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配不上15w年薪吗?”浙大新闻女孩求职,被嘲讽:太天真

2025-10-27 20:07:10 5阅读

“双休+15万”,浙大新闻系姑娘把简历往桌上一拍,HR眼皮都没抬:“同学,隔壁新媒体组大小周,10k,干不干?

新闻系毕业生就业困境_新闻传播应届生期望薪资_新华社手机电视台 校招

”空气瞬间凝固,像谁按了暂停键。

新闻系毕业生就业困境_新华社手机电视台 校招_新闻传播应届生期望薪资

这画面不新鲜,却年年让人心里咯噔。

名校硕士、985光环,怎么就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活招牌?

数据摆在这儿:2023 年新闻传播应届生全国平均月薪 7.8k,换算成年薪 9万出头;央视、新华社的校招名额,录取率不到 3%,进去的人拿 12–18万,可轮班表上写着“随叫随到”。

字节、B 站们倒是能给到10–15k,前提是你能接受凌晨两点在群里回“收到”。

双休?

那属于奢侈品。

姑娘要 15 万,其实没狮子大开口——浙大本校的调研显示,这届硕士平均期望16.5 万,她只是把心理价码往下抹了 1.5 万,却一脚踩在行业天花板。

新闻系老师私下吐槽:课堂里教的是“第四权力”“铁肩担道义”,职场要的是“10万+、追热点、日更三千”。

课本与工位之间,隔着一条加班河。

新闻系毕业生就业困境_新华社手机电视台 校招_新闻传播应届生期望薪资

更尴尬的是,学历通胀早把“硕士”二字冲成常规操作。10 年前,985硕士是稀缺物种,单位抢人送户口;如今,同一所学校同一张文凭,招聘单位只淡淡问一句:“能写5 条短视频脚本吗?

”光环边际效益递减,可学费和生活成本没递减,学生心里那杆秤自然往高拨。

有人劝她“退一步海阔天空”:考公、进国企、转行政。

现实是,新闻类国考岗位报录比98:1,比考研还卷;国企宣传口,一年开不了几次编制;转行做品牌公关,人家先问“有没有4A 实习”。

每条路都写着“此路收费”。

也不是没有突围样本。

复旦同专业一位男生,毕业直接做短视频深度报道,第一年靠流量分成+商单挣了20 万,代价是手机 24小时响,睡觉像打地鼠;人大一位女生,走选调去西南某市,工资腰斩,却真把周末还给了自己;中传一位学长,进大厂做内容运营,接受996,换到三年后的股权激励,账面浮盈七位数——他们都在“想要的生活”和“能换到的筹码”之间做了不等价交换,外人看是亏是赚,自己心里有杆秤。

说到底,行业薪酬不是 HR 拍脑袋,而是市场用脚投票。

新闻的时效属性注定它跟“朝九晚五”八字不合;平台广告收入下滑,第一刀就砍在人力成本。

新华社手机电视台 校招_新闻传播应届生期望薪资_新闻系毕业生就业困境

想拿高薪+双休,得先回答一个问题:你能给雇主创造多少可量化的收益?

如果答案只是“我学历高”,那确实不够看。

劝年轻人“降低期望”容易,可没人替他们还助学贷款、房东也不会因为“理想”打折。

更实用的法子,是把期望拆成阶梯:第一年解决“生存”——有地方住、能吃上饭;第三年解决“成长”——简历上多出几件可吹牛的作品;第五年才轮到“生活平衡”——这时候你有了谈判筹码,老板想留人,自然考虑把轮班表调一调。

技能包也得跟着升级。

纯文字采写已成标配,能把 Python 扒数据、把 PR 剪视频、把 AIGC玩成选题发动机,才有溢价空间。

新闻+数据、新闻+产品、新闻+运营,跨学科混血儿正在悄悄抬价。

当然,也可以不陪跑。

有人毕业就做自由撰稿,靠给 NGO 写报告、给金融机构写白皮书,月入 3万,自己给自己放双休;有人抱团做小众播客,广告商单接到手软。

新闻系毕业生就业困境_新闻传播应届生期望薪资_新华社手机电视台 校招

他们共同点是:早早看清“稳定”俩字在新闻圈属于濒危词汇,干脆把风险打包成创业期权。

回到那位浙大姑娘,她最后有没有签那家大小周 10k 的公司,没人知道。

可以确定的是,她代表的尴尬不会就此结束——明年、后年,还会有新的硕士、新的15 万期望、新的 HR 眼皮不抬。

市场不会为任何一个人的“应该”让路,它只认“你能解决什么痛点”。

把话再说明白点:想要双休,就去能让双休变现的地方;想要 15万,就得拿出 15 万对应的硬通货。

学历只是入场券,演出费得靠下半场真刀真枪的输出。

世界向来不讲情面,但它奖励那些把“我想要”翻译成“我值这个价”的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