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巅峰之作,这10幅作品为何如此特别
中国最大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与交易平台,致力于为大众提供一个“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这里汇聚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及文论的精华,旨在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书画艺术,展现高端书画人才的魅力,并为书画爱好者们打造一个高品质的交流平台。
王羲之,一位书法界的巨匠,其作品以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而著称,被誉为“飘若游云,矫若惊蛇”。除了《兰亭序》这一传世之作外,王羲之还留下了《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等多幅珍贵作品。为了更好地领略其书法艺术的魅力,我们精心挑选了10幅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代表作,供大家欣赏与学习。
NO.10《大观帖》
《大观帖》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部官方刻帖,由龙大渊主持刻制,而蔡京则奉旨书写了帖内的款识标题。此帖因在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刻成,故得名《大观帖》。完成后,它被置于太清楼下,因此又被人们称为《太清楼帖》或《大观太清楼帖》。由于石刻成后仅以拓本形式赐予,因此其流传数量相对较少,更显得珍贵。
NO.9《姨母帖》
《姨母帖》是王羲之的杰出代表作,现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该作品为唐摹本,包含6行42字,展现了独特的书法风格。与传世的其他王羲之摹本相比,此帖更显朴厚之韵,并融入了隶书的意趣,虽少遒美俊逸之姿,却别有一番风味。
NO.8《乐毅论》
《乐毅论》共计四十四行,在褚遂良所著的《晋右军王羲之书目》中位列第一。梁陶弘景曾言:“右军之名著,凡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以及《乐毅论》,皆为其中翘楚。然而,真迹已佚,一说因战乱被咸阳老妪投入灶火,一说唐太宗所藏右军书虽多,唯此帖仅存石刻。现今,世间流传的刻本众多,其中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为佳。”
NO.7《哀祸帖》
频遭不幸,内心悲痛至极,无法自我排遣,该如何是好!您的慰问信更增我悲感。
NO.6《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杰作,其名源于卷首的“十七”二字。尽管原墨迹已失传,但现存的刻本仍能让我们领略其书法之美。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十七帖》原墨迹长一丈二尺,包含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书坛的璀璨明珠。在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曾大力搜购王羲之的书迹,其中《十七帖》便是重要收获之一。此帖被考证为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一组书信,时间跨度长达十四年之久,从永和三年一直延续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为研究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清人包世臣所著的《十七帖疏征》一文,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参考。
NO.5《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的行书佳作,以纸本墨迹呈现,尺寸为纵23厘米、横14.8厘米,共4行28字。这封书札描绘了作者在大雪初晴时的喜悦心情,同时向亲朋致以问候。如今,它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供人欣赏与研究。
NO.4《平安帖》
《平安帖》是王羲之的尺牍作品,其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尺寸为纵24.7厘米,共4行27字。这份珍贵的书札如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供世人欣赏与研究。
NO.3《丧乱三帖》
《丧乱帖》、《二谢帖》与《得示帖》的合裱卷,简称“丧乱三帖”。其中,《丧乱帖》包含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均为王羲之尺牍中的珍贵篇章,被合裱为一卷。此卷纸本,尺寸为纵26.2厘米、横58.4厘米,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丧乱帖》中的内容,王羲之在信中表达了对丧乱之痛的深切感受,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尽的悲痛与无奈。
NO.2《圣教序》
王羲之的《圣教序》,虽为唐人集字之作,却因李世民的撰文而显得格外珍贵。怀仁的精湛功力与严谨态度,使得每一个字都尽显其独特气势,完美地呈现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明人王世贞曾赞叹道:“备尽八法之妙”,此卷无疑成为了研究王羲之书法的重要宝藏。
NO.1《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闻名于世。其章法自然,气韵生动,是该作品的突出特点。全文读来,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将艺术风格与文字内容完美融合,深刻展现了王羲之在朋友聚会时的愉悦心情。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使得《兰亭序》成为历代学书者争相学习的典范。
正是这十幅杰出的书法作品,使得王羲之在书坛上屹立巅峰。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巧妙地将平生所学的秦汉篆隶多样笔法融入真行草体之中,从而创立了那个时代最为卓越的书法体势。王羲之的这一创新之举,不仅为他自己赢得了不朽的声誉,更为后世的书法艺术开辟了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