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个最有意思的财经新闻,它们都是真的!

2025-10-27 00:05:30 11阅读

2023年11个最有意思的财经新闻,它们都是真的!

2023年财经新闻趣闻_ChatGPT生成式AI元年_什么是财经报道

小基快跑融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23.12.2517:14

2023年财经新闻趣闻_什么是财经报道_ChatGPT生成式AI元年

2023年即将收官。

在财经领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件发生呢?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2023年度十一个财经领域的新闻/趣闻。

01

ChatGPT横空出世

生成式AI元年

去年11月问世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在今年迅速走红,发布仅两个月OpenAI就拥有了超1亿活跃用户。

从年初的ChatGPT横扫全网,到此后各家大语言模型的百家争鸣,人们见证了人工智能为商业和社会带来的巨大机遇。

约200万开发者基于OpenAI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进行开发。

92%的世界500强公司成为OpenAI的企业客户。

更有超过一亿人每周都会使用ChatGPT:

程序员用它高效生成和修改代码,

设计师用它找灵感、画草图,

文字工作者用它搜集素材,

画家用它沟通创作思路,

老人用它聊天谈心......

以ChatGPT为代表的AI也成为今年全球资本市场最大热点之一,由其引发了一系列投资机会,今年也被称“生成式AI元年”。

随着现象级应用ChatGPT的铺开,生成式AI的市场空间和相关公司的盈利增长就打开了想象空间。

国产AI大模型也正持续迭代,模型能力普遍升级,多家头部公司积极布局AI大模型赛道,诸多优质产品面世,综合能力体验有望对标GPT-4。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Wind ChatGPT概念指数年内上涨72.63%,36只成分股35涨1跌,平均涨幅达72.82%,中位涨幅为61.14%,远超A股主流指数同期表现。

A股主流指数表现

20230101-20231219

02

A股惊现“生肖热”

炒股尽头是玄学

11月上旬,A股突现“龙飞凤舞”行情。

继A龙股份(因法规要求略去股票名称,以ABC等替代)连续拉出15个涨停板后,B龙股份也连续10个涨停。

11月7日当天,“龙字股”更是高歌猛进:

C龙集团股价1个多月翻倍;

D龙盘中20cm涨停;

低位横盘18个月之久的E龙股票也暴涨了11.11%;

F龙连续4个涨停;E龙连续3个涨停……

一时间,A股中带有“龙”字的股票,完成了“牛股”、向“妖股”、再向“牛魔王”的升级,顺便也带着“凤”字头股票来起飞。

“龙”字头股票为何大涨?

市场人士认为,A股本身调整时间长,需要一个宣泄突破口;其次,不少“龙”字股在走妖之前,严重超跌、估值相对较低,具备厚积薄发能力;第三,很多“龙”字股恰好涉足新经济题材,如算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6G等热门领域,被游资关注、爆炒。

炒股的尽头是玄学,更有股民应景调侃:完蛋!我被“龙字辈”包围了!

随着补涨“龙”的见顶以及前期龙头的反抽后,此段行情逐渐进入尾声。

03

月薪两万

住不起汉庭如家

三月,“一线城市全季如家排队涨价”登上热搜,话题下挤满了需要“报复性出差”的打工人的抱怨。

据媒体报道,酒店房价大涨,但有些打工人公司的报销额度不变,他们挑选酒店只能被迫降级。

到了暑假,酒店房价更是大涨,很多打工人戏言“月薪两万,住不起汉庭如家”。

入住日为20230805-20230806

统计样本量分别为:

一线城市1957份、旅游城市1240份

除了疫情之后商务出行和旅游回暖外,酒店涨价的深层次原因,是酒店可提供的客房数量在持续减少,导致了酒店供不应求,甚至“一房难求”。

据中国饭店协会历年发布的《中国酒店业发展报告》,2022年初中国大陆地区客房总数1346.9万间,对比2020年初减少415万间客房,房间供应消失了近四分之一。

其中,经济型酒店客房数缩水最严重,两年减少355.9万间,很多人只能被迫消费升级,为更高价格的酒店买单。

04

“室温超导”莫名爆火

券商连夜提示风险

3月8日晚间,一条关于“室温超导”的消息,莫名其妙火了。

“室温超导”就是突破了低温的限制,在室温状态下就能实现超导状态。

可以大幅减少电力损耗,显著提高电子产品性能,甚至可能颠覆多个传统行业,给人类科学文明带来巨大改变。

A股股民连夜学习“室温超导”,有券商更是连夜召开专家会议,提示风险。

3月9日,Wind超导概念指数逆市上涨3.1%。纳入统计的15只超导概念股中,12只上涨,其中3只涨停。

不过,“室温超导”很快就从大众视野中消失,如同前几年的工业大麻、人造肉、“培育钻石”、熊去氧胆酸……

A股不缺热点和故事。有人戏谑:

A股股民天天都在给A股做知识付费。钱没怎么挣,每天都来一个新的知识点。

如果总是跟着热点后面追,效果可能不怎样。以申万活跃股指数为例,该指数是假设投资者一直投资A股市场最热门的股票——每周都买入上周换手率最高的100只股票。

从1999年12月30日的1000点(指数基准日)至2017年1月20日的10.17点(指数停止更新),申万活跃股指数跌幅达99%,基本亏没了。

申万活跃股指数走势

(1999/12/30—2017/01/20)

05

华尔街“七巨头”总市值

已近德国GDP的三倍

截至今年11月中旬,被华尔街称为“七巨头”(Magnificent Seven,因法规要求隐去相关公司名字)的七只大型美国科技股,其总市值已达11.67万亿美元,而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2022年GDP总值为4.07亿美元;前者已近后者三倍。

全球投资研究公司数据显示,“七巨头”的股票市值已膨胀至市值的30%左右;覆盖了全球约85%可投资股票市场的基准指数——MSCI全球股票指数中,“七巨头”的总权重已超过中国、日本、法国和英国所有成份股票的权重之和。

“七巨头”还推动着以科技股为主的大涨。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纳斯达克100指数年内上涨53%,并创历史新高。

2022年结束时,“七巨头”平均下跌了40%,总市值损失了4.7万亿美元。当时大多数投资者预计,2023年的情况会更糟。

但现实正相反。

在克服了美联储加息、银行业危机、对政府债务违约的担忧以及地缘因素的影响下,大型科技股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反弹。

巨额收益的背后是什么?

人工智能大爆发,增强了这些公司未来将获得暴利的希望。此外,强劲的经济数据加上通胀放缓,推动了利率见顶的押注,为“七巨头”提供了又一次提振。

06

演唱会经济

“复苏即狂热”

3月以来,各地逐渐恢复了对涉外营业性演出的受理和审批,低迷几年的演出市场全面回暖。

“复苏即狂热”。据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演唱会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下称《报告》),2023年演出市场迎来爆发窗口期,其规模呈指数级增长。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规模为243.60亿元,2023年有望达到903.46亿元。

明星演唱会按下“重启键”,成为市场回暖的引擎。而《2023年上半年热搜趋势报告》显示,“演唱会”成为上半年微博热搜词中包含最多的关键词第二名。

另外,演唱会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溢出效应明显。

如某舞台灯光设备头部企业发布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7.09亿元,同比增加24.16%;实现净利润2.23亿元,同比增加27.12%。营收增长主要源于演艺设备市场需求的增加。

此外,在官方渠道“一票难求”的情况下,大量“黄牛”又来了。

07

为情怀买单

万物皆可联名

2023年是联名大年,据不完全统计茶饮咖啡品牌今年平均1.12天就推出了一个新联名。

隔三差五的联名营销,刺激着市场格局焕新,品牌们唯恐落后。

五月,某奶茶和某奢侈品牌推出联名奶茶,黄色手袋让人印象深刻,“35元提货了人生第一款奢侈品手袋”。

九月,某咖啡和某高端白酒联手的“酱香拿铁”更是火出圈,据品牌官方数据显示,酱香拿铁上市首日单日销量超542万杯,单品销售额突破1亿元。

年中,某茶饮品牌和邮政联名,笑言自己“入编”了。

在万物皆可联名的时代,谁和谁的合作都不足为奇。联名对于短期打开市场,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不过在消费降级的当下,消费者买联名,很多是花小钱找乐子,为情怀买单。

想要取得1+1>2的效果,只靠刷新鲜感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双方产品力、品牌力、渠道力等资源的叠加。

08

年内加息100个基点

美联储加息终要画上句号?

12月14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这是美联储今年9月以来,首次连续第三次维持这一利率区间不变,也为今年的加息画上句号。

自2022年3月进入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美联储共实施了11次加息,累计加息幅度达525个基点。

其中今年共召开了八次议息会议,分别在2月、3月、5月和7月加息4次,累计加息幅度100个基点。

美联储每一次加息,都会牵动国内股民神经,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美联储加息利空A股:

加息提振美元指数,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导致北向资金流出;

加息带动国内债券利率上行,压制A股成长板块估值;

加息导致海外市场波动加剧,避险情绪上升,影响A股投资者信心。

暂停加息后(市场普遍预期最早明年3月、最迟明年5月或有很大概率开始降息),美元汇率或持续下行,或缓解人民币贬值与外资流出压力,减少对我国货币政策掣肘,有望利好人民币资产表现。

对A股来说,这意味着解除了过去两年压在身上的一大“封印”。

09

各国央行“庆祝”抗通胀胜利

IMF:别高兴太早

12月14日是“超级央行日”,欧美英央行维持利率不变,并发布“战胜通胀”的信号,明年利率“何时、降多少”成为市场焦点。

在关于“降息”的表述上,美联储首谈“降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我们意识到按兵不动太久和降息太晚的风险”。

欧央行行长拉加德表示“我们根本没有讨论降息问题”,英央行行长贝利则指出“利率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

欧洲央行连续第二次维持利率不变,同时下调了明年的通胀预期。这表明其预计物价增长或将很快得到控制,并表示将加快退出大范围刺激计划。

英央行表示取得了长足进步,连续加息帮助通胀从1月份的10%以上降至10月份的4.6%。

荷兰ING银行全球宏观研究主管Carsten Brzeski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现在各国央行显然认为通胀已大致得到控制。

各国央行宣布即将战胜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猛烈通胀,点燃了全球股市的反弹,导致各国政府债券收益率暴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则提出警示,呼吁各国货币政策制定者行动前需深思熟虑,避免过早宣布在通胀战役中取得胜利。

10

完蛋!

我被短剧包围了!

11月初,真人恋爱互动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连日登顶steam国区畅销榜首。只要42块钱,就能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与六位美女恋爱,仿佛置身恋爱短剧。

据介绍,从立项到上线耗时1年半,《完蛋!》总投资约500万元。在游戏平台Steam上线后,采用42元买断制的单一商业模式,现早已回本。

随着《完蛋!》的成功,“短剧+游戏”的新玩法成为大热话题。

从发行情况看,今年1月至3月、4月至6月、7月至9月,全国广播电视主管部门颁发发行许可的网络微短剧分别达到83部1848集、116部2686集和150部3321集。

从上新情况看,德塔文《2023年上半年微短剧市场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共上新微短剧481部,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454 部。

这款“包围”了不少男性玩家的小游戏,在资本市场也刮起大风,股民纷纷喊话上市公司押注。

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11月中旬就有超过400条投资者提问内容涉及“短剧”;根据某上市公司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仅11月6日就有57家机构前来调研,主要关心短剧方面的布局。

不过,短剧热度持续升温的背后,同质化严重、剧情浮夸、精品缺少、价值取向不良等行业乱象也不容忽视。

11

“霸总”出海

日入百万

今年,每集一两分钟的小短剧在海外火了。

国人看腻了的“豪门恩怨”、“先婚后爱”、“霸总爱上我”、“虐恋情深”、“腹黑复仇”,正在不断收割外国人。

11月,某出海短剧App风头甚至一度盖过“海外版抖音”,登上美国IOS娱乐榜第1名,同时也是总榜第2名。

据Sensor Tower数据显示,7月该App在Google Play和AppStore的总下载量达190万,月总流水达600万美元。

想在该平台上追完一部一个多小时的霸总短剧,用户需要付费20美元左右,比奈飞15.49美元/月的标准版会员订阅价还要高。

这种短剧一般采用海外拍摄班底,启用欧美演员,同时保留中国霸总题材内核,让北美女性极其上头。

以《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为例,该剧由海外演员出演,以西方常见的狼人题材为底,融合了中国网文中“女主复仇”、“都市豪门”、“一见钟情”、“壁咚”等经典霸总土味元素。就是这样一部“乡土”作品,引发海外追剧热潮。

短剧的火也反映在股市上。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Wind短剧游戏指数今年以来大涨72.44%;在11月的前半个月里,某相关概念个股暴涨超百亿,股价创七年来新高。

霸总模式,全球通吃!

你还知道那些有意思的财经趣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