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王羲之的行书

2025-10-22 08:04:53 5阅读

这与前面我们提到的西晋楼兰残纸《九月十一日残纸》上的行书十分接近,如图:

王羲行书书法作品_西晋楼兰残纸九月十一日残纸行书分析_王羲之成熟行书兰亭序赏析

(《九月十一日残纸》楼兰文书)

后面四行,则行笔稍快,并出现欹侧的姿态,像“奈何”“顿首”这类书信常用语,还写成了简略的草体。

整幅作品,前后的笔调有些不协调不通融,显然不是他翻新出奇之前的行书作品。但“母哀”“不自胜”等字的形态表露出新妍的端倪。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开篇写时,情绪比较平稳,而写至中段,心情起伏较大,因些书写加快,导致出现“新体”书(新书体一定是渐进演变发生的)。

王羲之的成熟行书

王羲之行书的成熟作品,是那些汰除了隶书笔意,具备遒美欹侧品格的书迹,最著名的佳作,也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永和九年(353)三月在会稽山阴郊外举行兰亭集会时写下的《兰亭序》,如图:

王羲行书书法作品_西晋楼兰残纸九月十一日残纸行书分析_王羲之成熟行书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行书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声誉显赫,几乎没有一件书法名作能与之媲美。

在很多这书人眼里,《兰亭序》是让人气馁的帖子,因为它太难学习了,但它的美又让人不由自主想着亲近。

天下第一行书啊!

《兰亭序》有许多别称。南朝时被称为《临河序》;唐朝有称《兰亭记》《兰亭集序》《兰亭》者;宋朝时名目更为繁多,欧阳修称为《修禊序》,蔡襄称为《曲水序》,苏轼称为《兰亭文》,黄庭坚称《禊饮序草》《兰亭序草》,宋高宗则称为《禊帖》。

关于《兰亭序》的流传,故事很多,布丁曾有一篇《王羲之流传的完整故事》(搜索就能找到)详细介绍,此不再赘述。

总之,较靠谱的说法是,它的真迹,最终随葬在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之内了。

唐朝以前,人们多看重王羲之的正书和草书,因为李世民的推崇,《兰亭序》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褚遂良《右军书目》记载贞观内府收藏的王羲之行书五十八卷二百五十二帖,《兰亭序》被列为第一卷第一帖。

王羲行书书法作品_西晋楼兰残纸九月十一日残纸行书分析_王羲之成熟行书兰亭序赏析

(《兰亭序》局部)

唐太宗李世民收得《兰亭序》后,命令弘文馆的拓书人冯承素、汤普彻等用双勾廓填法摹写了一些副本分赐近臣。现在流传的各种《兰亭序》的临摹本,最有名的墨本是旧题冯承素所摹“神龙本”。此本勾摹细致,笔画灵动多姿,起承映带之迹清晰可见,长点及捺画的收笔处显露的笔心也无遗漏地摹状出来。

王羲之成熟行书兰亭序赏析_西晋楼兰残纸九月十一日残纸行书分析_王羲行书书法作品

(《兰亭序》前半段)

这一段对《兰亭序》的评价很准确,足可以凭此体会《兰亭序》书法味道:

《兰亭序》的笔姿变化多端,笔力的劲健涵蕴于内,而不外耀争折之险。由笔姿察其笔法,正锋与侧笔相生相发,转换灵动。呈妍用侧笔,圆润生;取劲用中锋,力度足。运笔的速度,流畅而匀和,不激厉也不迟涩,笔势自然含蓄。王羲之从容地把笔运毫,结构字的形态,欹侧而能整饬,妩媚却又天然。既雕既凿,不露痕迹。

西晋楼兰残纸九月十一日残纸行书分析_王羲之成熟行书兰亭序赏析_王羲行书书法作品

(《兰亭序》后半段》

属于《兰亭序》这一类风格样式的王羲之行书作品,还有《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极寒帖》《官奴帖》《省书增感帖》(如下,图也不尽列)等。

王羲之成熟行书兰亭序赏析_西晋楼兰残纸九月十一日残纸行书分析_王羲行书书法作品

(《快雪时晴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