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南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省会引领力
都市圈是以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新时代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推动南昌都市圈发展,既有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必要性,又有历史和现实基础支撑,更有加快提升省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责任感。
从历史逻辑看,南昌与九江、抚州、宜春、上饶等周边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长期处于同一行政与经济单元。自汉代豫章郡建制、唐代洪州府设立以来,南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长期发挥着政治引领、经济带动与文化辐射作用。2000余年的行政统属与文化交流,形成了“昌九抚宜饶”地区共同的文化基因,为都市圈一体化提供了深层次的社会认同和心理基础。
从理论逻辑看,都市圈发展本质上是集聚与辐射的动态平衡过程。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中心城市凭借初始优势,通过“回流效应”吸引资源要素集聚;通过“扩散效应”推动要素向周边溢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现阶段,南昌都市圈正处于培育期,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发展能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更广泛的区域协同奠定坚实基础。
从实践逻辑看,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集聚发展,需要转向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模式,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提升综合承载力和省会引领力。当前,南昌聚集了全省优质的人才、金融、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资源,通过发展都市圈可以让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惠及更多人群,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摊薄人均基础设施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促进科技创新。
近年来,南昌市“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南昌都市圈发展,将是“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落实省会引领战略的关键抓手。要坚持目标导向,建议打造“五个圈”,推动南昌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省会引领力。
(一)健全一体高效的合作圈。理念先行,将一体化发展理念深度融入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规划统筹,精心编制好新一轮南昌都市圈发展规划,强化与国家、省级、市级相关规划的衔接。注重落实,发挥好都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专项小组工作职能,建立健全分工协作和利益分享机制。
(二)构建便捷高效的通勤圈。加快构建以高铁、高速公路、航空为对外通道,以“十纵十横十联”骨干路网为城市骨架,以城市轨道和道路微循环为衔接的综合交通体系。争取将昌福(厦)、武咸昌、长昌(九)等高铁项目纳入国家铁路网相关规划,加快推进南昌至南丰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轨道三期规划落地建设,实现城市轨道由“线”成“网”。支持鼓励开行跨市域公交线路,并与轨道线路末端站进行有效连接,为周边县区居民来昌生活、就业、消费等提供便捷、多元、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利用国家和省级政策实现都市圈区域国省道公路改造提升,提高区域公路畅达效率和安全水平。
(三)打造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优化形成南昌都市圈中心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外围地区发展零部件生产配套的产业分工格局。发挥华勤、江铃、欣旺达等龙头企业产业链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南昌与都市圈内城市产业链协作配套。鼓励共建园区合作,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打造都市圈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南昌高新区、九江共青城市航空产业基础,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南昌和抚州共同打造汽车产业示范带。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投入和利益分享机制,推进瑶湖科学岛建设,支持都市圈共建一体化产业中试平台和产品检测中心。争取更多国家、省级研发资源集聚南昌都市圈,全力以赴争取高水平大学在昌建设新校区。
(四)织密便利共享的生活圈。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常态化办好八一广场升旗仪式,高标准举办烟花晚会、演唱会、马拉松等有影响力的系列活动,打造一批特色本土赛事,提升城市热度。持续打造滕王阁、万寿宫、八一广场等高能级商圈,大力发展首店、首牌、首秀、首发“四首”经济和“谷子经济”等新业态,推动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推进都市圈优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南昌市打造青年友好型、生育友好型、就业友好型和发展包容型城市。依托环鄱阳湖旅游公路、赣江丰城至吴城堤顶公路等,共同打造环鄱阳湖旅游板块和赣江沿江旅游通道,推动环湖沿江旅游市场做大做热。
(五)筑牢系统联动的安全圈。加快完善生态补偿、跨区域执法协作、粮食种植收储合作等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南昌都市圈联合应急指挥中心,整合各地应急管理系统资源,构建一体化应急联动格局。统筹推进水利、能源、交通、信息等关键基础设施的提标改造和一体化布局,并建立安全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

