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提前进入流感大流行,专家:接种疫苗、良好卫生习惯是关键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 姚欣然)今秋,日本流感疫情在规模与时间上均显著异于往年,引发公众关注。据中国科学报10月17日消息,日本已于10月初宣布进入全国性流感大流行期。截至10月10日,日本已报告6013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100多所学校已关闭。本轮疫情是否会扩散至我国?公众应如何科学应对?
日本流感病例激增。中国科学报 图
日本流感为何“异于常年”?
10月17日,武汉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赵雷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流感病毒变异、气候变化、国际交往日趋频繁、人群免疫水平的改变等和今年日本流感疫情“异于常年”有一定关系。
赵雷强调,流感病毒本身并无绝对的季节限制,但在气温下降的冬季更易形成高峰。此次日本疫情的提前暴发,可能与H3N2毒株相关。“本次流行的毒株与南半球关联较大,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当南半球逐渐转暖进入夏季的时候,恰好是北半球转冷进入冬季。”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病毒变异导致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从而引发了短时间内的集中感染。但从全球和大流行历史周期来看,当前仍属“地区性局部流行”范畴,尚未构成严重的全球性威胁,态势整体可控。
对于公众关心的病毒输入风险,赵雷主任表示,随着国际交往增多和天气转冷,输入性病例的可能性客观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必然会出现大规模流行。
“流感病毒在发病期的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具传染性。”赵雷解释,风险的高低和防护措施的强弱也有关系。“科学的防控能够有效阻断传播链条,降低本地传播风险;反之,若放松警惕,则风险将显著增加。”
赵雷认为,日本疫情的动态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它提示我国需持续强化传染病监测网络的建设,同时公众在参与国际旅行等活动时,也应做好相应准备。
如何科学预防流感?
面对潜在的输入风险和流感挑战,公众应如何有效应对?北京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郝东侠表示,预防工作需从识别高危人群和采取有效手段两方面着手。
郝东侠提醒,四类人群需格外注意预防,包括65岁以上的老人、5岁以下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孕产妇以及具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患有慢性肺部、心血管、肾脏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是流感高危人群,感染后更易出现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病情也往往更重。”
在防护手段上,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疫苗能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有效抵御病毒侵袭。他补充说明,世界卫生组织每年会根据全球流感病毒变异情况,对疫苗组分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持续的保护效果。”郝东侠说。
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郝东侠建议公众勤洗手、多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并注意减少手部与眼口鼻的接触。此外,通过规律作息、均衡营养与避免过度劳累来维持自身免疫力,同样是构筑健康防线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