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炎陵廖氏

2025-10-26 16:16:15 5阅读

湖南炎陵县廖氏探源

作者 廖常书

位于湖南省东南边沿的炎陵县(原名酃县,因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墓在于此,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更今名),这里与赣西罗霄山脉接壤,同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县宋建县,少部分迁入,现今称“本地人”。而大多数姓氏都是在清代康乾时期由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迁徙面来,这些迁来的姓氏都是客家人。目前该县的客家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0%以上,仍属客家县。廖家人也是在清代康乾时期陆续迁入炎陵县开基定居的。据史料记载:先后迁徙来炎陵县定居、开基的的廖姓人主要有如下各分支。其中较大或较有名望的有四支,即:“田螺寨廖家”、“蜡树下廖家”、“大坑廖家”、“黄挪潭(上洞)廖家”。

一、广东兴宁廖氏开基祖―――廖德源公(廖氏第九十六世)派下迁炎陵各分支

1、廖光泰、廖紫辉兄弟,于雍正年间由江西赣州府赣县西迁到酃县,初来时,在县城北门教场坪落基。同时,从江西背来上祖朝桂、朝元、仙保、正一、大云、仕云、寅德诸公遗骸,再安厝在城北教场坪山上。在教场坪居二十余载后,迁往城东南外六都泥湖田螺寨(今龙溪乡秋田村均田组)开基。习称“田螺寨廖家”。紫辉公生有三子、八嫡孙,为八房开派。至今已繁衍有12世,廖海光(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廖纲绍(曾任八路军副旅长1945年牺牲)均为开基祖廖紫辉第八世孙。田螺寨廖氏后裔现主要分布于炎陵县的龙溪乡秋田村、茶垅村、坂溪村;石洲乡的安坑村;三河镇太坑村及县城;茶陵县桃坑乡桃坑、新街、小汾、大汾等村;井冈山市东巷乡大丫山村等。纲绍、海光后裔分居北京、福州等地。字辈歌为:“西安正泰德,紫朝定英贤。汉国纲常秉,南邦礼义连。君登金殿选,世代庆余年。上智承恩泽,长怀孔子宣。”同治元年、2006年,两度都是单修家谱。

2、廖鸿瑾,于康熙年间由广东嘉应州(梅州市)兴宁市荷树下移居酃县康乐乡下一都牛塘腊树下(今鹿原镇西塘村)立基,习称“蜡树下廖家”。鸿瑾公通过艰苦创业,亲手建造房屋2栋。共五十间,兴建家祠一座,置良田百余亩,山林数块。鸿瑾公育有五子,为五房分派,现已繁衍有13世。道光十年(1830年)在江西南安府南康县廖氏祠内立有祖碑,合修族谱一册。鸿瑾公派下老排行字辈:鸿献在世清,天开国运亨;盛朝隆际会,藻定发儒林。同治二年以此支为首,联合酃县部分廖氏合修族谱。同时新拟统一排行字辈:从原“国”字辈向后增排为:国泰贤才贵,家和永发昌;纯良能积德,定有显名扬;2006年再次合修,接“扬”字辈再续排行:武威振英豪,世采呈瑞芳;忠孝延荣茂,康健久安祥。康熙四十九年,由廖鸿瑾倡仪在酃县首开籍考试。其后裔主要分布于炎陵县鹿原镇西塘村、三河镇天坪村、县城等,以及安仁县。同宗廖鸿禄之孙廖在升,再移居酃县七都大塘(今水口镇大塘村)立业。

3、廖毓佩,康熙年间偕兄弟毓瑞、毓彦由广东兴宁移居酃县康乐乡二都猪脑形(今三河镇源头村)开基,现已繁衍有12世。后裔多居祖籍地,散居周边乡村。延用同治二年首次合修族谱字辈排行。

4、廖宗周,于康熙年间由广东兴宁石岩头移居酃县康乐乡二都天渺坪(又叫千亩坪,今三河镇天坪村)田心里立基。现已繁衍13世。字辈排行与合修族谱同。后裔除面工作的散居在外,其他多在祖居地。

5、廖登旭,于康熙年间移居酃县十都黄上立基。现已繁衍有12世。登旭公派下原字辈排行为:乃茂鸿运学,世维发荣昌。希贤光上国,朝廷应名扬。家传清忠德,源远桂腾芳。同治二年参与县内廖氏合修族谱后,从“国”字辈后按合修字辈排行,老字辈排行废。后裔多居祖居地黄上村,散居于霞阳镇中团村。

6、廖鼎元,于康熙年间由广东兴宁县石崖头移居酃县常平乡上七都桃源村(今水口镇桃源村)小地名白泥坑立基。现已繁衍12世。原字辈排行为:鼎有德茂扬承祖,宏开甲第庆渊源。醇儒继美槐三树,厚泽传家桂一园。其次子廖友秀后裔居开基地白泥坑,散居有水口、水西等村。五子廖友文之后裔分居至酃县八都寺下(今下村乡同乐村寺下组)再开基。

7、廖振宾,于康熙年间,由广东嘉应州(梅州)兴宁移居酃县五都上江洲(现垅溪乡南岸村)小地名三曲岭立基。已繁衍11世。现分别居于垅溪乡南岸、江洲村。

8、廖质荣,于康熙二十年由广东兴宁石崖头移居酃县常平乡上五都土垒(今垅溪乡土垒村)小地名白毛垅立基。现已繁衍11世。字辈排行按合修排定。后裔仍在祖居地。

9、廖子龙、廖参龙兄弟,亦于康熙年间由广东移居酃县七都横板桥(今水口镇板桥村)和七都枣树(今水口镇枣树村)立基。现已繁衍11世。后裔分居于水口镇板桥、枣树、楂村等村。字辈排行延用合修字辈。

10、廖季才,偕母亦在康熙年间移居酃县七都中村心田尾(今中村乡心田村)长垅里立基。现已繁衍10世。

11、廖应章、廖应

,由乾隆年间迁入酃县西塘牛塘,嘉庆年间再迁往邻近的茶陵县浣溪铁甲山。现已繁衍11世。同治二年、2006年两次与酃县廖氏合修族谱,字辈排行与合修同。后裔多居茶陵县浣溪镇由义村(铁甲山自然村)、溪江村。

二、廖德兴公(廖氏第九十六世)派下迁炎陵各分支

1、廖圣芳,字卉杰,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由江西省赣州府长宁县东乡桂岭堡族亨村移居酃县六都县城东南小地名叫樟树下立基。生五子:佳环、佳理、佳珍、佳琅、佳瑶。其后裔在酃县六都杉机垅(今霞阳镇草坪村)立基。字辈排行为:亦世荣昌麟,献奇英克绍。书香品高丰,玉邦国名扬。现已繁衍了11世。后裔多在杉机垅居住。

2、廖圣诚,字则明,系廖圣芳胞弟。于雍正三年(1725年)十月,由江西省赣州府长宁县东乡桂岭堡族亨村携家带口移居酃县西城外上一都安龙山。后移居大源洲(属今源头村)立业。生子七:佳亮、佳唐、佳位、佳琳、佳莪、佳和、佳声。四子廖佳琳于乾隆年间移居酃县上一都安龙山大坑人形砻,即今三河镇大坑村。现已繁衍12世。字辈排行为:兴敬必彦英才志,庆德启圣佳瑞生。锦绣文章成万选,豪俊扬名显宗亲。茂发荣华多富贵,观光上国受鸿恩。愿祝芝兰永作善,子孙绵远赞族亨。后裔多居大坑村,散居于霞阳石玉村。

3、廖瑞先之子廖生湛,于乾隆年间移居酃邑五都洋溪湾(今垅溪乡江洲村洋溪湾组)现已繁衍有12世。后裔分别居洋溪湾、r树坳,炎陵县城及长沙、湘西吉首市等地。字辈排行与大坑廖佳琳后裔相同。

4、廖佳敬,字成善,于雍正四年由赣州府长宁县移居酃县六都罐子窑下,后移居坂下(今霞阳镇禾仓源村)立业。

三、廖守明公(廖氏第七十一世)派下迁炎陵各分支

1、廖必先,字碧顺,于康熙年三十年(1691年)岁末,将粤东祖业托付给女婿李代常代醮祖坟,自己偕母携子辗转迁入酃县常平乡七都黄挪潭打鸟坳(今策源乡上洞村)开基立业。现已繁衍了14世。老字辈排行:文彦希世廷,仲大必有成,仁懿宗祖德,忠厚谨聪明。新增排行:孝友继先绪,慈和启淑英。星斗一天焕,科甲百代新。后裔多居策源乡上洞村,散居邻近乡村。廖必先为广东乳源县一世廖文隆胞弟廖文松之后裔。

2、廖有章,字文焕、名长兰、法名承恩,于康熙五十八年由广东韶州府乳源县移居酃县上三都(今船形乡)小地名叫满姑塘开基。现已繁衍11世,后裔居船形长旺村、新生村木兰组、鹿原镇南冲村及资兴市兰市、汤市、兴宁等乡镇。字辈排行与廖必先公派下相同。

第八十五世廖继林,于宋洪武年间,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塘藤枧下移居湖南省蓝山县城北门振文坊立基,为蓝山县廖氏开基祖。至104世廖文隆,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蓝山迁往广东韶州府乳源县武阳司出水岩开基,为乳源一世。112世廖有章从乳源迁入酃县。

四、廖刚公(廖氏第101世)派下迁炎陵支系

现居东风乡三口村和石洲乡双江村的廖氏,系宋代翰林大学士、御史中丞廖刚之后裔。先由长沙府迁至茶陵县湖口镇,再从茶陵湖口镇迁入炎陵县。字辈排行为:………正恢。志仁锡泽选,永德定英贤。明世宏开运,才良多应期。一经惟代宗,必达在家邦。

五、其他

现居沔渡镇夏馆村寨下及苍背村廖氏,由江西迁入,系廖氏“清河堂”之后裔。

现居于十都镇上井村的廖氏,由江西迁入。

此外,现居于十都镇良田村的廖氏属那支脉、何时从那里迁入炎陵未详待考。

在炎陵,一直流传着一种“廖姓人无本地(指讲本地方言)”的说法,其实它确有其原由。从炎陵廖氏溯源可以清楚地看出,几乎绝大多数廖姓人,都是先后由赣南、粤东、粤北那些纯客家地域移迁至炎陵,基本上都是在清代康(熙)、乾(隆)时期,距今约300-400年不等。而与廖姓人大致同一时期,从赣南、闽西、粤东、粤北这些纯客属州县迁入炎陵的其他姓氏也不在少数,这些“客人”的到来,共同构成了炎陵县庞大的客家人群体,这种同语言、共习俗的生活生存环境,使客家文化毫无阻碍地得于传承至今。

(廖常书 敬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