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空巢”引热议 大一新生家长直呼等娃等得“望眼欲穿”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金帅
“起码孩子骑车出去和同学玩了之后,还会回家,我们上大学的孩子家长,才是真的提前空巢了呢。”
近日,潮新闻发布《中秋遇上国庆 许多父母喜提“节日空巢” 有人失落有人释怀》稿件后,收到了不少读者的评论和留言,“提前空巢”的话题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尤其是大学生家长们,纷纷表示,升入大学后才真切体会到娃真的“翅膀硬了,飞走了”。
苦等学校放假,大一新生的家长直呼不习惯
家住杭州市余杭区的王女士家有一枚大一新生,国庆中秋假期结束后,儿子回到学校才一周多,王女士就已经“思念满溢成河”。
“我看到报道里面说六年级的家长觉得孩子中秋节和同学一起玩不参加聚餐就是‘提前空巢’,这真的还是说得太早了,毕竟骑车出去玩的孩子,晚上还会骑回家来。”王女士略带伤感的说,“像我们儿子,开学两周才回来一次,这次说是要等下个月再回了。我这才是真正的‘提前空巢啊’。”
王女士的儿子在杭州某大学就读,离家也不算太远,但儿子性格比较独立,平时除了上课还有很多兴趣爱好,是学校社团的主力队员。“他说下个月一定回来,我现在就是天天盼着学校放假。”王女士说。
对于王女士的伤感,家住滨江区的张女士倒是看开了许多,她家儿子读大二了,虽也在杭州上学,回家的频率已经从大一的每个月回家转变成寒暑假回家了。“孩子上大二之后明显忙了许多,有时候给他打电话也接不到。”张女士说,“可能到了大三,会去参加实习、社会实践项目什么的,寒暑假回家的天数也会越来越少的。我和他爸爸的心态也放稳了,他不回家,我们过年过节就出去旅行,都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像王女士、张女士这样孩子起码还在同一个城市,周末想孩子了大不了就驱车去学校看看,但像周女士这样孩子去国外留学的家长,真的有种“望眼欲穿”的感觉。不过,周女士本人倒是对“提前空巢”没有很排斥,反而是她身边的亲朋好友还是替她“筹划”起来。
周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我小姐妹说我把女儿培养得这么优秀,现在孩子出国念书了,我又有大把时间了,不如再重新生一个。但我觉得与其再培养一个孩子,还不如提升我自己。”周女士说,孩子出国后她也给自己报了课,要把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心理学捡起来,“我倒觉得不是‘空巢’,而是新的人生阶段。”
如何处理孩子外出求学后的“心理落差”
大学老师支招:不妨让“空巢”变“爱巢”
对于孩子进入大学,家长提前体验“空巢”,如何处理这个当中的心理落差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辅导员徐梓俊表示,这或许是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面对的的课题。
徐梓俊说,从高校实际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进入(尤其是外地)大学后,进入一个全新的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和家长联系很少,也不愿和家里多说在校生活,一个月联系不了几次;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脱离父母的照顾,很不适应学校相对独立的集体生活,仍然对父母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和父母的联系较多,但在物理空间上仍然处在分离的状态,仍然会加重双方的牵挂情绪。
对此,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徐梓俊建议家长首先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身份的转变,从“管教者”转变为“支持者”。“要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焦虑,尤其是避免脱离了父母监管还在‘必学坏’或‘不安全’的想法,认识到孩子也正处在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给予他们更多成长的空间,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独立的生活,这对孩子面对今后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必须经历的准备阶段,过多的干预并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此外,另一位在高校从事多年辅导员工作的老师表示,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寻找合适的交流节奏。完全“放养”和管得“太多”都是不建议的,可以和孩子探索怎么样的联系频率和内容是最舒适的,并且根据交流效果进行动态调整,尤其是巧妙了解孩子的考试周、学生活动、实习实践等安排,根据孩子状态精准把握联系尺度。
对于那些孩子在较远的地方求学的家长,也可以试着把关注重心放在爱人和自己身上。可以重新拾起之前因关注孩子学业而放弃的个人爱好,或者发展一些新的爱好,以此填满空闲生活。
“这也是和爱人重新体验‘二人世界’的良好时机,出现失落心情时相互支持,也可以通过重新装修房子、改变布局,来营造一种开启新生活的温馨氛围,让‘空巢’变‘爱巢’。”徐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