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厕所”解决景区如厕难 缓解女性游客排队难题
青海黑独山景区“潮汐厕所”的热度尚未消退,国庆长假期间,关于建设“潮汐公厕”的建议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这类新闻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很多人在景区如厕时的困扰,尤其是女性游客的痛点。
景区如厕问题一直备受诟病,特别是女性如厕难的问题。而“潮汐厕所”这种小改变,极大缓解了这一难题。今年5月,青海黑独山景区开始实行“潮汐厕所”,在网络平台引发热议。据茫崖市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7月至8月的旅游旺季,每天上午11点至下午3点的游客高峰期,景区会启用“潮汐厕所”。当发现女厕排队较长时,工作人员会将部分男厕位动态调配为女厕位,减少女性游客的等待时间。
传统公厕男女分区固定,即便女性排起长队,男厕厕位有余也无法解决。而“潮汐公厕”的核心在于灵活性,通常设有若干个“无性别通用厕位”,通过可移动的标识牌或带锁的推拉门,根据实时人流情况动态切换使用权限。这种方法简单且成本不高,但效果显著。据景区监测,“潮汐厕所”投入使用后,高峰时段女性如厕等待时间从原来的30分钟以上缩短至10分钟以内。
一些游客在网上发布视频,曝光自己在某知名景区遭遇的尴尬情景:女厕所门口队伍排成长龙,许多人因憋急而表情失控。个别等不起的女游客甚至直接“攻占”男厕所,导致男游客尴尬无奈。每当有关“旅游”和“如厕”的新闻出现,都会引发大量女网友跟帖,吐槽自己的狼狈经历,感叹长假期间景区如厕“太难”、“煎熬”。
“潮汐厕所”的经验引起了地方人大代表的关注。多位河南省人大代表联合提出建议,呼吁在人流密集区域推广“潮汐公厕”,以缓解女性如厕难的问题。网民纷纷称赞这是直击痛点的便民举措。
能否提供便利服务,反映了景区的服务水平和当地公共服务状况,也检验了基层治理的能力。多年前,海南三亚等地景区也曾面临如厕难的问题。当地持续投入资金,补上厕所总量不足的短板,并推行“开放联盟”,鼓励沿街单位免费开放厕所。这些措施明显缓解了游客的如厕难题。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进公厕建设与改造,通过规划优化、技术升级和人性化设计,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深圳、东莞、杭州、武汉、重庆等地的一些公园和景区也陆续试行“潮汐厕所”。例如,深圳部分公园采用智能感应系统,实时监测各区域人员流量,自动提示管理人员调整厕位分配。
有些地方不仅解决了如厕难,还考虑到了其他需求。西安大唐不夜城把无性别厕位和第三卫生间设在一起,方便特殊群体使用;杭州的公厕里增设应急呼叫按钮,为老人和残障人士提供安全保障;成都一些公厕旁配套便民服务站,免费提供热水、充电和雨伞租借服务。
这些举措精准对接普通人的“急难愁盼”。虽然这些努力可能不会出现在城市的高大上宣传片中,但会长久驻留在游客温暖的记忆中。“潮汐厕所”之所以能打动游客和网民,关键在于其背后传递的服务逻辑:精准捕捉游客旅游出行中的痛点,以更大精力和投入去解决具体问题。
“潮汐厕所”启发人们,解决群众难题的关键在于能否跳出“管理怠惰”,主动贴近群众需求。面对部分游客提出的长假景区“休息难”“吃饭难”,是否可以及时提供更多遮阳设施,合理规划摊位引入更多正规餐饮服务?其实很多难题并非无解,只要主动倾听民声,找准服务短板,广泛集纳民智,创新方法手段,许多“老大难”问题总能找到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