每次大考后,既要分析班级、学科排名,更要对比"入口""出口"变化,对进步显著的班级和教师给予表彰,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教学工作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质量提升没有终点,唯有奋进。让我们以"破立并举"的智慧破解难题,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把"六大举措"转化为"质量优势",把"目标蓝图"变为"发展实景",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一流、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学校而努力奋斗!
最后,希望全体教职工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拿出"闯"的劲头、"创"的智慧、"干"的作风,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书写新的荣光!
谢谢大家!
校长在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汇编(2025版)需要的朋友私信!!!
01.《以奋进之姿,书教育新章》
02.《停止无效教研,推动教学质量》
03.《凝智聚力,共启新程》
04.《心有质量,行有方向》
05.《研教结合,智慧同行》
06.《学规划,精准发力,助力学生成长》
07.《以树为例,谈提升教育质量》
08.《“五轮驱动”战略全解析》
09.《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粗浅认识》
10.《让作业高质量的“三步走”》
11.《校长在教学管理会议上的发言》
12.《掌握课堂管理的 7 大法宝》
13.《怎样做到教学评一致性》
14.《好课要学会 4 个方面的 “取舍”》
15.《锚定教学航向,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16.《七条管理课堂教学秩序的黄金策略》
17.《如何进行公开课点评》
18.《解码教为中心和学为中心的转变》
19.《提高教学成绩从抓学生作业开始》
20.《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的途径》
21.《上好公开课,要打好“四张牌”》
22.《聚焦学情分析,让教学精准落地》
23.《三讲三不讲,提升课堂效率的“黄金法则”》
24.《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七抓七促”策略》
25.《三招激活内驱力,让学习自发生 “卷”》
26.《共话课堂转型,提高育人能力》
27.《上好习题课的四要素》
28.《课堂教学要做到 “趣、活、新、实、情”》
29.《老师讲评卷易踩的 4 个误区》
30.《新课程标准下评课的六个方向》
31.《优化试卷讲评课 让期末复习更高效》
32.《聚焦教学质量 共筑成长基石》
33.《聚焦科学备考 助力成长蜕变》
34.《基于数字化转型与“双减”的思考》
35.《摸底 贯通 教研 平衡 迎考》
36.《校长在期末教学教研工作总结会议讲话稿》
37.《强化育人意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38.《提升期末成绩的4个关键点》
39.《有机融合,贯通教学的三重境界》
40.《“四维聚力” 推动教学提质增效》
41.《激活集体备课的核心力量——以 “四维聚力” 筑牢课堂根基》
42.《深耕教研沃土,激活质量引擎》
43.《聚焦“九个强化”,筑牢质量根基》
44.《抓实校本教研‘四要’ ,聚力提升教学质效》
45.《聚焦质量 凝心课改 》
46.《提质增效,要真抓实做》
47.《聚焦质量守初心!凝心课改开新局!》
48.《破立并举抓质量,六大举措开新局》
49.《守正创新强根基,提质增效启新程》
50.《为什么我们要再聚焦质量?怎么才能借课改破局提效》
51《从“五个实抓”着手,把“常规”做出实效与温度》
52.《教学常规不仅是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