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

2025-10-21 21:08:21 4阅读

人物经历早年经历

杨振武 简历_杨振宁学术成就_杨振宁人物经历

杨振宁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留学海外

1945年,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是爱德华·泰勒教授。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加入外籍

杨振宁人物经历_杨振宁学术成就_杨振武 简历

杨振宁

1964年,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在新建成的香港大会堂发表演讲,轰动一时,并与父母弟妹在香港相会。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0年,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赴港讲学。

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4年,杨振宁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开始了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十几位教师长达数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

1975年,杨振宁向周恩来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在邓小平等领导的关心下,这本刊物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即《环球科学》前身。《科学美国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影响了数代精英人群。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公开信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约建交,杨振宁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在欢迎邓小平夫妇宴会上致辞。杨振宁致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3年12月,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年,杨振宁被聘为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2007年2月在该校捐资奖学金。

1994年,杨振宁担任顾问、执行委员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香港创立,目的是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奖励在科技领域有成就的学者。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奖。与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两人同任所长。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该奖旨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时,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99年5月,在杨振宁等人发起和倡议下,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注册登记。

2000年3月16日,他建议在名校设立美国问题研究所,在美国著名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以增进美国知识界对中国的了解。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回国执教

杨振宁学术成就_杨振武 简历_杨振宁人物经历

杨振宁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

2004年4月21日,清华大学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用于聘请国际著名教授及杰出年轻学者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潜心从事科学研究。翁征宇教授成为第一位“杨振宁讲座教授”。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2005年7月4日,杨振宁等曾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的老将们集结,召开记者会表达保钓的立场,签字声明,指责李登辉说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是错误的。

2011年4月20日,胡锦涛在清华大学会见杨振宁,得知他年近九旬还在带研究生并给本科生讲课,总书记连声称道,并请他注意保重身体。

2012年6月,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庆祝90岁生日,并获得了校方赠送的刻有其重大贡献的黑水晶一尊。

2013年10月,杨振宁做客西南联大讲坛。

2015年3月,被授予台湾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同月,澳门大学在清华大学向杨振宁颁授2014年度荣誉博士学位,杨振宁表示非常荣幸得到澳大最高的荣誉。同年,获得马塞尔·格罗斯曼奖。

2016年12月8日,2016影响中国年度科技人物颁奖,由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开奖,获奖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天宫二号 - 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任务研制团队。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7年8月26日,95岁的杨振宁正式恢复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社会任职

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2009年,兼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人物影响

1997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宣布,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99年5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人物评价

杨振宁人物经历_杨振武 简历_杨振宁学术成就

杨振宁

有人说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 (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网易评)

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 (腾讯评)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