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明:“十四五”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夯实发展根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复杂局面,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沉着应对、砥砺前行,即将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不仅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赢得了历史主动,也为接续奋斗夯实了发展根基、提供了强大动力。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五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在攻坚克难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十四五”开局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持续保持领先,不断巩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十四五”期间,中国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5年来,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逐渐积厚成势,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优势新动能。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自立自强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芯片技术持续攻关,科技创新全面发力;深空、深海、深地等前沿领域捷报频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实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愈发凸显,推动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不断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十四五”时期,我们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接续推进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有效破除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区域发展总体差距不断缩小,协调性显著增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极大提振了市场信心……这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有力畅通了经济循环,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民生活实现全方位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作为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生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底色。
“十四五”时期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跨越,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为我们驾驭复杂局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根基提供了根本保证。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正是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这个“主心骨”,我们才能在复杂局面下保持战略定力,在多重目标中做到统筹兼顾,在重大风险挑战面前做到指挥若定,有效应对各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确保了中国经济巨轮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习近平经济思想。“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无论是推动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十四五”时期的每一项重大经济决策和部署,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追求。
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十四五”时期,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以“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绿色”厚植永续发展根基,以“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以“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十四五”时期,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系统观念,指导我们处理好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国内与国际等多重关系。无论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还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体现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系统思维。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卡脖子”技术、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保短板、社会治理挑战等突出问题精准发力,在破解难题中不断开创新局。
“十四五”时期的历史性跨越,不仅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完成的优异答卷,更是我们面向“十五五”开局、接续奋斗的新起点。
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回顾“十四五”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严峻挑战,还是破解国内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带领全体人民迎难而上、化危为机,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我们必须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工作中。
日益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十四五”时期,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这为我们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保障和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使得我们有更大的能力和信心去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
持续完善的制度保证。经过“十四五”时期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区域发展机制更加有效、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资源高效配置和经济活力迸发提供了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保障。这些制度成果将长期发挥作用,促进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正确轨道上稳步推进。
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十四五”时期的辉煌成就,是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考验下取得的,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一系列重大工程的成功、民生福祉的改善、文化自信的彰显,生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我们能够成功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空前增强,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力量。
“十四五”时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强大力量。站在系统谋划“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我们更应乘势而上、踔厉奋发,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上新台阶,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